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请你对以下各题作出“是”或”否”的选择。 1.喜欢欣赏自己的照片吗? 2.经常花时间与钱财去整容美容吗? 3.喜欢别人称呼自己的头衔吗? 4.喜欢向人介绍自己家庭成员或亲戚中较有地位的人物吗? 5.不愿意同家庭经济困难的同事来往吗? 6.稍有成绩便自吹自擂,唯恐他人不知道吗? 7.工作业绩不佳就常找借口吗? 8.有欺上瞒下、沽名钓誉的行为吗?  相似文献   

2.
每门学科都有某些问题,有点像意味深长的恶梦一样,人们一再加以讨论。行为的研究就因为这样一个问题而感到苦恼:“这种研究到底是不是科学?”行为的研究有些奇怪的东西,非到我们探明究竟而加以适当的补救,就会不断地使我们不安。本文想指出自然科学和行为科学可以纳入一个单一理论体系的途径。从这一分析来看,行为的研究应不应该称为“科学”,读者一定会自己作出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政治行为,包括党政机关的各种职能行为,如领导行为、决策行为、组织行为、宣传行为,以及与政治生活有关的个人行为、群体行为等。正确有效的政治行为不是随意性行为,它必须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因而,考察分析政治行为中的逻辑谬误,对党政机关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对建立公正求实的廉洁政府,对强化人民群众的参政意识和规范自己的参政行为有重要作用。一、政治行为中的“逻辑矛盾”政治行为中出现“逻辑矛盾”,就会犯自相矛盾的行为错误。  相似文献   

4.
行为疗法的根本目标在于对人类行为的控制,以所谓适应的行为取代不适应的行为;表演疗法的目标在于鼓励人们对行为作出主动的选择,从而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通过开创人生的发展而摆脱旧有的情绪障碍。求治在一种疗法中被当作“物”来修理,在另一种疗法中将得到引导,成为人生舞台上的演员兼编剧,不知他们需要哪一种。  相似文献   

5.
指向具体人物对象的人际信任:跨文化比较及其认知模型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对指向具体人物对象的人际信任作了跨文化实证比较研究,并探讨了人际信任的认知模型。使用人际信任行为量表(ITBS)测量了中国、香港及美国三地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根据三组被试对诸如父亲、哥哥、同班同学、医生和陌生人等20个人们生活中经常能够接触的人物信任程度的高低,可将这些具体人物对象归为“亲人”,“熟人”和“陌生人”三个群体。三组被试对“亲人”群体的人际信任没有显著差异,但中国被试对其它两个人物对象群体的信任要高于美国和香港被试,而后两组被试的差别则不显著。另外,利用多元回归法在人际信任与六种认知变量间建立了模型关系,发现其中只有两个变量对模型作出主要贡献,即:(1)对由信任行为而得到得回报的期望值越高;(2)得不到回报而引致损害的严重性评估越低,则一个人作出某一信任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被试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工业化程度对人际信任认知模型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归因是指个体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加以解释或推测的过程,其关键成分是认知。所以我们也把归因看作是个体对其行为与原因之间建立逻辑联系的认知过程。归因理论的莫基人弗里茨·海德(Fritz Heid-er,1958)首先提出了基本的归因模式。按照海德的归因模式,认为人们可能把行为的结果归于个人的原因或环境的原因,或者归于这两个原因。他所指的个人的原因是由“能力”和“努力”所构成的。其中“努力”又是由“意向”(个体想要做什么的质的成分)和“尽力去做”(个体作出多大努力的量的成分)所构成的。他所指的环境的原因是由“任务的难度”和“运气”所构成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指出 ,社会主义道德必须是“应当”(即善 )行为的引导者和鼓舞者 ,是“正当”(即非道德性 )行为的鉴定者和保护者 ,是“失当”(即恶 )行为的鞭挞者和清除者 ;就个人而言 ,人们应当用社会主义道德来武装自己 ,保证自己行为的正当性 ,追求自己行为的应当性 ,避免自己行为的失当性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在工作和生产活动中,人们常常对自己或其他人的工作结果和行为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和推论,这就是归因。人们以此理解、预测和控制他们随后的行为和环境。归因在人们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归因理论是从心理学家海德(Heider,F)有关人际知觉的实验(1944)发展起来的。琼斯等(Jones,1965)提出“相应推论”的归因模型,认为决定归因的两个关键变量是:行为与众不同的程度和合平社会要求的程度。凯利(Kelley,1973)用三种归因信息的“互变原则”来说明人们在复杂  相似文献   

9.
学前儿童对“知道”和“会”的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2名3至5岁儿童接受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任务,探查他们在获得新知识前后对自己是否“知道”和 “会”的认知和知识获取方式的认知 。结果显示,有部分学前儿童在不知道或不会的情况下报告自己“知道”或“会”,对自己的判断倾向于作出肯定回答;在学习新知识之后,学前儿童对自己是否“知道”的认识要比是否“会”的认知准确;儿童对陈述性知识的获取方式的认识好于程序性知识,3岁儿童对知识获取方式的认识存在困难。  相似文献   

10.
理智行为是逻辑思维的必然结果,道德行为更是如此。道德行为与不道德行为的发生,都经历一个明显的逻辑批准过程。不同的推理过程造成完全相反的行为结果。不道德行为的推理过程,经常是从错误的前提出发,推出错误的结论来,而这个错误的前提大都与“自我”有关。如一些人的行为出发逻辑前题是“是否伤及自身”,如果他们逻辑地预测到行为的后果会“伤及自身”,即使“拔一毛而利天下”也会有所不为。还有一些人的行为推理的这样前提是“是否于己有利”。当然,“利己”行为未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阿尔都塞在理论逻辑意义上拒斥人本主义和历史主义,以及把“主体”视为意识形态的建构并应以“过程”概念取代之等极易引发误解的观点进行深层解读,澄清了阿尔都塞关于反人本主义、反历史主义和反对一切主体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则的内涵,并作出自己的批判性分析。  相似文献   

12.
儿童“心理理论”及其有关欺骗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所谓“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是指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感觉等)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3].大多数成人都知道无论在生理还是在心理上,人是一个整体;而且成人都理解心理与生理活动有着巨大的不同。他们理解一个人的心理可能有别于另一个人;他们也理解心理、行为和环境之间的某些关系。所有这些对心理的不同的理解,构成了研究者所谓的“心理理论”.“心理理论”在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中起着基本的、重要的作用[2],是个体生存于社会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张迁我们经常听到人们对自己的遭遇感到不平,甚至报怨自己的命运。这样不好,因为这样既无助于事物的改变,还会加重自己的苦恼,同时,也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同情。《古兰经》教导:“我使气运周流于世人之间,以便真主甄别信道的人,而以你们为见证—...  相似文献   

14.
舞台人生     
黎海华 《天风》2001,(9):43-44
改编为话剧的《阎惜姣》首演时,剧评人说:“生动概括地展现中国戏曲的基本程式。”有说:“两个解说者兼具教育和批判的作用……其中的中国戏曲特色也一应俱全。”重演时,带母亲去看。宣传品上分明写着:“一出以京、昆技艺表演的现代话剧,笑料与阴谋交识,叙述一个色诱、通奸、背弃、谋杀的故事,包括阴间的审判与女鬼的复仇。”精采吧?第一幕每场戏之间,两个解说者不但介入演员的对白中,且不时挑动观众介入,提醒台上台下的人这不过是“做戏”罢了,对白打断了,不要紧,随时可以接续下去,制造观众笑声。岂料母亲连连喊道:“闷! 闷! 闷!”到底怎么回事?且  相似文献   

15.
你是谁?对自己有什么评价?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你很可能会查一下自己的历史,查一下你过去的经历——使人难以挣脱的经历。你用什么词语描述自己呢?这些词语是你十几年积存下的小标签吗?你是不是经常用许多固定的词语来描述自己?也许,这些自我描述词语包括下述自我描述标签:“我胆子太小”、“我挺害羞”、“我很懒”、“我没有音乐细胞”、“我总是笨手笨脚的”、“我记性不好”等许多“我怎么怎么”的词语。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教认为今世的善与恶,都将得到真主的判决,在后世得到回报。行善者获善报,作恶者得恶报,用以警告世人要为自己在今世的一切行为负责,使世人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从而达到两世吉庆。“两世”思想是伊斯兰教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两世”思想已内化于穆斯林的思想和行为之中,  相似文献   

17.
余方正 《天风》1996,(12):30-30
如何按“三自”原则办好教会?在这个十分严肃的问题面前,有些人夸夸其谈,有些人埋头苦干,态度截然不同。 夸夸其谈的人,很善于高谈阔论教会的前途,人生的价值等等,然而一旦遇到教会和个人的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这种人的行为往往与自己先前的高论相反。而埋头苦干的人,他们平日很少有什么豪言壮语,却在平凡的工作中任劳任怨,毫不吝惜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乃至作出牺牲。  相似文献   

18.
西方对父母控制模式与儿童自我控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方对父母控制模式与儿童自我控制关系的研究杨慧芳刘金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父母控制模式是父母在教养活动中经常用以控制、管理儿童的较为稳定的行为方式.儿童自我控制是儿童根据社会环境的要求对自我的认知、情绪、行为进行调节与控制以作出适当反应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作者对素质概念作出自己的解读,将素质教育定位在“因材施教,学迭性天”的理念上,并对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疑似艾滋病”问题具有复杂的社会和心理背景.以社会学的“自我实现预言”理论对疑似艾滋病问题进行了分析:疑似艾滋病者基于高危行为、恐惧心理和染上艾滋病的可能性;预测和相信自己染上了艾滋病;并以上述三个方面当作自己已染上艾滋病的证据;从而陷入了自我实现预言的陷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