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孝传统的形成及现代际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重视孝亲是中国人的传统 ,但是自从西方文化传入以后 ,孝观念受到了思想上的批判和在行为上的舍弃。本文从孝传统的形成着手 ,分析了历史上孝道的教育普及、理论研究、文化融通以及统治者在行政上维护等孝得以传承主要因素 ,解析了孝在现代社会所受到的冲击 ,最后阐述了传统之孝在现代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孝跨越生死 ,本文认为孝之本质和价值在于对父母的爱、敬和提升扩展为博爱  相似文献   

2.
"孝"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它有一个演变过程.两汉时期,"孝"在社会思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也是对儿童教育的主要内容.其实,"以孝治天下"才是封建统治者倡导孝悌教育、以孝悌举儿童官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中国的政治和文化语系中,"孝"和"孝道"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孝道既是私德,更是公德,其践行主要依恃政治官僚和学术精英的共同推动。尽管今天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相比古代社会已经有了根本性的不同,然而作为"道",孝不应该被轻易放弃和否定,它仍然有它存在的独特价值,能够为现代社会提供关于人际和生命意义的崭新思考,也能够履行其他的社会职能。如何理解古今之间的孝道和传统孝道的现代转换,是时代的命题,我们应该有所回应和关心。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一种历史性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扬弃。传统孝文化作为中华传统伦理的基本精神,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对孝文化进行历史的回眸,挖掘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价值,以当代语境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对其进行重塑,建构当代孝文化,必将会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坚实的社会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5.
管子论"孝"道内容广泛,其"九惠之教"、社会教育、选贤任能、会盟诸侯等方面,均有涉及。其论"孝"道总与国家大政方针联为一体,这是他推行德政的必然反映。这对今天发扬尊老、敬老、养老、孝老传统,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代际承继和世代绵续是孝的初源维护。生命的绵续,融财产、事业、精神志向等社会存在于一体而行进。历史长河中,由"追孝"先人的祀祖俗化为孝养在世家亲,孝衍生出慈、友、恭、良、悌等系列的修身德目,并上升为一套伦理道德规范。孝治天下,形成遵孝"礼礼"的"礼序"社会,核心是宗法血缘的承继绵续。历史演绎中,通过"承继绵续"的承载,孝在旧内涵沉没成历史的同时,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当前,面临孝道主体缺位,少子老年化,孝的供需失衡等情状,慎重对待传统孝观念,传承与自新孝,把生育儿女视为应尽的社会义务和国家责任。回归孝的私域亲情,树立新的养老观,实现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孔子思想深刻、丰富又充满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向往。在《论语》里,孔子为我们描绘了他的理想社会,并提出了实现他的理想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具体主张。孔子思想的内核就是通过强调人人做到行"仁"、守"信"、遵"礼"、重"孝",来实现他快乐和谐的社会梦想。孔子的言语之中虽然没有"和谐社会"之名,但孔子所阐述的尽是"和谐社会"之实。  相似文献   

8.
《学海》2017,(5):147-152
"孝"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觉悟,也是中国社会发生最早的伦理启蒙,从孝慈伦理,到"孝"治天下,再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大同理想,其文明精髓是追求人的终极关怀。当代中国社会的重大难题之一是"超载老龄化",它使原有的家庭-社会-国家伦理实体的有机体系面临解构,老龄人难以透过"孝"的自然伦理安全系统达到伦理上的终极回归,因而难以完成伦理型文化背景下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即终极伦理关怀。老龄化社会期待孝道伦理的新启蒙,在孝道传统的回归和创新性发展中学会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学会伦理地思考。  相似文献   

9.
"孝"观念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文明阶段的产物,但它产生、形成的语义基础却是本于高级动物的"动物依存"关系.在人类社会中,它所体现的最突出的社会特征是人际秩序,因此,它又是人类社会延续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伦理定律.我们从<尚书·虞书>的相关记载中看到,原始社会晚期华夏人类已经把以"孝"为中心的人际伦序作了规定性的界说——"孝...  相似文献   

10.
孝文化传承对于实现现代农村社会"善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发展给农村孝文化传承带来了诸多"变数"。文章在深入剖析城镇化发展给农村孝文化传承带来的三大主要影响的基础上,从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农村孝文化内容体系,拓展农村孝文化传承的载体样式,完善农村孝文化传承的法律支撑体系,提升农村孝文化的品牌影响力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