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一最近两年,冯友兰先生在关于哲学史继承问题上发表的“抽象继承法”,在关于教育方针问题的辩论中发表的“理论——实践——理论”的公式,受到学术界应有的批判。许多同志正确地指出:冯先生现在发表的这些错误理论,是他在解放前那套反动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新理学”的幽灵重现,因此有必要对冯先生的学术思想从根本上作彻底的批判。冯先生自己在“批判我底抽象继承法”中,也承认:“解放后,我对于这个体系,只作了一些皮毛上的批判,它基本上还是原封不动地存在我的心里。……一切潜伏的东西,遇有时机,总是要冒出来的。‘百家争鸣’底  相似文献   

2.
<正> 抗日战争后期,日寇进攻湖湘,逼取我国西南。在那烽火连天的日子里,我只身逃离湖南,于1944年秋,考入国立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学习一年。这时冯友兰先生为西南联大文学院院长。因不在一个院系,与冯先生接触不多。我同冯先生接触较多,了解较深,是在解放以后。1957年,我到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先做了几年编辑,在处理稿件中,即常同冯先生发生接触。尤其从1960年后,我又调入中国哲学史组,一面从事研究工作,一面充当学术秘书。冯先生当时执教北大,但被聘兼任哲学所中国哲学史组组长,接触的机会从而增多。在“文革”中遭遇虽然不同,但个人之间的交往从未间断。直至冯先生病危,我仍前往医院探望。他当时讲话已经困难,还连哼几个“谢谢”。告别友谊医院时,余音犹在耳边回旋!  相似文献   

3.
<正> 我算不上冯先生的学生,我没能听他的课,也没能和他一起工作过。但冯先生从我学生时代起便一直注意我、关心我,表彰我。我很少去看望他,这些大都是别人不断转告我的。我心中非常感激,那个时代很少有人能夸奖我、鼓励我。我常用以自慰的是,几十年来我自觉地没有参加“批判”他,尽管我对他的好些看法颇不赞成,尽管当时也有人要我写文章。冯先生是现代中国已少见的名实相符的哲学家。今天记念他的最好方式,就应该是认真谈点哲学。哲学总是从最根本的地方、从所渭“原始现象”谈起,从头谈起。我认为,这个“头”,这个“根本”或“原始现象”就是“人活着”这一事实。其他的一切,如“语言”、“纯粹意识”、“上帝”、“客观世界”等,都是派生的。“人活着”便生发或包含着三大问题:如何活?为甚么活?活得怎样?  相似文献   

4.
<正>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自序》(以下简称《自序》)中开头说:在解放以后,我时常想:在世界上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其它古国,现在大部分都衰微了,中国还继续存在,而且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诗经》上有句诗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我要把这个特点发扬起来。我所希望的,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重写一部《中国哲学史》。冯先生这段话可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冯先生于新中国的胜利看到了祖国的新生和希望,他感叹世界上其他文明古国大部分已经衰微,而中国却继续存在,而且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成为古而又新的国家,他称之为“旧邦新命”。这表明冯先生欢迎中  相似文献   

5.
高秀昌 《孔子研究》2018,(6):117-121
蒙培元先生作为冯友兰先生的弟子,他是自觉地传承"冯学"并期望对之加以发扬光大的知名学者。冯先生创立了以"境界说"为"灵魂"的新理学哲学体系,蒙先生则接着冯先生的"境界说"讲出了自己的"新境界说",并创立了"情感哲学"的哲学体系。冯先生把"境界说"理性化,蒙先生则把"境界说"情感化。因此可以说,两位先生的"境界说"有着实质的不同:蒙先生将"境界"问题归结为情感问题、精神生活问题、心灵问题而不是概念问题,表明他在纠偏的同时,又偏离了冯先生所倡导的理性主义方向。  相似文献   

6.
冯友兰先生曾认为 ,洪秀全所要学习并搬到中国来的 ,“是西方中世纪的神权政治 ,那正是西方的缺点。……中国所需要的是西方的近代化 ,并不是西方中世纪的神权统治。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如果统一了全国 ,那就要使中国倒退几个世纪”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新编》第6册《自序》,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 )。撇开冯先生的论断是否中肯、妥当和公允不谈 ,他的这些话仍然是意味深长的。我们至少可以说 ,冯先生在这里指出了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封建性和落后性 ,说明太平天国在其总体特征上仍未脱出中世纪的窠臼。但冯友兰先生同时指出 :“也不能说太平天…  相似文献   

7.
<正> 关于冯先生及其哲学,几十年来,誉之非之,褒之贬之,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冯先生已经作古,化为一抔寒灰。然而关于冯氏哲学及其历史定位问题,却仍然不是随着“盖棺”而可以“定论”的。田文军同志专攻冯友兰哲学多年。他的这部学术专著适在冯先生逝世前夕面世(由武汉出版社出版),可谓恰逢其时,全书共8章,计27万言。首章论述冯氏其人的生活、个性;次章论述新理学形成的文化背景;三章论述新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哲学研究”第六期刊载了关锋、林聿时两同志“论老子哲学体系的唯心主义本质”一文,意在论证老子哲学是唯心主义体系,文章中主要论点是对我和冯景远在光明日报“哲学”副刊刊载的“老子的研究“一文而发。最近又读到人民日报汉友兰先生和关锋、林聿时两同志的关于老子的文章。对于老子的时代问题上,我和关、林的意见一致;对于老子哲学问题上,我和关、林的意见对立。冯先生的结论虽与我相同,但采用的方法我不完全同意。  相似文献   

9.
钱耕森 《现代哲学》2007,1(4):69-72
冯友兰先生先以中国哲学史家名于世。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是其成名的代表作。《中国哲学史》有很多特点,其中最主要的即是"同情之了解"与"新儒学"。"同情之了解"不仅是冯先生成功写作《中国哲学史》的原则和方法,而且也是我们今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不可或缺的原则与方法。冯先生后来又成了一位著名的新儒家。作为中国现代学术思潮中新儒家的一位典型代表,冯先生本人以及一般论者都公认为应以其"贞元六书"的"新理学"哲学体系为代表。文章赞同这个共识,但想补充一点,即广而言之,似乎也可以包括冯先生所著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在内。文章从其目录、内容、审查、批评、自觉与自白和"贞元六书"多方面进行了探索与论述。  相似文献   

10.
谭嗣同的“仁学”是一个极其矛盾复杂,五光十色的混合体,“以太”是这混合体中一个细胞。关于“以太”的性质,哲学界历有争论。最近冯友兰先生《论谭嗣同》一文,肯定“以太”的物质性,认为谭氏哲学的基本倾向是唯物主义。他的说明比较详尽。但我和他有不同的看法。特写出来请冯先生和同志们指教。  相似文献   

11.
1995年12月,在北京清华大学,召开了纪念冯友兰先生百年冥诞的国际学术讨论会。我在第一天的大会上宣读了《论冯友兰的思想历程》~文的提要,认为纵观冯友兰先生的一生,其思想历程显然可分为1918至1948年、1949至1976年、1977至1990年三个时期,它们分别是冯先生“实现自我”、“失落自我”、“回归自我”的时期。(此文部分刊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第5期、加拿大《文化中国》1997年9月号,全文于1997牟1月在台湾《清华学报》刊出)。当方克立先生在第三天的大会发言中对此提出异议时,我曾即席作了回答,但限于时间,未能展开。…  相似文献   

12.
冯友兰先生先以中国哲学史家名于世。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是其成名的代表作。《中国哲学史》有很多特点,其中最主要的即是"同情之了解"与"新儒学"。"同情之了解"不仅是冯先生成功写作《中国哲学史》的原则和方法,而且也是我们今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不可或缺的原则与方法。冯先生后来又成了一位著名的新儒家。作为中国现代学术思潮中新儒家的一位典型代表,冯先生本人以及一般论者都公认为应以其"贞元六书"的"新理学"哲学体系为代表。文章赞同这个共识,但想补充一点,即广而言之,似乎也可以包括冯先生所著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在内。文章从其目录、内容、审查、批评、自觉与自白和"贞元六书"多方面进行了探索与论述。  相似文献   

13.
论冯契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哲学史家的冯契先生,是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杰出代表之一。冯契先生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逻辑结构的开发、基本精神的新思两个方面简要展示冯先生的理论贡献。逻辑结构的开发在以往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中,有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即把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兴奋点主要集中在“对子”结构上,整个中国哲学史几乎被描绘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历史,突出强调了哲学中的党性原则以及哲学与经济斗争和阶级斗争的联系。“文革”之后,不少学者逐步摆脱“左”的思维方式的限定,他们以黑格尔、…  相似文献   

14.
冯友兰先生是当代著名的中国哲学史专家,字芝生,1895年12月4日出生在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的一个“诗礼之家”。由于家庭环境较好,冯先生早年就接受了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有了较好的国学基础。1915年他考进北京大学哲学门,1918年完成学业,1819年赴美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当研究生,师事新实在论者孟太格。四年之后,他完成了研究生的全部学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就在拿到博士学位的这一年,他回到祖国。回国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教授。解放后,一直担任北京大学教授,直至逝世。据《三松堂全集自序》记载,冯先生是在其母亲的教导下读《易经》的。之后,1927年到  相似文献   

15.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一书中说:“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张载把辩证法的规律归纳为四句话:‘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这四句话中的前三句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也同意的,但第四句马克思主义就不会这样说了。它怎么说呢?我还没有看到现成的话可以引用。照我的推测,它可能会说:‘仇必仇到底。”’方克立先生认为,冯先生这个论点对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至少是一种误解”。(参见《哲学研究)1987年第12期《全面评价冯友兰)一文)蔡仲德先生则认为,冯先生此论点对于马克思主义“既非误解,更非歪曲…  相似文献   

16.
冯友兰先生在《新理学》开头就说 :此书“是‘接着’宋明以来底理学讲底 ,而不是‘照着’宋明以来底理学讲底”。冯先生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中又说 :“新的现代化的中国哲学 ,只能是用近代逻辑学的成就 ,分析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概念 ,使那些似乎是含混不清的概念明确起来 ,这就是‘接着讲’与‘照着讲’的分别。” (冯友兰 :《中国现代哲学史》 ,广东人民出版社 1 999年版 ,第 2 0 0页 )张立文教授也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 0 0 0年第 2期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哲学 :从“照着讲”、“接着讲”、到“自己讲”》的文章。笔者受冯、张两先生的启…  相似文献   

17.
我曾在《一个ZO世纪中国哲学家的做人理想——冯契“平民化的自由人格”说浅绎》(载《学术月刊》1996年第3期)一文中,对冯契先生的“平民化的自由人格”说作了初步的解说:主要探讨了这一做人理想与传统“大人理想”、近代以来的“个人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英雄人格这三者之间的区别,分析了这一“平民化的自由人格”说在当代所具有的世界性意义及其在中国的现实意义。由于当时只看到冯契先生发表在1995年第6期《学术月刊》上的《智慧的探索——(智慧说三篇)导论》一文,故对冯先生关于“自由”、“人格”等概念的界定皆不知。现在…  相似文献   

18.
关于思想的“普遍性形式”问题,冯友兰先生最近又陆续发表四篇文章,进一步阐释自己的观点,并且有了若干新的发展。冯友兰先生提出了和我的分歧的问题,我不同意冯先生对分歧的看法,因为他以枝节的问题,掩盖了实质的分歧之所在。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就这个问题再谈一些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常思他人     
前不久,故宫博物院发生失窃案。失窃物品为香港两依藏博物馆在故宫博物院的展品,有晚装包、西式化妆盒,这些金制品上镶满宝石,价值连城。这些物品的所有人冯先生个人非常喜欢明清家具和西式化妆盒这两类艺术品,两依减的西式化妆盒是全世界唯一的同类收藏。冯先生对这系列藏品有很深的感情。当接到失窃的消息时,冯先生非常惊讶。  相似文献   

20.
从前有个年轻的乡下女子,人长得很漂亮,又读了很多书,能吟诗作对。后来她嫁个丈夫姓冯,是个教书多年的先生。人们便称她为先生娘子。冯先生秉性憨厚,为人正直,却有点迂腐。他在刁姓蒙馆教书,当地经常有些一知半解却自以为很有才学的读书人或落第秀才,来蒙馆出难题考他,有时就是有意戏弄他,他也不生气。这天,蒙馆的东家来找冯先生取笑,恰逢先生娘子来探望久未回家的丈夫。东家根本没把这村妇放在眼里,便笑着对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