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序言徐敬德是十六世纪朝鲜的一位卓越的唯物主义者,他是关于“理气”理论中的唯物主义者,在朝鲜哲学史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在说明本文之前,让我首先在这序言里简单地概述一下徐敬德前后时代的朝鲜哲学发展的梗概。日丹诺夫同志说:科学的哲学史“是科学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其规律的孕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既然唯物主义是在与唯心主义潮流的斗争生长和发展起来的,那末哲学史也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在关于亚历山大洛夫著“西欧哲学史”一书讨论会上的发言)  相似文献   

2.
这篇文章的作者之一约夫楚克是六卷本《哲学史》(现已全部出版)的主编之一,近年来他曾写过几篇关于哲学史方法论、哲学史分期的文章,这篇文章则专门谈论哲学史科学在苏联发展的阶段问题。作者把苏联的哲学史科学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文章分别阐述了这三个时期的哲学史研究工作。整篇文章贯穿着明显的修正主义观点。作者的主要意图之一,就是想把哲学史变成为一门纯客观的、非阶级性的科学。作者在论述苏联哲学史科学发展的第二个时期时,大肆攻击斯大林,列举了他在哲学史问题上的一系列“罪状”,说他“片面地有时甚至虚无主义地对待普列汉诺夫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著作”,说他在评价德国古典哲学和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作用上犯了严重错误,说他毫无根据地批评了恩格斯的一些著作,等等。他们认为日丹诺夫在1947年的哲学讨论会上关于哲学史的对象的定义的提法是“片面的”,“没有揭示出哲学史过程的认识本质,也没有赋予哲学史中的继承性以应有的意义”,说日丹诺夫的定义会“引起对一些唯心主义思想家在哲学史上的作用估计过低”。作者认为,在现代的哲学史方面的著作中,主要是研究哲学学说、体系和思想家的观点,这在哲学史研究的第一阶段上是必要的,第二阶段则应当研究哲学问题本身的产生和发展及其解决,研究哲学范畴和概念发展的历史。这样,他们就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对立世界观的阶级斗争从哲学史中抽掉了,把哲学史变成只研究哲学范畴和概念发展的历史了。鲍格丹诺夫是哲学副博士、苏联哲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约夫楚克是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哲学博士。  相似文献   

3.
斯宾諾莎(1632—1677)是十七世紀荷兰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的唯物主义哲学足欧洲資产阶級上升时期的思想表現。帝国主义时代的反动資产阶級哲学史家往往按照唯心主义观点来解釋斯宾諾莎的哲学,把斯宾諾莎歪曲成为唯心主义者和“有科学根据的”宗教家,这是根本不符合史实的。只有馬克思主义的哲学史才对斯宾諾莎的哲学作了  相似文献   

4.
反对哲学史工作中的修正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是唯一科学的哲学。它是我們研究各門具体科学的唯一可靠的指南。当然,对于哲学史工作者說来,不但不能例外,而且因为所研究的是哲学史,就更必須时时刻刻地紧紧地依靠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指导。所謂哲学史的方法論,从根本上說,乃是运用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研究”哲学史,还是运用辯証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哲学史的問题。哲学史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爭的历史;在历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基本路綫的对立是非常鮮明的,第三条路綫是沒有的。哲学史的研究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最激烈的斗爭场所之一;在哲学史的研究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基本路綫的对立也是非常明显的,第三条路綫也是沒有的。因此,我們必須把哲学史工作中的两条路线尖銳地对立起来,必須坚持哲学史工作中的唯物主义路綫,捍衛哲学史工作中的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张岱年教授1984年6月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唯物主义传统”讨论会的发言中,谈到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学说的特点,他认为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学说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唯物观点与辩证思维的结合。他认为这首先由“气”这个范畴显示出来。中  相似文献   

6.
本文作者P.莱蒙认为,恩格斯的辩证哲学是根据“意识形态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而在科学上是个失败。为了证明他的这一观点,作者竭力贬低恩格斯对科学辩证法所作出的贡献。在他看来,似乎恩格斯对哲学史上的辩证哲学家,除了黑格尔以外,十分无知。此外,作者把恩格斯关于“运动着的物质的永恒循环”这一光辉观点歪曲成为“永恒反复”,从而把恩格斯同反辩证法的敌人尼采等同起来。作者还硬说恩格斯只是简单地把黑格尔“颠倒”过来,从而陷入了经验主义,此外,他又指责恩格斯把“意识形态命题当作理论”而向唯心论求救,胡说什么辩证法三定律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新教条和自夸为科学终极的新神秘主义”。总之作者认为,辩证法必然导致唯心主义,因为或者要唯心主义,那就要辩证法,或者要唯物主义,那就不要辩证法,二者不可兼得。这种立场代表了西方一部分资产阶级哲学家力图把唯物主义和弁证法割裂开来的企图,其实质还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完整性。  相似文献   

7.
(一)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已经出版的有下列各书: “孟德斯鸠选集”,其中包括有“罗马盛衰原因论”、“法意”等著作。“古希腊唯物主义者”的论文集,其中包括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哲学著作的断片。“逻辑学问题”论文集。在论文集中分析了关于逻辑正确性的本质、关于实践在逻辑思维中的地位和作用、关于概念的内容和范围等问题。 (二)哲学研究所将要出版的有下列各书: “哲学史”第一卷第一部,该书是阐述古代东方、希腊和罗马奴隶社会中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斗争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洛学与关学,同属宋明理学中的重要流派。濂、洛、关、闽,过去多被公认为理学的正宗,这对二程和张载的思想,可以说较多是看到相同的一面。但是,从中国哲学史的角度来看,解放后比较重视哲学上两条路线的斗争,所以认为在世界观上,二程和张载主要表现为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分歧,这是着重看到相异的一面。二程与张载的思  相似文献   

9.
一起源杂志论文的范围不允许详尽地阐述本论文标题所规定的问题。本文作者只是把自己的努力与为了战胜否认在德国哲学中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错误观点所已经作出的尝试结合在一起。资产阶级哲学史家库诺·费舍,文德尔班,宇伯威希一海因泽等把十七、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初的德国哲学描绘成唯心主义绝对统治的范围。只有费尔巴哈被认为是德国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出色的代表人物。当时费尔巴哈曾指出在德国哲学中具有唯物主义传统。他在自己的著作“论唯灵论和唯物主义”中辟出事门的一章来谈论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哲学史对象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是一件好事,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认识这门学科的特点与性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中外哲学史的研究。 在文化大革命前的十七年中,哲学史研究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就是日丹诺夫在1947年所提出的哲学史定义:“科学的哲学史,是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其规律底胚胎、发生与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既然是从与唯心主义派别斗争中生长和发展起来的,那末,哲学史也就是  相似文献   

11.
去年十二月我在光明日报哲学副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唯物主义的王夫之为什么反对唯物主义的老子》。大意是说哲学史上的两军对阵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但是实际上,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唯心主义者之间,唯物主义者之间也常发生误会,也有互相指摘的情况。因此,研究哲学史不能简单化。最近看到了锺兴  相似文献   

12.
从目前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个哲学命题的探讨中看出,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第一种是世诚和李唯一同志的观点:主张这个命题只能作唯心主义的解释,不能作唯物主义的解释。第二种是王若水等同志的观点:主张这个命题既可以作唯心主义的解释又可以作唯物主义的解释。我同意第一种观点,不同意第二种观点。理由如次: 一从哲学史看,“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个命题最早是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的。这个命题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在英国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那里表现得十分明显和露骨。大家知道,贝克莱的一句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者解决思维与存在关系的总公式。到了集唯心主义之大成的黑格尔,则对这个命题作了全面的论证和发展,可以说达到了顶蜂。黑格尔认为,思维即存在,存在即思维,思维和存在  相似文献   

13.
论冯契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哲学史家的冯契先生,是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杰出代表之一。冯契先生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逻辑结构的开发、基本精神的新思两个方面简要展示冯先生的理论贡献。逻辑结构的开发在以往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中,有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即把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兴奋点主要集中在“对子”结构上,整个中国哲学史几乎被描绘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历史,突出强调了哲学中的党性原则以及哲学与经济斗争和阶级斗争的联系。“文革”之后,不少学者逐步摆脱“左”的思维方式的限定,他们以黑格尔、…  相似文献   

14.
葛力同志在《注意区分两种唯心主义》一文(见1982年12月29日《光明日报》)中提出:“就哲学的分支而言,唯心主义应分为两种:一种是本体论方面的唯心主义,一种是认识论方面的唯心主义。”这一见解是深刻的。它为深入研究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既相互斗争、相互克服又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错综复杂的情况,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实际上,不仅唯心主义有本体论方面和认识论方面的区分,而且唯物主义也是如此。翻  相似文献   

15.
作者(R.W.Sellars,1880年一)是批判实在论代表之一,美国密支根大学教授,《哲学与现象学研究》杂志的编委,著有《批判实在论》、《进化的自然主义》等书。本文原载《哲学与现象学研究》1965年3月号,译时作了删节。作者说他主张“进化的唯物主义”,“拥护渐进论”,“同萨特尔的存在主义有许多共同点”。作者认为,英美经验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存在主义是现代哲学斗争中的三个主要竞争者。他反对各派哲学之间的斗争,要人们放弃对自己哲学的信仰,彼此“相互滋养”,并且要减少“哲学上的文化隔阂”,创立和追求一种既不属于这三派哲学但又把它们的特点融合起来的哲学。在谈到辩证唯物主义时,他对现代修正主义者歪曲利用马克思早期著作颇感兴趣。他一方面诽谤和歪曲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唯物主义同黑格尔辩证法的混合”,是按照黑格尔的正一反一合思考问题,并且“难以适应自然科学的发展”;另方面企图模糊、取消辩证法同庸俗进化论的界线,辩证唯物主义同存在主义和新实在论的界线,寻求什么它们之间的“共同点”,甚至胡说什么“列宁寻求建立一种实在论”。作者说,存在主义在欧洲已成了流行品,它“作为第三哲学势力起作用”。他认为,存在主义的着重点就是人的状况问题。作者把萨特尔当作存在主义的代表,认为他对于研究这三派哲学“最有用”。他说萨特尔的观点是自然主义的和人道主义的。然而,他却无意中给萨特尔帮了倒忙,道破了萨特尔伪装赞成马克思主义的真面目,认为他既想避开唯物主义又想避开唯心主义,力求用妥协的办法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走中间道路。色勒士的观点反映了在帝国主义竭力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文化渗透”时,一些资产阶级哲学家企图在哲学上使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反动哲学彼此调和、互相融合,并且同现代修正主义者“修正”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呼应。  相似文献   

16.
建国以来,日丹诺夫的《在关于亚历山大洛夫著〈西欧哲学史〉一书讨论会上的发言》对我们的哲学史研究工作是起了影响的。日丹诺夫在发言中批评了亚历山大洛夫的哲学史定义——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发展的历史,而提出他自己的哲学史定义——“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其规律底胚胎、发生与发展的历史”,“哲学史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现在进行的讨论中,我们有些同志主张哲学史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另外,有些同志还是坚持哲学史是唯物论和唯心论斗争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正> 一、性命观“性”与“命”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两个传统概念,是立足于人文主义用以阐释天人关系、人伦关系的两个基本范畴。但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对这两个范畴运用的重点,以及对它们的内涵和外延的说明,是各不相同的,以宋学为例,有张载等人所作的唯物主义解释,也有如周敦颐、朱熹等人所作的唯心主义解释。声称自己“一尊宋儒”的曾国藩,没有继承张载的唯物主义传统,而把包孕在“性、命”中的唯心主义和伦常思想接受了过来。何谓性?曾国藩说:“性不虚悬,丽乎吾身而右宰”,“真与精相凝,而性即富于肢体之中”。(《曾国藩全集》第133—134页。下简称《全集》)他的“真与精相凝”,实是同敦颐《太极图说》“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的简缩。他把“性”与“无极”、“两仪”、“五行”这些东西紧紧联系在一起,认定“性”是这些东西演化的结果。至于“命”,曾国藩说得更清楚:“命非外铄,原乎太极以成名。”他认为,“命”是主宰一切的,“功名富贵,悉由命定”(《全集》,第92页),甚至“洋人之患,此无所为,实非一足一手所能补救”(《候选训导计棠禀  相似文献   

18.
一 什么是哲学的党性原则?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 全部哲学史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同时更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在阶级社会内,这两条哲学路线的斗争归根结蒂反映了社会上敌对阶级之间的根本利害冲突;一般地说,唯物主义代表进步阶级的利益,唯心主义代表保守、反动阶级的利益。坚持哲学上两条路线斗争的观点,就是哲学党性原则,是我们从事哲学和哲学史研究的同志千万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9.
柳宗元,字子厚,山西永济县人,生活于中唐时期。早年在京都做官,后因参加“永贞革新”于公元805年被贬为湖南永州司马,公元815年改贬广西柳州任刺史,四年后在柳州病故。柳宗元在文学上不仅创获颇丰,还与韩愈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哲学上他坚持元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并坚决反对因果报应的宗教唯心主义观点。这些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相比之下,柳宗元在逻辑学上的作为却没有那么令人注目,这似乎是他无专述逻辑思想的论著之  相似文献   

20.
刘静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249-249
从五十年代以来,我国因受苏联日丹诺夫《在西方哲学史讨论会的讲话》的影响,哲学史研究都强调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七十年代之初更强调两军对战。从历史事实来看,无论中外,哲学中确实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学派及其斗争。但是,哲学史的全部内容是否可以完备无遗地归结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呢?从现象来看,哲学史确实有人自称既非唯心主义又非唯物主义的思想家,现代更多这样的人,过去我们一概将其划归唯心主义,或称之为变相的唯心主义,是否完全恰当呢?这个问题是个当下值得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