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是一个长期引起人们争论和困惑的问题.本文从对<形而上学>T卷开始的一段话的分析入手,在澄清了人们的种种误解之后,表明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以一类特殊的实体亦即不动的动者为研究对象的根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理论出发,通过分析这个理论的本质主义的、功能主义的、目的论的内涵,最终说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体系是一个自然目的论的体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8和Z3所解释的实体(ousia)的两层意义["终极主体(hypokeimenon eschaton)"和"这个(tode ti)"]出发,详细讨论各自的内涵,指出"这个"是亚里士多德一直坚持的实体的根本标准,而这一标准并非一开始就明确,而是整个ZH卷论证的目标;同时,"终极主体"也是他始终坚持的实体标准,本文将进一步澄清这一标准对于实体的意义所在.文章还将讨论Z3的其他内容,论证Z3是ZH卷的总纲.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陈康先生在《智慧:亚里士多德追求的科学》中的论述,重新思考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论和神学的关系。陈康先生指出,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开篇章节中提出了一种原因论,它让亚里士多德导向了对于神学的研究。但是,本文认为,《形而上学》开篇提出的原因论导向了《形而上学》Z17中的作为亚里士多德存在论核心的"本质实体论",确切地说是"本质实体论的原因论"。此外,亚里士多德在Θ卷通过潜能现实理论,阐明了本质实体论的原因论中形式作为现实的优先性,从而让亚里士多德转向了研究纯粹现实的实体的神学。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的类比概念是其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亚里士多德的相对独立的各个理论之间的枢纽.在《形而上学》@卷第6章中,类比在把潜能和现实概念从运动领域运用到实体领域以及在对潜能和现实的相互说明中都起到关键的疏通作用.在A卷4-5中,亚里士多德既用类比填补了万物本原理论与实体理论之间的罅隙,也指出潜能和现实只有在类比的意义上才是万物的本原.通过类比,他融贯了自己的若干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5.
三、什么是亚里士多德逻辑规律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一)不能把亚里士多德从实体怎样论证逻辑规律也应当怎样的唯物主义思想看作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在论证逻辑规律过程中,除了提出了上面谈到的那些积极的思想之外,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消极的思想。正如亚里士多德逻辑规律理论中的积极思想是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点中唯物主义和接近辩证法的思想相联系一样,亚里士多德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斯特劳森《个体》一书中的"描述的形而上学"的分析,本文在揭示它与亚里士多德的以可感实体为基本存在者的形而上学体系的内在一致性的同时,也揭示了这种在日常经验中复活形而上学的现代哲学企图的内在思想问题。文章联系培根的"四假象"和康德的"先验幻相"对这种经验意义上的形而上学进行了批判,并由此论及分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尤其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在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上的共同特征,说明了当代分析哲学家经常诉诸于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文本进行哲学史编纂的方法论根源。  相似文献   

7.
中世纪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在秉承亚里士多德和波埃修等人相关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存在论为核心的形而上学学说。阿奎那首先界定了"存在"的含义及其在对存在者的认识中所具有的首要的和基础性的地位;进而对"存在"和"本质"做出了明确的区分,认为它们是构成不同存在者的基本原则,是区分存在者(实体)三种基本类型——复合实体、受造的理智实体和第一存在——所赖以展开的基础。阿奎那的形而上学存在论虽然在中世纪的语境中具有明显的神学意蕴,但他关于存在与本质真实区分的观点、关于存在先于本质的看法,则对以往的形而上学认识模式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变革作用,并对随后的形而上学存在论思想形成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曾云 《现代哲学》2016,(2):69-74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及相关著述中对本体的内涵进行了多个层面的探讨。但无论是从实体范畴还是从质料和形式以及潜能和现实的角度来说明本体,他始终把本体与个体的存在联系在一起。虽然他也试图从定义上说明本体,但基于本体的个体化和生成原则,他最终放弃给本体(Ousia)下定义的做法,并对这种做法进行了深入批判。最终,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本体(Ousia)不是普遍的本质,而是"这一个"的个体是其所是的根据。  相似文献   

9.
陈斯一 《世界哲学》2017,(3):122-128
在《形而上学》A.3中,亚里士多德将早期自然哲学家从提出质料因、到提出推动因,再到提出目的因的哲学史进程表述为"真理的强迫"。本文试以《形而上学》A.3文本中真理的两次"强迫"为线索,分析亚里士多德阐述早期自然哲学史的内在逻辑,并以此为基础揭示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体系(特别是其四因说)的目的论理路。  相似文献   

10.
在这篇著名的论文中,弗雷德不仅复活了古代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是个体的观点,而且将这个观点也运用到了属性范畴上,提出了与个体实体相应的个体特性的概念。为了支持这一观点,在这篇论文的第一部分,弗雷德就"个体"(individuals)这个概念,对其在亚里士多德《范畴篇》中的思想起源做了穷根究底的分析和研究,在对《范畴篇》中许多关键性段落的理解上提出了发人深省而又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解,从而成功地为个体实体和个体特性的概念进行了辩护。而在此基础上,在这篇论文的第二部分,他又就个体实体的概念的形而上学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引入了"忒修斯船"的分析,对如何理解亚里士多德的个体实体的概念提出了富于启发的思索。  相似文献   

11.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悲剧是要对一段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进行摹仿",从这一定义出发,以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物理学》等哲学著作中所体现的目的论思想为基础,从"完整""行动""摹仿"这三个关键词入手,对《诗学》中的"摹仿"说进行新的解读。从而借助目的论的视角,纠正"摹仿"说的常见误读,加深学界对亚里士多德美学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过程哲学在当代越来越成为一种显学,它所强调的"过程"为解决传统形而上学的弊端提供了新的视角。过程哲学从现代哲学的向度出发,超越了最初奠基的形而上学样式的理解,将宇宙看作是处于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之中。这与传统形而上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极力探寻永恒、不动的"神"有着根本的区别。然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中同样也有着生长着的宇宙论思想,而过程哲学的创始人怀特海之所以提出过程哲学的基本思想,与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实体"思想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试图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质料"和"形式"以及"神"的概念分析,揭示以其为核心概念的宇宙过程性思想与怀特海以"现实实有"、"永恒客体"以及"上帝"概念为核心的宇宙过程论之间的某种对应的关联,以从新的侧面上揭示怀特海的宇宙论与亚里士多德宇宙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3.
<正>一、引言首先介绍一下理解本文的背景思想。我们知道,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Ζ卷讨论的中心问题是 "什么是实体 ( ousia) ",而关于亚里士多德在此对 "什么是实体"这个问题的答案,自古以来就  相似文献   

14.
经历了数百年的"黑暗时代",公元12世纪初之后的近200年,亚里士多德著作先是经过阿拉伯文转译,后来经过希腊文翻译,重新为西方所知晓.亚里士多德理论与基督教信仰和神学构成了全面而深刻的冲突.在政治理论领域体现为亚里士多德理论与奥古斯丁政治传统的冲突.阿奎那的百科全书式神学/哲学体系力图调和亚里士多德理论与基督教神学,教会对阿奎那体系的承认标志着亚里士多德理论的合法化.合法化后的亚里士多德理论爆发出了教会未曾逆料的政治后果,不仅政治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于神学的学科,生发出许多与现代早期政治理论直接相关的重大论题,而且在教权与王权的斗争中,王权派逐渐占据上风,王国成为"政治实体",为现代民族国家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形而上学基础."国家论"在此过程中占据了政治理论舞台的中心.  相似文献   

15.
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第三卷提出的运动定义,不是试图把握运动的过程性、动态性甚至时间性,而是揭示运动本身的存在性质,是亚里士多德自然研究与形而上学的关节点.本文通过对亚里士多德运动定义的各构成要素的深入分析,指出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定义是他对自然存在物的存在性质的理论(对巴门尼德挑战的回答),并借此展示亚里士多德对自然本性的形而上学基础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作为存在的存在",形而上学如何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是形而上学的首要问题。本文在排除了从最普遍的存在者的类的角度对"作为存在的存在"的研究,以及海德格尔式的从生存论的现象学的角度对存在的研究以后,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核心意义理论表明,"作为存在的存在"所指的是一类核心存在者,这就是严格的作为自身的存在。形而上学是对严格作为自身的存在的存在方式的研究。在此之后,本文提出一个更为源始的问题:为什么要研究存在自身?由此本文勾勒了一个前巴门尼德的绝对变化的世界,指出作为形而上学奠基人的巴门尼德之所以要提出研究存在的任务,就是为了要在一个绝对变化的世界中去设想一个绝对不变的世界。形而上学对严格的作为自身的存在的思考就是对世界的确定性的思考和寻求。形而上学是对一个绝对不变的世界的先验构想,它构想这样一个世界究竟应当以何种方式存在。最后,本文以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著作本身为例,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研究计划的说明,具体展示了形而上学是如何来对一个本质主义的世界进行先验构想的。  相似文献   

17.
古希腊形而上学的开端是巴门尼德的存在学说,经由苏格拉底、柏拉图理念论的发展,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中完成了形而上学的初步奠基。古希腊形而上学是一种研究"存在"的本体论体系,其理论原则是柏拉图的"世界二重化"。从奠基路径上看古希腊形而上学是通过概念逻辑的方式建立的一种对象性的形而上学,其基本思路是以理性认识的方式来把握万物的本质和真理。形而上学作为西方哲学的核心内容,从古希腊时期起就蕴含着理论与精神的一体性,力图彰显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的深层关联,以及其超越性的神学旨趣。  相似文献   

18.
何博超 《世界哲学》2017,(4):109-116
阿维森纳的模态理论在他的形而上学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通过将可能性和必然性确立为"存在/是"的固有属性,他区分了存在与本质,历史性地深刻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存在理论。本文首先论述阿氏对存在与本质的划分,其次分析阿氏的模态体系与这种划分的关联,从而阐明他如何用模态联结了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并发展了亚氏的潜能理论。  相似文献   

19.
古希腊形而上学的开端是巴门尼德的存在学说,经由苏格拉底、柏拉图理念论的发展,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中完成了形而上学的初步奠基。古希腊形而上学是一种研究"存在"的本体论体系,其理论原则是柏拉图的"世界二重化"。从奠基路径上看古希腊形而上学是通过概念逻辑的方式建立的一种对象性的形而上学,其基本思路是以理性认识的方式来把握万物的本质和真理。形而上学作为西方哲学的核心内容,从古希腊时期起就蕴含着理论与精神的一体性,力图彰显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的深层关联,以及其超越性的神学旨趣。  相似文献   

20.
一从伦理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史定位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伦理学与形而上学的纠结,本来并非西方传统伦理学的问题,而是一个完全现代的问题。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分类看,形而上学作为第一哲学属于理论哲学,而伦理学作为好生活的学问属于实践哲学,因此至少可以说,作为实践哲学的伦理学不属于形而上学,也不采取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