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孝道的原本含义及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在传统社会中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治国安邦的大道,在现代的中国社会是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会极其重要的理念."孝"的原本含义是养、敬、立嗣、谏诤等,其现代意义则为赡养、尊敬、感恩、追思、亲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孝"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韩国孝道推广运动及其立法实践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韩国民间社会人士发起了孝道文化推广运动,2007年7月世界上第一部<孝行奖励资助法>在韩国国会获得通过.韩国孝道推广运动的主要形式有:大力推动孝文化的学术研究;成立孝行推广基金会(财团)奖励家庭孝子孝女的活动;以学校为媒介推广孝文化;志愿者服务运动.孝道推广运动的主要特征是组织性、实践性、宗教参与性.韩国的孝道立法经历了一个民间人士呼吁酝酿、讨论准备、强力推动,最后经过国会议员提案,通过相关法律程序最终立法的过程.韩国孝立法的主要内客是:立法目的与孝之界定;孝行鼓励与资助措施;设立孝文化振兴院以及设定孝之月.韩国孝立法是一部奖励法、行政法、推动法.韩国孝道推广运动及其立法表明其时现代社会的孝道问题有较早的自觉;德法并举是弘扬孝文化的有效途径;弘扬孝道需要动员民间力量的参与,这些都对我们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儒家孝道所建构的人伦关系,基于血缘亲情与恩义而建立,蕴含着子女对双亲的感恩之情和家庭伦理责任。养亲、敬亲、顺亲、谏亲是考察儒家孝道的四个主要价值维度。与孔孟孝论强调"亲亲",注重子女对父母的养、敬、顺有所不同,荀子孝论以人性恶为理论基础,凸显了礼义对孝道的引导和矫正功能。荀子提出"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主张从义不从父,将子道与臣道相贯通,把持义谏亲的社群价值置于诚敬顺亲的族群价值之上,为解决"顺亲"和"谏亲"两种价值观念的冲突提供了一条可行道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组织系统的有效运转和社会公德、社会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与其他文化传统不同,儒家独特的终极关怀意识是围绕孝道进行的,在孝道观念里,孝养父母、祭祖敬天是对自己及万物生命之源的追溯,体现了深厚的历史意识与超越精神;爱惜自己的身体与品德并关爱他人及世间万物,体现了对当下生命的敬畏护养及天人一体的情怀;重视婚育进而重视文化生命的传承,是对生命之流的延续,体现出面向未来的开放精神及人文关怀。孝道就在这种纵向上过去、现在、未来的打通,横向上个体、家庭、社会、宇宙的拓展、层次上肉体生命到精神生命的升华中,将个体的有限生命汇聚、拓展、升华成一个超越而无限的大生命,从而完成了对个体生命的终极关怀。研究儒家孝道里的终极关怀意识,对于重塑现代中国人的信仰世界从而满足中国人的生命深层次需要,有着重要的理论及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孝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作用包括道德教育、稳定社会和民族凝聚的功能。中国孝文化中的精华成分体现其对人类文明的普遍价值,从而决定了孝文化所具有的现代意义。通过对孝文化的改造实现孝道伦理的价值转化,通过孝道文化的教育实现孝道伦理的弘扬。  相似文献   

6.
韩国人崇尚孝道历史久远,加之韩国政府对"孝"的大力弘扬,使得韩国社会形成了"不孝者无以立足"的良好风气。韩国国会于2007年7月高票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孝"的法律——《孝行奖励资助法》,这是"孝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另外,韩国政府在"社会习俗"、"学校教育"、"法律制度"等方面亦做了很多传承弘扬孝道文化的工作。正是对以"孝"为核心的儒家文化的尊崇与宣扬,使得韩国成为东亚儒学文化圈中最忠实于儒家文化的国家,亦成为当今世界上公认的"践行儒家文化最好的国度"。  相似文献   

7.
现代文明与孝伦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孝伦理在我国学界引起广泛的兴趣和讨论 ,本文论述了孝意识的自然基础和社会起源 ,指出中国封建统治者对孝伦理的严重扭曲和对封建孝道进行批判的必要性。同时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指出 ,作为社会伦理观念的孝道在当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社会主义孝道的合理内容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进行孝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道教将出世解脱与入世修行相结合,具有重视现实伦理的特点。道教孝道观总体上吸收借鉴儒家孝道伦理,既有善事父母的基本要求也由孝推忠,将孝道泛化。但因道教宗教目标与儒家入世理想的差异,道教孝道观又有自身一些特征,主要体现为将宗教目标贯注于养亲荣亲的孝道内涵中、将孝道发展为保养身心的修炼操作技术以及在孝道观中推尊母亲的地位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论周公之孝道伦理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公重孝,姬周克殷后,周公曾以强制的法律手段来推行孝道,这对维护当时的宗法制社会结构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内容上,除孝养父母外,对先人事业的继承和发扬是他的孝道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周公所推行的孝道伦理思想,对以后几千年的历史有着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孝道浅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孝道是儒家文化和封建时代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它不仅指个人对亲人的天然之情 ,而且与家族、国家、天下相绾结。从孔、孟、《孝经》到董仲舒、朱熹 ,孝道的本质和社会作用是不尽相同的。而人们主张和反对孝道也有着不同的背景、情况。孝道是应该批判继承的 ,源于真挚之情的孝 ,是中华民族的传道美德。  相似文献   

11.
论孝传统的形成及现代际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重视孝亲是中国人的传统 ,但是自从西方文化传入以后 ,孝观念受到了思想上的批判和在行为上的舍弃。本文从孝传统的形成着手 ,分析了历史上孝道的教育普及、理论研究、文化融通以及统治者在行政上维护等孝得以传承主要因素 ,解析了孝在现代社会所受到的冲击 ,最后阐述了传统之孝在现代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孝跨越生死 ,本文认为孝之本质和价值在于对父母的爱、敬和提升扩展为博爱  相似文献   

12.
儒家孝道与仁义礼智四德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仁是孝悌的本体根据,孝悌是行仁的工夫起点,克尽孝道不能违反普遍的礼法规范和社会公义,以义事亲的大孝观念要求道德主体具备健全的是非判断的智慧。孝与仁、义、礼、智的内在统一表明,理解并提倡正确的孝道观念不仅有助于家庭和睦,而且有助于仁爱之情的培养以及社会公德和正义风气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占据核心地位。五四时期思想家对封建伦理纲常的批判集中在孝道上。他们揭露了封建孝道的本质、危害及虚伪性 ,并对建立新型的父子关系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4.
吴锋 《学海》2002,(6):119-122
克隆技术对人类生殖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类的生殖行为是人伦关系的基础 ,孝观念是中国社会人伦关系的核心 ,克隆技术对传统孝道精神的冲击也就是明显的。所以有人认为 ,在克隆时代传统的孝道精神将不复存在。本文认为 ,克隆技术并不能改变后人对前人的侍服关系 ,孝道精神所依据的前后人伦及养护关系仍然存在 ,孝道精神仍将存在  相似文献   

15.
和敦煌歌辞中的孝道观一样,敦煌变文中的孝道观显示了不同于官方孝道观的历史存在。这种创作于下层士人或民众的作品中所体现的孝道观,既有对官方孝道观的因应,也有自己的别样特色。敦煌变文孝道观最大的特点是,具有通俗性、世俗性、地域性,并带有三教融合的内容。可以说,是儒、释、道三教共同构建了唐代敦煌地区的孝道观。基于历史知识、调动一切宣扬形式、展示多样表现手法的敦煌变文孝道观,构成了中国伦理教化史上最丰富多彩的一页。  相似文献   

16.
儒家孝道观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儒家孝道观是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最大的文化特质。同时,孝道观也 有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夏、商、周三代,孝亲之心表现为传统宗教中的祖先崇拜观念,发 挥着维系宗族团结、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对传统宗教中的 孝道思想进行了新的诠释,使其从一种虔诚礼敬的宗教伦理变成了一种对家族生活反思的人生哲 学;从宗教祭祀活动变成了深入社会的家庭规范。秦汉以后,封建统治者夸大了孝道的引申意义 ──“以孝治天下”,使之变成了一种国家政治哲学,一方面掩盖了阶级国家的实质,另一方面也歪 曲了孝道伦理的本身意义。在现代公民社会里,家庭仍然发挥着“抚幼养老”的社会职能。因而, 儒家的孝道观复归其本来意义,仍然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7.
配对调查了591户家庭的亲子被试,考察了文化刻板印象、父母孝道相似性对孝道代际传递的影响。结果显示:(1)假定父子女和假定母子女两种孝道的皮尔逊相关(r)和轮廓相似性(q)都不显著,真实父子女和母子女之间都显著正相关,假定亲子两种孝道绝对差异分数(d)处于中等水平,但假定亲子的绝对差异分数显著高于真实亲子;(2)控制了文化刻板印象影响的条件下,父亲和母亲的权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能分别正向预测子女的权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3)控制了文化刻板印象影响的条件下,父母互惠性孝道相似性仅能正向预测子女互惠性孝道,但父母权威性孝道相似性对子女的权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预测都不显著。据此研究结果,文化刻板印象对亲子孝道相似性的影响效应较小,但亲子真实的孝道代际传递效应较高,以及父母互惠性孝道相似性有利于子女互惠性孝道形成。  相似文献   

18.
《孝经》的意义在于其中的政治伦理。《孝经》继承了原始儒家孝道、臣道、君道的基本内涵,同时也有所创新,其创新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孝提到至高的地位;二是将孝作为臣道和君道的逻辑基础,从孝道中推导出臣道(或忠道)与君道(治民之道)。这固然有助于为儒家的政治伦理添加孝这样一个有效的推动力,以便儒家政治伦理在现实中的贯彻;但与此同时,这种用与政治伦理本质不同的孝道去推论、劝说作为政治伦理之臣道、君道的做法,也隐含着扭曲儒家政治伦理而堕落为君主专制政治工具的趋向。  相似文献   

19.
作为百行首善的孝道,不仅曾是"孝治天下"的治理资源,而且与中国人传统精神家园的生成和维系密不可分。首先,孝道慎终追远的寻根意识解释了先人们"从哪里来"的精神家园归属感。其次,传孝的家谱、宗祠、家规、家风体系诠释了"我是谁"的现世符号家园。再次,在不朽精神和成名意识的支配下,孝道情结超越"小我"而升华为"大我"的家国情怀,最终指向"到哪里去"的终极价值关怀。追孝、传孝、扬孝三位一体的孝道传承机制,无形地构筑起中国人传统精神家园体系中前世、现世、来世的三重意境——敬天法祖的宗教信仰、传嗣续谱的宗族观念、立身扬名的家国情怀,积淀成国人独特的心理结构和心灵寄托。探索传统精神家园的生成机理与传承密码,为新时代重塑国人共同的精神新家园提供文化基因、逻辑进路和载体支持。  相似文献   

20.
李琬予  寇彧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7):1069-1075
个体的孝道信念是在与父母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在养育子女阶段, 父母依据其家庭模式的要求塑造子女的自主意愿, 子女的自主意愿又进而影响了其孝道信念; 在父母年老阶段, 个体所在文化的代际互惠模式塑造了亲子的孝道期待和信念; 亲子关系的变化, 调整着亲子间孝道观的内容及影响方式。未来研究应关注家庭模式重构对亲子孝道观的影响, 进一步探索中国家庭模式及代际互惠模式下的亲子孝道观特点, 并建立有效的干预方案, 以提高子女的孝道信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