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学术界通常将《明儒学案》判定为学术史著作,但是这一定位与《明儒学案》的著述本意及其性质存在较大偏差。书内《发凡》及两篇《序》中的"宗传"和"道统"意象,集中体现了黄宗羲对此书的定位。"宗传"意象展现了《明儒学案》背后的明代社会思想史背景及其政教含义,"道统"意象则说明了《明儒学案》中的政教如何奠定意义与发挥作用。由此可知,《明儒学案》是一部通过把各家学术统合为一个价值整体来表述理学家对政教秩序之寄托的理学之书,而其著述本意是希冀后人由此开创政教新局面。  相似文献   

2.
明清之际"自性理转向经史"的哲学转型是中国哲学史的重大事件之一。其中,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浙东学术开展出心学向经史之学转型的思想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黄氏在其名著《明儒学案》《孟子师说》中提出一条独特的明代哲学发展脉络,亦即心学的气学视野建构,由此建立了以"理为气之理"与"事的本体工夫论"为主要内容的气学形上学,使得作为知识学的经史之学顺理成章地成为性理之学开展的一部分,展现出逸出传统理学思想藩篱的新意义。  相似文献   

3.
“学案”考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以“学案”形式编撰学术思想史著作,于今是否还有意义?结合着平日的考察,说一点个人的看法。自从黄宗羲编撰了《明儒学案》之后,我国历史上有了第一部系统的学术思想史专著。此书至今有着研究和参考价值,为学界所公议。继《明儒学案》之后,黄宗羲又陆续编撰了《宋儒学案》、《元儒学案》,其子黄百家续修了一部分,接着经黄宗羲的私淑、史学家全祖望(1705—1755)、黄宗羲  相似文献   

4.
张卫红 《哲学动态》2007,4(7):51-54
罗洪先(1504~1564年),字达夫,号念庵,江西吉水人,王门后学的一位重要代表。念庵之学,以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的地域划分法,属于江右王学;以日本学者冈田武彦的学术特征划分法,与聂豹(字文蔚,号双江,1487~1563年)同属于归寂派。学界对于罗念庵的专题研究不多,且有争议。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念庵思想总体上仍以“主静”、“涵养心体”为主旋律,不能相应于阳明学甚至接近朱子学。然而,念庵之学因其致良知工夫践履严谨笃实、且有实证良知本体所印证的可行性,深受中晚明学者青睐,被刘宗周、黄宗羲等推崇为得阳明正传、补救王学之弊的功臣。近年…  相似文献   

5.
《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是以理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为主线来编纂的,它论述了宋明理学发展的全过程、辨析了理学家的学统师承关系,是我国最早的自成系统的关于宋明时期的理学史专著。北宋初胡瑗、孙复开义理说经之风,倡“明体达用之学”于苏湖、齐鲁,是为宋明理学之开端。北宋中期,周、张、二程阐发“性道微言”,弘扬孔孟正学,创立濂、洛,关学,奠定理学的基础。及至南宋,朱熹集二程以来洛学之大成,故学者以程朱理学并称。与此同时,陆九渊以“发明本心”为宗旨,别立心学一派,经元代朱陆合流,其学式微。明初陈献章承其余绪,开启明代心学之先河。至明中期,王守仁继起,集陆九渊以来心学之大成,故学者以陆王心学并称。故米明理学之发展演变史即程朱、陆王两派的盛衰史。而两派的学统均溯源于濂、洛之学,故自南宋以来,和会两家学术异同之风不变。《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的编纂,它的理学史观点,均符合宋明理学发展的历史实际。  相似文献   

6.
《论语学案》与《论语后案》为浙东学者刘宗周与黄式三研究《论语》的力作。在《论语后案》中,黄式三采用了刘宗周、万斯大、全祖望的学术观点,展现了对浙东学派的继承和反思。比较《论语学案》与《论语后案》,在诠释经义方面,展示了从意义的理解到文本的还原之异趣。在学术思想方面,从《论语学案》的重心演变为《论语后案》之崇礼。在文学气象方面,则由《论语学案》的崇气象嬗变为《论语后案》的重考据。从《论语学案》到《论语后案》,一方面展现了《论语》研究的传承,另一方面则为研究浙东学派思想的变迁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正>刘宗周(1578—1645)是我国明末大儒、著名理学家,他综合考察了宋明道学(理学)、心学、气学、性学诸系,建构了以"生生道体"明心为特色的哲学,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被现代新儒家牟宗三誉为"宋明儒学最后之殿军"。张瑞涛博士潜心学术,在充分研读文本和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撷取刘宗周平生最为重要的著作《人谱》为切入点,统摄刘宗周整体哲学理论思维逻辑结  相似文献   

8.
刘宗周《五子连珠》《圣学宗要》的案语,后被黄宗羲、黄百家父子收录于《宋元学案》并作了补充论证。《濂溪学案》不收朱子的两种"解"并对朱子多有批评,提出《通书》以"诚"翻新《中庸》道理、强调《通书》之颜子学为周、程授受张本,刘、黄等人对濂溪学的重新诠释与定位,走出了朱子学的影响并带有和会朱陆的色彩。  相似文献   

9.
对黄宗羲政治、哲学思想的青睐,是无可非议的。但忽视黄宗羲是个哲学史家,使他的哲学史方法论向隅多时,是极不公允的。黄宗羲提出了相对于他那个时代较为系统深刻的哲学史方法论原则,本文拟以《明儒学案》为主,兼及其它著作,对之作一个发微式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由陈白沙、湛甘泉创立和承传的江门学派,在宋明理学中自成一家,在岭南文化史上占居重要地位。但对其学术思想的评价,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前人的看法多有分歧,现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从一个侧面看岭南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对明代各学派思想的评价,黄宗首编写的《明儒学案》,是一部比较权威的著作。书中立有《白沙学案》,开头一段“按语”,可以算是对白沙创立的岭南江门学派的总评: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甚奥紧功夫,全在涵养,喜怒末发而非空,万感交集而不动,至阳明而后大。两先生之学,最为相近,不知阳明后来…  相似文献   

11.
罗根泽的《管子探源》,是20世纪《管子》研究的重要成果,通过考察《管子探源》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思想,可以窥探罗氏诸子学的内在理路,而在现代学术史上,罗根泽的诸子学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他对先秦两汉各家诸子之学的探究,其目的是为研究中国学术思想史。此历史眼光,推动他考辨先秦两汉诸子著作的真伪、作者和时代,以便准确定位各家的思想学说,而不是在辨伪之后抛弃伪作,所以他在"古史辩"派中独树一帜。为了切合历史真实,罗根泽审慎选择自己在诸子学研究中的立场,避免将诸子学术与西学概念攀缘附会。罗根泽的诸子考辨之学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超越乾嘉考据之学;二是对西学持谨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晚清以降,作为整体的经学系统逐渐瓦解,经学史学化与义理学哲学化成为现代学术体系建立的重要环节,中国学术的整体性被现代分科之学所替代。刘咸炘重新阐释经学、义理学与史学的内涵及其关系,开掘中国传统学术的精义,探寻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出路。刘咸炘会通儒道,提出经学统摄子史,通过道家圆通广大之史观阐发儒家义理的精微之处;儒家义理学以性善为本,因时创制群体原理,在性情与理智、个人与群体之间建立有机系统;人事学意义上的史学在"博学于文"的文史之学与"学为人之道"的义理学之间建立相资为用的能动关系。考察刘咸炘建构推十合一学术系统的宗旨,或能在现代学术的语境中,探索义事兼备、知识与道德相贯通的人文学术系统,为建立中国本位的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3.
《春秋》的"经""史"性质问题是《春秋》学史上的重大议题,历代治经者对《春秋》经史性质的判定决定着《春秋》学的发展方向。先秦时期,《春秋》被列为"六经"之一,集经史于一体。从西汉董仲舒到晋代杜预再到宋初孙复,儒者往往将《春秋》的经史之性分裂为二,对其阐释也多采取扬此抑彼的做法。北宋时期,苏洵对经史问题作了深入的理论探讨,提出了经史"义一""体二"以及"用相资"的观点,从方法论上对传统的《春秋》学阐释思路作了重大改造。苏辙继承其父思想,他的《春秋集解》正是对苏洵经史观的实践之作。苏氏父子的经史观及其治经之法不仅对北宋时期《春秋》学逞意说经的弊端起到了纠正作用,也对后世经史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道德理性本体的重建──蕺山哲学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宗周(1578-1645),字起东,号念台,浙江山阴人。因讲学子山阴城北之蕺山,自称蕺山长,学者尊其为蕺山先生。作为理学名臣,蕺山一生尚忠直,严操守,重气节,“从严毅清苦中发为光风霁月”。(《子刘子行状》,《刘子全书》卷三十九。下引此书只注篇名及《全书》卷次)蕺山生当朱学式微、王学异变的晚明之季,以重建德性本体,复兴孔孟道统为职志。其学以理气生生为形上依托,以心性圆融为内圣根据,以慎独诚意为证人工夫。心、理冥合为一,性、天上下贯通,以本体提领工夫,以工夫实证本体,其学术性格既不同于朱子,也有别…  相似文献   

15.
宋明理学改变了帝王道统的传统观念,形成儒师圣贤传道观,反映了道统传承主体由帝王之道向圣人之道转变。通过明辨学统,树立了师道,接续了道统谱系。宋以后,师道、学统与道统传承谱系有着相当的程度重合。宋明理学认为师道使命不仅仅只是韩愈所言之传道、授业与解惑,更在于"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在长期的学术发展中,宋明理学搭建了不同的树立师道传承道统平台:一是以四书学、学术史及记文为代表的著述著作,二是以学校、书院以及讲会等为主体的教育平台,三是以孔庙、学校、书院以及祠堂为中心的祭祀平台。  相似文献   

16.
学术书评     
李零著:《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4月版,445页学术史研究,过去基本上是沿循“因书求学”(章学诚《校雠通义·互著》)和“因人求学”两条路径。从刘歆《七略》到章学诚《校雠通义》,属于前者,侧重于从文献的传衍揭示学术的脉络,也可以说是文献学的进路;从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到黄宗羲《明儒学案》到如今大大小小的学术史、思想史、文化史的著作,如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冯友兰《中国哲学史》、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类属于后者,重视个案研究,强调学术在学人之间的传承,基本上是列传式、学…  相似文献   

17.
许多学者在内圣之学的规模下叙述朱子道统论;余英时先生则提出道学与道统之辨,从时间、人物上来为道学与道统划界,指出道统之为内圣外王合一。此两方观点互有得失。在朱子,道学与道统在时间、人物上界限重合,实无分别;而尤其根据对《中庸章句》之序与经、注的内在关联等之考论,可知道统之"统"当训为"绪—业"(而非"谱系"),道统即道之"统绪—事业"(而非道或道学之传授谱系);道统之大本是内圣,道统之实质是内圣外王之合一;道学之传本身也是道统之传的一种方式。由此而可澄清相关误解、深化相关探究。  相似文献   

18.
继承自家文化的道统是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人物普遍的心理历程,陈撄宁创立仙学与历史上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样,是一种“经学忧患意识”形态之道统论的体现。在道教人才极其缺乏的近现代史上,其“提倡仙学,舍我其谁”的豪迈气魄和以道为本、仙道救国的思想体现了他作为近现代史上道家文化大师勇于担当的主体自觉之道统论色彩,代表了道家文化现代重构的宏大声音。  相似文献   

19.
刘宗周思想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宗周(蕺山)可以看作是宋明时期最后一个理学家.他虽然未能开创一个时代,但却终结了一个时代.作为理学中人物,刘宗周一生关注的重心,大致不离心性之域.诚如全祖望所说,“蕺山之学,专言心性.”(《梨洲先生神道碑文》、《鲍琦亭集》卷十一)正是以心性之辨为主脉,刘宗周范围各家而进退之,而其哲学思想亦由此而定位于理学的历史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20.
<正> 胡宏(公元?~1161年),字仁仲,福建崇安人,学者称五峰先生。为南宋初年著名理学家。和其父胡安国一起隐居湖南衡山,讲学著书,创立湖湘学派。胡宏的代表著作是《知言》。这部书是他“优游南山之下余二十年,玩心神明,不舍昼夜,力行所知,亲切至到”(张栻《胡子知言序》)而完成的。学术史家全祖望对胡宏的理学成就作出了很高的评价,他说:“中兴诸儒所造,莫出五峰之上。其所作《知言》,东莱以为过于《正蒙》,卒开湖湘之学统。”(《宋元学案·五峰学案》)胡宏到底留下了一些什么思想?这是一个需要作深入细致研究的问题。笔者在此只能对胡宏的理学思想作一粗略的勾勒。不当之处,祈望学界前辈不吝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