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贺麟三四十年代提出的“华化西洋文化”、“自觉地吸收融化、超越扬弃”西方文化和哲学,使之“中国化”的主张,反对了封闭式的认同和浮面式的引进,批评了“入主出奴的东西文化优劣论”和“附会比  相似文献   
2.
冯契同志的新作《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册),最近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的下册,不久也将同读者见面。 《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一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观为指针,从宏观方面,按纵向角度,论述了自先秦以迄鸦片战争的中  相似文献   
3.
就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与文化传统的相互关系,眼前有三说流行.其一是“儒学复兴”说.此说谬误至少有四:(1)把多元的中国文化归结为儒家文化;(2)在东亚五地区经济起飞的复杂原因中过于强调了文化因素并把它等同于儒家伦理;(3)贬低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问题的深入探讨。观代新儒学研究成为近几年来国内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并开始涌现出一批研究成果。郑家栋同志撰著的《观代新儒学概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4月版),便是其中突出的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5.
当代“生存论”是指人对自身生命、存活的自觉 ,包括人对身体、感觉、情绪、欲望、潜能、意志、理想与精神意境的觉解觉识。其实 ,中国传统哲学中并不缺乏此种资源 ,可以作创造性的诠释。从个人的身体出发 ,先秦哲学有关形气、身心、养气、践形、心知、性情诸说 ,具有如下两种向度 :第一 ,自然气化观的向度。道家庄子“气化”的生命观和人生论 ,以生死为气之聚散 ,强调个体小宇宙与自然大宇宙的联系 ,即“通天下一气”。庄学涉及人的魂魄神气与血气形骸、情感、欲念、志气、心性、生死等等。其要旨 ,一是“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的…  相似文献   
6.
哲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慧识,培养出素养较为全面的、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而本科生则是培养的起点.本科教育是奠定基础的阶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人格、心理与知识结构,学习与实践能力,反思与批判精神等.正是基于这一教育哲学思想,2001年,在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主任邹恒甫先生与哲学系的诸多老师的鼎力支持下,我们创办了中西比较哲学试验班(以下简称比较班),目的就是想在哲学教育方面,走出一条探索文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唐君毅思想国际会议于1988年12月25日至28日在香港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来自中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和台湾,香港地区的学者80多人。会议主办机构为香港法住文化学院,协办机构为美国哈佛大学儒学研讨会,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北京中国文化书院、台湾鹅湖杂志社和当代杂志社。法住文化学院院长霍韬晦先生主持了大会。我国学者周辅成、萧(?)父、李锦全、方克立、李稚甫、李宗桂、景海峰、罗义俊、黄海德、郭齐勇等应邀出席会议并在大会上宣读了论文,受到了与会学者的好评。台湾牟宗三、黄振华,美国杜维明、墨子刻(T·A·Metzger)等作了主题发言。  相似文献   
8.
1、尊生重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在生与死之间,孔子重视人生,珍视生命。儒家哲学是生命哲学和人生哲学。儒家主张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特别是道德实践精神来回应天地乾坤父母的生生之德。就个体人生来说,必须把守与创、动与静、性与欲、生与死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9.
熊十力《新唯识论》与唯识学者争论的第一个枢纽是关于“性体”之“性觉”与“性寂”的问题。在心性本净的理解上,唯识学主张自性涅槃,强调离染转依和修行工夫。熊十力抓住佛教唯识学的“性空”“寂静”做文章,以儒家的立场,强调“心性”不是“空”的,而是“实”的,不是“寂”的,而是“创”的,不是“静”的,而是“动”的,由“体”生发出“大用”,展开了“内圣外王”的系统,肯定了文化的建构。第二个枢纽是:“心体”是整全的、有机一体的,还是零碎的、拼凑集聚的;与此相关,道德理性的显发,道德意识的修养,是简易直捷、当下即是,还是繁琐复杂、委婉迂曲的?对于唯识学的繁复的“心”的分析,熊十力的评论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性的误读。他的思想路数是华严与禅宗,特别是宋明儒的。熊的目的是创造“仁心本体”“体用不二”“即体即用”的哲学体系,讲主宰,讲大用,确立德性本体的至上性、唯一性、真实性、能动性、创造性,当然不便讲缘起、依他,而必须讲本有、依自。  相似文献   
10.
郭齐勇 《孔子研究》2018,(6):157-158
中国传统哲学在20世纪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 20世纪中国学者是以怎样的方式解释中国传统哲学?其解释中国传统哲学的实践表现了怎样的意义、特点与问题?中国传统哲学在与外来哲学互动中如何保持自身的主体性?中国哲学未来究竟应呈现怎样的形态?……这些长期为学界所讨论而又所困扰的重大学术课题,李承贵教授新著《生生的传统--中国传统哲学认知范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所进行的探索性思考,或许有助于我们寻找答案。本人拜读之后,特提出如下几点感想与读者诸君分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