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秀昌 《孔子研究》2018,(6):117-121
蒙培元先生作为冯友兰先生的弟子,他是自觉地传承"冯学"并期望对之加以发扬光大的知名学者。冯先生创立了以"境界说"为"灵魂"的新理学哲学体系,蒙先生则接着冯先生的"境界说"讲出了自己的"新境界说",并创立了"情感哲学"的哲学体系。冯先生把"境界说"理性化,蒙先生则把"境界说"情感化。因此可以说,两位先生的"境界说"有着实质的不同:蒙先生将"境界"问题归结为情感问题、精神生活问题、心灵问题而不是概念问题,表明他在纠偏的同时,又偏离了冯先生所倡导的理性主义方向。  相似文献   

2.
钱耕森 《现代哲学》2007,1(4):69-72
冯友兰先生先以中国哲学史家名于世。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是其成名的代表作。《中国哲学史》有很多特点,其中最主要的即是"同情之了解"与"新儒学"。"同情之了解"不仅是冯先生成功写作《中国哲学史》的原则和方法,而且也是我们今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不可或缺的原则与方法。冯先生后来又成了一位著名的新儒家。作为中国现代学术思潮中新儒家的一位典型代表,冯先生本人以及一般论者都公认为应以其"贞元六书"的"新理学"哲学体系为代表。文章赞同这个共识,但想补充一点,即广而言之,似乎也可以包括冯先生所著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在内。文章从其目录、内容、审查、批评、自觉与自白和"贞元六书"多方面进行了探索与论述。  相似文献   

3.
冯友兰先生先以中国哲学史家名于世。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是其成名的代表作。《中国哲学史》有很多特点,其中最主要的即是"同情之了解"与"新儒学"。"同情之了解"不仅是冯先生成功写作《中国哲学史》的原则和方法,而且也是我们今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不可或缺的原则与方法。冯先生后来又成了一位著名的新儒家。作为中国现代学术思潮中新儒家的一位典型代表,冯先生本人以及一般论者都公认为应以其"贞元六书"的"新理学"哲学体系为代表。文章赞同这个共识,但想补充一点,即广而言之,似乎也可以包括冯先生所著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在内。文章从其目录、内容、审查、批评、自觉与自白和"贞元六书"多方面进行了探索与论述。  相似文献   

4.
冯友兰的“新理学”思想体系具有鲜明的理性特征。一方面,他借助于逻辑分析的理性思维方法,创建了“新理学”的形上学体系;另一方面,虽然冯友兰以理性来定义人的本质,但是由于他仅仅强调其中作为思维分析方法的逻辑理性,而完全忽略了价值层面上的理性的批判向度以及与理性密不可分的人的自由本质,以至于从根本上严重制约了“新理学”对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变革。  相似文献   

5.
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的集大成者。冯先生使外国人了解中国哲学,在传播、弘扬中国文化上的功绩是极大的。《贞元六书》接着程朱理学讲,是一套会通中西、系统完整的哲学体系,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是有贡献的。冯先生活了95岁,写作到95岁。毕生以整理、弘扬中国哲学,弘扬中国文化为职志,这种自强不息、精进不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6.
张申府认为以罗素为主要代表的逻辑解析哲学的思维特色是"辨而通",而唯物辩证法的要义在于"活而通".他追求和豫相通的哲学归宿,进而提出解析的辩证唯物主义,并提出创建合"孔子、罗素、列宁"而一的新哲学体系.张申府认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同时推崇西方哲学的精神,却表现出明显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学术倾向.  相似文献   

7.
邓南海 《现代哲学》2007,20(2):73-79
当前对于康德美学第一契机中的两个关键词“兴趣”与“实存”的误读源于脱离康德整个批判哲学体系。在康德哲学中,带有兴趣的愉悦感都与行为的理由联系在一起,任何实践活动都是要把欲求的对象变成一个直观的经验对象,反之,不带任何兴趣的审美的愉悦感与行为的理由没有任何关联,这种愉悦感的产生在于想像力能够超出对象的“实存”创造出具有某种普遍性的、与知性之机能协调一致的“形式”。  相似文献   

8.
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他不仅精通医术,也是把理学思想融合于医学的杰出代表.他认为"通天地人曰儒,医家者流岂止治疾而已!当思其‘不明天地之理,不是为医工'之语."[1]故其以"天地之理"创"医学三论".其名作<格致余论>中始终贯穿着他这种以"天地之理"认识事物与研究事物的方法.对于这种方法我们认为可分三个层次探究.  相似文献   

9.
朱熹和王阳明就"大学之道在亲民"的"亲"字进行了各自的阐释.朱熹强调的是对民众的教化,"亲"应作"新";而王阳明强调不仅要对民众进行"教",更要对民众的生计给予关怀.注重从物质上对民众进行"养","亲"不能只解释为"新".王阳明从良知出发,认为明德、亲民是体与用的关系,政不亲民则明德不明.因此,王阳明在治世中表现出了重教、贵生、富民的爱民情怀.但是由于王阳明的政治立场的限制,他的"亲民"思想并不彻底,不可能在为政活动中一以贯之地践行.  相似文献   

10.
论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联合  徐建科 《学海》2005,(3):112-117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理论是其人生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但是这一理论却在两个方面发生了根本性迷失:由于主观觉解支撑起的境界实质上只是一种虚无的心灵体验,从而造成了主体内在精神境界与客观人生实践的脱节;由于冯氏对理、道体及宇宙等范畴中人性道德内涵的彻底抽空,又导致了其本体与境界的完全断裂。冯氏境界理论出现这两种迷失的症结,在于其新理学体系“空灵”化的形上旨趣追求。  相似文献   

11.
易道辩正     
倪南 《学海》2005,(4):93-100
易道是易学思想的精髓或内在精神,其最根本的特征是所谓的“一阴一阳之道”。作为易学结构基元的易卦卦象符号,与阴阳观念具有先天性的亲和力,从而使得阴阳观念有了一个可以符号化表征的形式系统。在汉代,阴阳五行与易学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两汉的象数理论试图将易道(天道)完全形式化努力的最终结果是“入于礻几祥”,成为一套牵强附会的繁琐哲学。魏晋以后,诸如“时”、“中”一类具有明显的个人独知默会、参悟修证意义的命题,逐渐成为一阴一阳、生生不息的“易道”最为生动的表征。道之真谛,若以易理言之,就是“自强不息”,“与时偕行”。  相似文献   

12.
方术作为中华神秘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既不同于宗教又与宗教有联系的企图借助于“鬼神”等神秘力量来消灾免祸、延年益寿、添财加福的可操作性的东西,如八卦术、算命术、风水术、占梦术、测字术、巫术等。 方术尽管是唯心的不可相信的东西,在历代也遭到了一些人的攻击和批判,然而为何屡不绝迹,有时甚至风靡一时、影响很大,即使在今天仍然有其市场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一些人认为方术“灵验”。 方术“灵验”的原因是什么?到底是哪些因素  相似文献   

13.
"全球伦理"与"文明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后,塞缪尔.亨廷顿关于“文明冲突”的理论引起人们高度兴趣。以宗教为核心的文明之间的冲突真的难以化解吗?汉斯.昆的“全球伦理”观点对此提出挑战。本文将浅析一下“全球伦理”,及其化解“文明冲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白刚 《学海》2005,1(4):116-121
形而上学有两个密切相关的内在向度,就是本体论向度与伦理学向度.在哲学史上,哲学家们之所以在"追求形而上学"的同时,又总是"反形而上学",并非是人们的形上本性出了问题,而是因为人们总是将形而上学视为单纯的"一维性",总是用一个向度来取代或遮蔽另一个向度.而所谓的"后形而上学思想",也并不是消解了形而上学,而是指形而上学从"本体论向度"转向了"伦理学向度".  相似文献   

15.
The paper examines two related concepts utilized by two different schools of family therapy. Any family seen to be "enmeshed" is also seen as "fused," and vice versa. The difference in the level of focus, on the "system containing the individuals" (structural) or the "individual in the system" (fusion), determines the difference in therapeutic approach of these two schools.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对的”,和对它的证立,是道德哲学中具有争议性的核心问题,也是效用主义和道义论间的主要差异之所在。统合效用主义对于“好的就是对的”这个陈述有一套完整周延的说法。而道义论对这个问题的证立不够周延或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17.
18.
Arkowitz H 《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5,60(7):731; author reply 734-731; author reply 735
Presents a comment on "Psychological treatments" by D. H. Barlow. Barlow proposed that we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terms "treatment" and "psychotherapy."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not only is the distinction unnecessary, but that its implications could have negative consequences for the field of clinical psychology. It is the proposed distinguishing feature that treatments are "specifically tailored to the pathological process that is causing the impairment and distress" that is most problematic. Clinical psychology does not need a distinction that further exacerbates the split between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相似文献   

19.
Children's (5 years, 8 months to 8 years, 4 months) comprehension of "because" and "so" was assessed on both enactment and sentence completion tasks. The use of a within-subject design permitted performance on each task to be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performance on the other. The pattern of results provided evidence against a componential model for the acquisition of causal connectives. This model holds that the two meaning components (cause, order) are acquired separately, with the order component being acquired several years later than the causal component. The results also were in accord with predictions derived from a contextual model of children's developing understanding of terms expressing logical relationships. This model posits that the understanding of relational terms is initially context dependent, such that children can understand relational terms when they express familiar relationships, but experience difficulty in forming representations of novel relationships solely on the basis of linguistic input. The lexical components of because and so are understood during the context-dependent stage, and the transition from context-dependent to context-independent understanding does not reflect further lexical development, but rather increasing facility in dealing with decontextualized linguistic input.  相似文献   

20.
谁都知道,在古老的中国,不管是衙门、宫殿、庙宇的门前,还是豪宅、大户人家的门口,人们都能看到摆着一对石狮。据说,这对石狮子在许多中国人的心目中,它不但是一种气派的象征,而且还是一种被人认为是好的“吉祥物”。如今,旧时的衙门没有了,但遗留下来的宫殿、庙宇的门前,其中有些石狮仍有保存。然而,想像不到的是,这号称“吉祥物”的石狮今天却开始“走”进某些党政机关的大门口,它们(石狮)在那里时时都在保护着这些政府要员“平平安安”、“吉祥如意”。这不仅使我联想起一些极端的报道,有些政府官员为升迁,请算命先生定位,用风水术为政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