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本文以亚里士多德的"真理学说"为研究对象。真理在三个不同领域中展开,在每个领域内部都以特定的"存在-逻辑-变化"符合关系为基础。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真理观,"真理"不仅是逻辑学问题,更是形而上学问题。真理问题将给予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探究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逻辑学和物理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斯特劳森《个体》一书中的"描述的形而上学"的分析,本文在揭示它与亚里士多德的以可感实体为基本存在者的形而上学体系的内在一致性的同时,也揭示了这种在日常经验中复活形而上学的现代哲学企图的内在思想问题。文章联系培根的"四假象"和康德的"先验幻相"对这种经验意义上的形而上学进行了批判,并由此论及分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尤其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在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上的共同特征,说明了当代分析哲学家经常诉诸于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文本进行哲学史编纂的方法论根源。  相似文献   

3.
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把个别事物看作"第一实体",认为它优先于作为"第二实体"的普遍者。新柏拉图主义者们区分了两种意义上的"优先性",一种是自然上的优先性,一种是对于我们而言的优先性。而《范畴篇》中讨论的诸范畴仅仅限于可感领域,"第一实体"的优先性仅仅是"对于我们而言的优先性",而非自然上的优先性。新柏拉图主义者试图以此化解亚里士多德《范畴篇》与《形而上学》中实体理论的"矛盾",缓解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之间的紧张。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陈康先生在《智慧:亚里士多德追求的科学》中的论述,重新思考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论和神学的关系。陈康先生指出,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开篇章节中提出了一种原因论,它让亚里士多德导向了对于神学的研究。但是,本文认为,《形而上学》开篇提出的原因论导向了《形而上学》Z17中的作为亚里士多德存在论核心的"本质实体论",确切地说是"本质实体论的原因论"。此外,亚里士多德在Θ卷通过潜能现实理论,阐明了本质实体论的原因论中形式作为现实的优先性,从而让亚里士多德转向了研究纯粹现实的实体的神学。  相似文献   

5.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是由后人编辑而成,经历了中世纪和近现代的翻译和解释。我们自己也有中文翻译著作和研究解释。面对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和后人的这些研究成果,我感到,若想真正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并搞好对它的研究,必须首先注意语言问题。具体地说,我们必须仔细分析和研究其中的einai以及与einai相关的几个概念和短语,因为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围绕着它们形成的。做好这个工作,可以说是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的基础。 在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研究中,首先存在着翻译的问…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见解认为,亚里士多德是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从认识论角度提出灵魂好比“蜡块”的著名比喻的哲学家。目前我国出版的《欧洲哲学史简编》、《简明欧洲哲学史》、《欧洲哲学史》和《欧洲哲学史讲话》均执此见。其实,最先提出这个著名比喻的并不是亚里士多德,而是柏拉图。在柏拉图的《泰阿泰德》中就有这样一段话:“假定人人心里有一块性质优劣不等的腊版;这是司记忆之神——诸穆萨之母——所锡予的。感觉知觉,欲记之于心,则在此版上留迹,如打印一般。在此  相似文献   

7.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悲剧是要对一段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进行摹仿",从这一定义出发,以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物理学》等哲学著作中所体现的目的论思想为基础,从"完整""行动""摹仿"这三个关键词入手,对《诗学》中的"摹仿"说进行新的解读。从而借助目的论的视角,纠正"摹仿"说的常见误读,加深学界对亚里士多德美学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本质与存在     
阿维森纳是中世纪东方著名伊斯兰哲学家,其代表作《治疗论》是古代形而上学的集大成之作。其中的《形而上学(神学)》卷是哲学史上的经典文本,它的第一论第五章是全书最关键的部分之一。在该章,阿氏立足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阿尔法拉比等人的思想,在形而上学史中首次系统精确地区分了本质与存在两个维度,奠定了影响深远的存在论路径。  相似文献   

9.
将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之后"(metaphysica)汉译为"形而上学",隐含着一种不易察觉而后果堪忧的错觉;它影响到汉语学界对中西哲学史的诠解及对"形而上学"这一学域之要津的判别。比勘中西"形而上"致思之主导趣尚,从中探求某种当有而可祈的"形而上学"形态,或是价值导向迷漾之当代重建"形而上学"的蹊径所在。"道"是中国传统形而上学最高而最具特色的范畴,它在当下和未来依然有其承载终极意趣上的价值导向的功能;矫正近代以来关于"道"的理解的种种歧误固是正本清源以接续先哲教化之要务,而将愈加丰赡的诸种人文价值贯洽地辐辏于"道"以弘益其内涵,则是由此开示一种既具世界局量却亦不失民族个性的形而上学的伟业。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哲学史中,逻辑学的发展大致可归为两条脉络:一是亚里士多德—康德—费希特—黑格尔;二是亚里士多德—莱布尼茨—弗雷格—罗素。在第一条脉络中,传统逻辑、先验逻辑和思辨逻辑都试图去追溯其形而上学的渊源,但另一条脉络力图摒弃传统形而上学。本文着重阐述逻辑学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的这三种发展形态,旨在揭示这些形态是如何复归形而上学本性的;最后论及海德格尔对待这两条脉络的态度,阐述他如何从生存主义的角度独特地论证逻辑学的形而上学渊源,批判现代数理逻辑疏离和摒弃形而上学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本文指出,亚里士多德Dynamis概念具有三种基本内涵:能力、可能和潜能。文章结合亚里士多德的多个文本对其中的每一种内涵都做了详尽的讨论。在此基础上,文章又基于发生学的研究方法,根据亚里士多德对能力、可能和潜能这三种内涵界定的具体内容,确立了在《形而上学》Δ12、《分析前篇》I 13、《形而上学》Θ1-9和《解释篇》这四个关键文本之间的著作次序,表明《形而上学》Δ12是最早的,《分析前篇》I 13次之,《形而上学》Θ1-9又次之,《解释篇》最晚。同时,文章主张,Dynamis的"潜能"的内涵是从"可能"的内涵中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立足于黑格尔《逻辑学》的“现实”概念和哲学史的基本问题,反对将其“两个凡是”命题中的“现实的”改译为“真实的”,原因有二:首先,“现实”概念内涵丰富,在黑格尔体系中是指真理将要从可能性和偶然性中实现出来的一种动态过程,具有时间性和历史性;其次,从哲学史的角度追溯,“现实”概念源自于亚里士多德关于潜能与现实的学说,黑格尔试图调和现实与理想(理念)的关系问题.“真实的”译法根本无法准确表达黑格尔哲学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吕纯山 《世界哲学》2017,(2):141-147
本文首先分析了陈康对"普遍的复合物"的解释,指出把这一概念理解为与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不相容的做法值得商榷。进而指出,"普遍的复合物"即普遍的质形复合物就是种属,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是在《形而上学》Ζ10—11中,但肯定它是定义的对象则是在一般为人所忽视的《形而上学》Η3中,在这一章节中,亚里士多德明确地指出,定义的对象不能只有形式,因为定义里需要表达一个部分对另一部分的谓述。进而亚里士多德指出,定义就是由形式对质料的描述所构成,因此,Η3在解决定义的对象和方式问题上贡献都很大。  相似文献   

14.
亚里士多德将《形而上学》一书的主题描述为对"何谓实体"以及"何谓实体的本原"的追问。本文采用概念甄别的进路,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同时结合学界已有讨论,对《形而上学》相关文本展开深入解读。本文认为,调和两者的关键在于厘清"存在论上的依赖",以及更为广义的"解释上的依赖"这两种依赖关系,并得出结论:就现有的文本证据而言,追问"何谓实体的本原"是该书更为恰当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第三卷提出的运动定义,不是试图把握运动的过程性、动态性甚至时间性,而是揭示运动本身的存在性质,是亚里士多德自然研究与形而上学的关节点.本文通过对亚里士多德运动定义的各构成要素的深入分析,指出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定义是他对自然存在物的存在性质的理论(对巴门尼德挑战的回答),并借此展示亚里士多德对自然本性的形而上学基础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尼采曾把那些认为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背后存在着一个更完满的世界的人称为"背后世界论者",他们因"痛苦和无能",经"致命的一跃"达到终极的疲惫。这个"跳跃"的意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克尔凯郭尔的信仰学说。但是,克尔凯郭尔通过揭示"道成肉身"原则的存在论意义,把"神步入时间"转变成"永恒真理在时间中生成"的哲学命题。对于生存者来说,永恒不在身后,永恒就是未来,他要在时间中与永恒真理建立关系。这个认识突破了古希腊"回忆说"所蕴含的永恒真理在我们身后的认识,凸显了个体在时间中面向未来生存的意义。相比之下,尼采经历了从宣扬艺术形而上学到批判"背后世界论"的思想历程。他最终提出了"相同者的永恒轮回"的思想,其中蕴含的极度张扬生命意志的"生命形而上学"实际上就是支撑着尼采的"背后世界"。  相似文献   

17.
探讨形而上学的原初制作,意味着要从技艺的角度去追问原初形而上学的构造。本文拟从语言技艺的技术现象学视域,来尝试探索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之原初形而上学制作的隐秘。一、原初形而上学与语言技艺一般认为,形而上学的形成以巴门尼德的存在学说为其开端,中经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念论,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初步完成。(张志伟等,第16页)这个观点并非没有争议。譬如,  相似文献   

18.
亚里士多德的类比概念是其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亚里士多德的相对独立的各个理论之间的枢纽.在《形而上学》@卷第6章中,类比在把潜能和现实概念从运动领域运用到实体领域以及在对潜能和现实的相互说明中都起到关键的疏通作用.在A卷4-5中,亚里士多德既用类比填补了万物本原理论与实体理论之间的罅隙,也指出潜能和现实只有在类比的意义上才是万物的本原.通过类比,他融贯了自己的若干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19.
找寻人的世界──高清海的《哲学的憧憬──〈形而上学〉的沉思》评介刘子贵高清海教授撰写的《哲学的憧憬一<形而上学>的沉思》一书(以下简称《幢憬》),已在吉林大学出版社付梓。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虽然自觉理解得不够深入、全面,但近水楼台,很想尽早把这部很有特色的论著介绍给哲学界的同仁。《憧憬》所分析的对象是古希腊哲学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以《形而上学》为分析文本,是因为它是古代第一部系统的哲学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亚里士多德全面地总结了古希腊哲学的成果,系统地论述了哲学的性质、世界的本体、变动与矛盾等最基本的哲学问题。虽以《形而上学》为分析对象,作者却没有拘泥于文字上的考据,没有囿于《形而上学》一书的内容、思想范围。而是从《形而上学》出发,并以此提出问题,联贯起古代哲学、近代哲学的发展,探讨了哲学思维方式和哲学形态演变的历史规律,阐述了现代哲学对古代哲学的超越。在作者看来,哲学是有历史感的科学,研究哲学的历史典籍,研究哲学的历史发展,能为我们理解现代哲学奠定坚实的基础。正是出于此,作者才去分析《形而上学》。马克思说: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钥匙。站在今天的高度回顾哲学史,将更清晰地凸现哲学的发展线索,品衡《  相似文献   

20.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是一个长期引起人们争论和困惑的问题.本文从对<形而上学>T卷开始的一段话的分析入手,在澄清了人们的种种误解之后,表明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以一类特殊的实体亦即不动的动者为研究对象的根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理论出发,通过分析这个理论的本质主义的、功能主义的、目的论的内涵,最终说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体系是一个自然目的论的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