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作者P.莱蒙认为,恩格斯的辩证哲学是根据“意识形态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而在科学上是个失败。为了证明他的这一观点,作者竭力贬低恩格斯对科学辩证法所作出的贡献。在他看来,似乎恩格斯对哲学史上的辩证哲学家,除了黑格尔以外,十分无知。此外,作者把恩格斯关于“运动着的物质的永恒循环”这一光辉观点歪曲成为“永恒反复”,从而把恩格斯同反辩证法的敌人尼采等同起来。作者还硬说恩格斯只是简单地把黑格尔“颠倒”过来,从而陷入了经验主义,此外,他又指责恩格斯把“意识形态命题当作理论”而向唯心论求救,胡说什么辩证法三定律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新教条和自夸为科学终极的新神秘主义”。总之作者认为,辩证法必然导致唯心主义,因为或者要唯心主义,那就要辩证法,或者要唯物主义,那就不要辩证法,二者不可兼得。这种立场代表了西方一部分资产阶级哲学家力图把唯物主义和弁证法割裂开来的企图,其实质还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完整性。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并没有把他的哲学立场称为"辩证唯物主义",而是更倾向于使用"唯物主义辩证法"一词,认为他和马克思颠倒了黑格尔的辩证法。黑格尔认为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而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在布尔什维克的传统里,"辩证唯物主义"被列宁和斯大林确立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的名称。这种名称上的变化反映了对恩格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片面理解。列宁和斯大林认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恩格斯力图对它们进行调解。他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接受了黑格尔系统的三大划分,即自然科学进入黑格尔自然哲学的位置、历史科学进入他的精神哲学的位置、在"纯粹的关于思维的理论"中形成的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的辩证"原理"与黑格尔的逻辑并列地成为真正的哲学。恩格斯认为"纯粹的关于思维的理论"能够把握存在的原理,这样的主张包括如下唯心主义观点,即存在的概念必须限制在我们的经验领域内。恩格斯辩证法的唯物主义特征以培根关于人类知识的实践来源的论述为基础。  相似文献   

3.
三 辩证唯物主义已经提出但尚未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 ,已成学术界的定论 ,而且苏联哲学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它的基本原理已经有全面准确的阐述 ,哲学家的任务只是对它们加以论证、宣传和运用而已。奥伊则尔曼完全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说 :“马克思和恩格斯令人信服地指出 ,唯物主义应当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首先要用辩证法改造以往的唯物主义 ,用唯物主义改造唯心主义的辩证法 ,并对当代自然科学的成就进行辩证的和唯物主义的思考与总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这些任务完成得如何 ?我认为 ,任务并…  相似文献   

4.
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质上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这并不意味着否定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或忽视、贬低了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同实践唯物主义是对同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种不同的表述,两者起着同一作用——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同以往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区分开。针对旧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针对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针对旧唯  相似文献   

5.
卞敏 《学海》2004,3(4):50-55
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恩格斯在谈及创立新世界观的工作时说 :“马克思和我 ,可以说是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并且把它转为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① 这就是说 ,马克思主义在哲学领域中进行变革的实质 ,是使辩证法与唯物论、自然观与历史观得到完整的统一 ,而“自然”与“历史”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核心范畴。马克思解开“历史之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来看 ,马克思在吸取黑格尔辩证法以后 ,把创立新哲学的突破口选在解开“历史之谜…  相似文献   

6.
萨特尔是存在主义思潮最负盛名的表达者之一。萨特尔的世界观实质上始终是唯心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世界观,但他的世界观又带有他那不同凡响的个性的印迹;他的世界观浸透了反抗资产阶级社会的精神;萨特尔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就与这种反抗精神有关。但是,萨特尔哲学的基本原则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是水火不相容的,因此这位法国哲学家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根本不是始终如一的。他的体系的个别原理很接近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他对资  相似文献   

7.
阿隆(Raymond Aron)生于1905年,法国资产阶级学者,现任巴黎大学文学部的教授。他和萨特尔是师范学校时期的同级生。他对现象哲学和社会学有很大的兴趣。著有《聪明的保守派》、《历史哲学入门》、《知识分子的鸦片》、《国家之间的战争与和平》等书。《萨特尔和马克思主义》一文发表于1964年10月末的《费加罗文学报》。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对萨特尔在《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所标榜的“革新”马克思主义的意图作了批判。作者指出,萨特尔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1.坚决否认唯物主义的、客观的辩证法;2.承认马克思的经济的一历史的社会学;3.在行动方面,是一个“准马克思主义者”;4,《辩证理性批判。一书并没有超出历史唯物主义或阶级斗争概念的界限。但是,作者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古代社会中的劳动分工和暴力是阶级斗争的根源,萨特尔却主张生活资料的稀有性使人与人之间互相威胁,不能共存,因而引起“异化”和阶级斗争,所以萨特尔的思想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毫不相干,只能把人们引导到霍布斯的“人对人是狼”的观点去。作者分析了萨特尔的关于“群集”和“集团”的辩证法、关于“实践的一惰性的”存在和革命的“实践”的辩证法。萨特尔所描绘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个人的自由实践,这种实践异化为“实践的一惰性的”状态,分散的个人为了反抗这种异化状态而形成有统一意图的集团的实践,集团一被制度化又成为使个人异化的东西,引起个人的反抗…。作者认为,萨特尔的这种辩证法表示着异化和革命的轮流发生是永无止境的,所以这显然不是马克思的辩证法。作者认为萨特尔并没有达到“革新”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他只是用了一些暧昧、艰涩的词句分析了仅仅与马克思思想中的那些与黑格尔有关的要素,没有对我们的时代作出独创性的解释。作者最后说,萨特尔要“革新”的如果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列宁主义,那是枉费时间,因为这些国家的“国家真理或官方的意识形态是服从它们自己的规律的”,这不是萨特尔的那种“自由研究”的规律。萨特尔想“革新”的如果是西方的那种马克思主义思想,那么他只从《资本论》追溯到《经济学—哲学手稿》或者企图在克尔凯郭尔和马克思之间进行调和,那是不行的,必须象马克思那样写出一部“二十世纪的《资本论》”才行。本文在翻译时参考了日本《自由》杂志今年第四期所发表的若规则雄的译文,并采用了它的小标题。  相似文献   

8.
这里译出的是G.施梯勒《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辩证法》(柏林科学院出版社1964年)第六章。作者首先就《精神现象学》的“感性确定性”和“主人与奴隶”讨论了黑格尔关于对立面转化的学说,然后谈到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如何继承了这一学说,最后解释了对立面转化的昔干方面。作者只说黑格尔关于对立面转化的学说是唯心主义的,而没有指出它与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根本对立;作者只谈黑格尔的这个学说的伟大贡献,而没有强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这个学说的唯心主义与矛盾调和论的批判;作者只是抽象地谈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而没有说出这种转化是经过斗争实现的,在阶级斗争中就是一个阶级消灭另一个阶级。作者甚至于说什么“关于对立面的转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没有任何成熟的理论”,贬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法国新黑格尔主义者L.朗特格莱勃(Ludwig Landgrebe)教授、博士的“辩证法问题”一文中的第四节。该文共分五节,第一节主要论述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之间的关系,第二节论述黑格尔的辩证法,第三节进而谈到黑格尔原来想要表述的辩证法和他在自己体系中所体现的辩证法之间的不一致。第四节论述马克思的辩证法,第五节论述恩格斯的辩证法。在第四节里,作者联系黑格尔的辩证法来探讨马克思的辩证法。作者一方面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现实的辩证法”,有别于黑格尔的“观念的辩证法”,并以为“马克思首先是把他的思想看作为一种完成了的自然主义或者一种真正的人道主义,这种人道主义既与唯心主义又与唯物主义有所区别”。另一方面,作者还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人的族类的自我生产的原则,它不是思维运动的规律,而是真正的生产活动的规律,是作为一个劳动着的并通过劳动来推行自我维持和自我生产的人的活动规律”,并说,“马克思的辩证法不是在一种无意识的变化的规律性的意义上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在谈到生产关系的时候,作者认为:马克思依照哲学传统所赋与他的非此即彼的概念不能对生产关系的实质作出最后的答复,作者以为:“生产关系既不是自然,也不是精神,而是两者的统一”。作者还讨论了马克思对于自然的观点,认为:“对马克思来说,自在的自然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可以根本不问的问题。”并认为“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的观点不仅与唯心主义有血缘关系,而且甚至在结构上相同”。最后作者在谈到人的问题时认为:“对于马克思来说,人是自然整体,这个整体的本质核心不是精神,但也不是物质,而是两者的统一”,作者竟瞎说;“在这一点上显然可见:马克思的观点是多么深刻地植根于形而上学思维的整个传统之中”。  相似文献   

10.
一众所周知,费尔巴哈是马克思从黑格尔走向自己的新的哲学世界观的中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但是,费尔巴哈哲学同时又是唯物主义在19世纪上半叶,经过与黑格尔唯心主义斗争之后的新发展。这一点却往往为人所忽视。而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对费尔巴哈的评价重点一直落在他改造旧哲学(包括英法唯物主义),批判黑格尔辩证法的历史功绩上。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作者(Henryk Skolimowski,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即将出版的《波兰的分析哲学》一书的一章,发表在美国《思想史杂志》1965年4—6月号上。翻译时删节了部分注解。在本文的第一部分中,作者从资产阶级哲学立场出发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波兰哲学的概况,同时提出波兰分析哲学的四个特征。在第二部分中,他追述了四十年代波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分析哲学的斗争,认为这种“冲突”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者受了分析哲学的影响”,最后形成了“分析的语言学的马克思主义”。这种“新型的马克思主义”经过了三个阶段:一、1951—1955年,二、1955—1958年,三、1958年以后。在第三部分中,作者说:“1956年被认为是波兰哲学和整个理智生活伟大转变的一年”;沙夫关于真理论的著作“吸收了许多分析哲学的概念”,他的关于矛盾的学说是“反对恩格斯和列宁的”;柯瓦科夫斯基“反对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的过时的陈腐的概念”;克拉耶夫斯基把马克思主义分为“实证主义派的马克思主义和黑格尔派的马克思主义”,作者认为前者“在数量上和重要性上都正在增长着”。在第四部分中,作者专门评述沙夫的演变及其同存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及语义学的关系。他认为沙夫是“一个卓越的实证主义者”和“正统的修正主义者”;沙夫所做的事主要是五个方面(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新领域;恢复语义学;把语言哲学并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等等);他在萨特尔影响下写了《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企图“弥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的哲学这个缺陷”。作者特别评介了沙夫的《语义学导论》及《语言和认识》这两本书。《后记》叙述了战后一直到1956年10月前后波兰分析哲学的状况及年轻一代哲学家的“分析倾向”。他说,“哲学的分析方法已经侵入他们(指波兰哲学家——译者)的心灵”,“所以,即使整个分析运动被完全消灭了,分析哲学将在他们的血管内运行。”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特别重视波兰年轻一代哲学家,高度赞赏他们的修正主义哲学方向,期待他们成为资产阶级哲学的继承者,他说:“如果传统要继续下去,年轻的一代就应该接过去”。可见资产阶级哲学家也正在激烈争夺年轻一代的哲学工作者。这是值得引起我们高度警惕的。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到资产阶级哲学、特别是逻辑实证主义和存在主义对波兰哲学界的影响。同时也可以看到,以沙夫为首的修正主义哲学家如何追随资产阶级哲学,并且按照资产阶级哲学家的“最新”成就修正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原发表在美国《科学与社会》1965年春季号上。翻译时作了删节,并且略去了一部分注解。在本文中,作者(E.R.J.Primbs,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企图对美国近二十年来反对辩证唯物主义的情况作一些评述。作者认为:现代美国对辩证唯物主义的批判还不如欧洲国家,在国际上没有“崇高的声誉”;已有的这些批判著作和论文都是“非常肤浅的”,而且存在一种倾向——曲解辩证唯物主义,撇开它所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主张的意图,把它当作“固定的法则和规则”来批判,而忽视了近来辩证唯物主义的变化。例如,“苏联思想体系在这个时期有重要的变化”,但是胡克、梅约、攸拉姆等人仍然用过去的眼光看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过去的主张强加给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作者提出了他的看法:一,无论是恩格斯的辩证法三个规律、列宁的辩证法十六个要素还是斯大林的辩证法四个特征,“都不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表述”,都不是“僵硬的、固定的法则和规则”;二、辩证唯物主义是卢卡奇、克劳斯和美国批评家们所说的“一种方法”,“有价值的实用工具”,“进步的、现实的态度和气质”或“后天习惯”;三、马克思和列宁都承认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局限性,现代“正统派马克思主义者”发展了这个思想;四、斯大林逝世以后,特别是“二十大”以后,“正统派马克思主义”者“经常地随历史事实的变化来修正理论”,例如关于矛盾问题,他们接受克劳斯和沙夫的看法,“抛弃恩格斯的陈腐的或错误的观点”,但是,美国的批评家却不如鲍亨斯基(瑞士)和威特尔(奥地利),看不到“最近几年来苏联学者在哲学讲述方面的引人注目的改进”。作者最后提出用“批判性的评价”和“理智的批判”代替上述美国流行的这种特殊倾向,认为“压制马克思主义也就是压制对它的理智的批判”。在本文中,作者同他所批判的那些人一样歪曲辩证唯物主义。他根据现代修正主义者的观点去曲解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的提法,关于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提法。普里姆同他所批判的那些人的不同点是,他特别注意苏联和东欧各国哲学界在近十多年来的变化,根据这种变化,他向人们推荐一种对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方法——按照卢卡奇、克劳斯、沙夫和苏联修正主义哲学家的观点来“评价”辩证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3.
简论“实践主体”及其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与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基石。实践性是主体性的基础,主体性是实践性的本质特征。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是实践的主体:其实践性批判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主体性的近代唯心主义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其主体性批判了“不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对象的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的机械形而上学。正是以实践的主体和主体的实践为理论的切入点,马克思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使唯物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所以,正确澄明实践主体的内涵及其品质,对于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14.
学界许多学者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术语是普列汉诺夫提出的,其实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已指明"现代唯物主义"从本质上是辩证的,因此他就是该术语的原创者。从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所指涉的对象来看,它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从它同其他哲学的区别来看,它是一种既有别于辩证唯心主义、更有别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包含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两个部分。他并未像斯大林那样机械地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自然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而是认为一般的唯物主义认识原则和一般的辩证法则在自然界和社会历史领域普遍有效。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虽然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有一定的异质性,但也有许多相似和相通之处,因此不宜过分夸大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思想上的对立。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国内哲学界在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唯物论合理形态”的问题上,发生了重大分歧。其主流可以概括为“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两种不同思维倾向的争论。就这场讨论所涉及的理论基核而言,实质上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唯物论、辩证法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再认识。因此,笔者认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所形成的新的思维方式上去探讨实践观、唯物论、辩证法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辩证统一关系,对于有效地解决“实践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所争论的重大理论问题,以及认识二者在理论内核上的内在联系,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这本小册子综合了著名的波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不同著作的观点。然而,从它所论述的问题的范围来看,它们却又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的哲学理论观点是中心问题。这本小册子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为出发点,来参与现时代的哲学论争、提出新的理论问题及其解决办法。作者同存在主义、新实证主义以及同修正主义的颠倒是非的论战,对书中提出的问题的不同寻常的处理方式,对某些问题的阐述必然会引起异义和争论的事实,都使得这本小册子格外有趣,使它具有巨大的价值。沙夫十分注意他同萨特尔的存在主义学说的论争。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几年前波兰的思想生活。他在许多地方都谈到了以“所谓独创的、新  相似文献   

17.
费尔巴哈是十九世纪德国的哲学家、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和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一起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提供了理论的前提。他在哲学史上有过不少的功绩,他的那些批判思辨唯心主义哲学、特别是批判宗教神学的篇章,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费尔巴哈的一生曾经经历了一个从唯  相似文献   

18.
恩格斯与黑格尔对辩证法理解的差异并不仅限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不同,还表现在对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观念和哲学思想的不同认识上:恩格斯认为亚里士多德哲学属于辩证法,黑格尔却认为亚里士多德哲学属于形而上学。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认识也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角度去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标志着马克思哲学形成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两个重要文献所表明的是:马克思在哲学上实现的革命变革,并不是像传统的马克思哲学解释者所认为的那样,用除去了唯心主义的黑格尔辩证法去克服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形而上学性"的主要缺点,先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然后把辩证唯物主义推广和运用到历史领域,再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而是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和贯彻一条从实践出发去考察自然、人和社会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路线,因而克服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这一主要缺点以及由这一主要缺点所派生出来的形而上学性以及不彻底性等缺点,从而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因而,马克思所开辟的是一条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道路.  相似文献   

20.
萨特尔的《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代表着对他早期存在主义思想的一种马克思主义式的扬弃。虽然萨特尔并没有说,他后期理论是他前期理论的继续发展,但他认为他前期和后期的理论,至少是基本上一致的。一般认为,他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和社会哲学,是要把前期的存在主义概念从一种纯本体论的概念改造为一种历史范围的概念,从而在扬弃它们的片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