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胡煦与朱熹对"太极""道器"理解之分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林 《中国哲学史》2005,3(3):109-116
胡煦是清初一位重要的易学家、理学家,他的思想有很多独到之处,持论酌于汉学、宋学之间,与朱子颇有异同.朱熹认为太极即是理,把理看作是万物的本体.胡煦则认为太极是本体,理只是其用,太极不仅立于形器之先,也在理之先.朱熹以理为形上之道,而以阴阳为形下之器.胡煦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则阴阳应为形上之道,道与阴阳实为一也.胡煦与朱熹对"太极""道器"等概念理解的差异反映了清初学术界思想的转向.  相似文献   

2.
30多年的医学探索生涯,使我充分意识到百年前恩格斯著名论断的睿智性--自然科学家不管怎样探讨,他总是受制于其哲学思想.在医学领域,无论中西医学,无论医教研,只要是个认真的探索者就无法摆脱这类"魔箍"的主导,而左右医学探索者的最大"魔箍",可称之为"医学观"或医学模式.古代中医则以"医道"概括之.  相似文献   

3.
嵇康哲学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嵇康理论体系中,元一阴阳五行之气是构成万物的质料,而不能决定事物之"性",也不是事物之"理"的生成者.事物自身固有的自然本性,决定了其运动规律"理".透过现象(形),辨析事物性质(名实)和规律(理)的"形名"学,不仅是嵇康最重要的学术方法,而且反映了其哲学以事物"自然之性"为本的理论特点,这也是魏晋玄学本体论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循证医学论争的哲学分析(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我们认为EBM的支持者对EBM的定义过于宽泛,甚至是空洞的,这正是当前的有关讨论不明朗的原因;对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更明晰的解释,重新阐述EBM的含义及与其他医学方法的关系.第二,EBM的支持者通常依据ThomasKuhn的哲学著作来说明EBM是一种Kuhn式的"范式转化";我们认为,这种说明是一种严重的错误,并且使有关EBM的争论过度的偏离常轨.第三,我们建议以W.V.Quine的信仰之网的哲学观念来理解EBM及其与其他医学方法的关系,这是一种更富有成果的理解方式.基于这种理解,我们认为EBM是一种与其他的医学有着重大差异的医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生生之谓易"既是哲学家对宇宙相状的揭示,也是"易"本身的性质。从"天地之大德日生"到"易简"之善和"复其见天地之心",贯穿的都是同一个"生"意。理学继承前人又广加扩展,天地生物之心既是静与动的综合集成,又是天地生物与仁德流行的统一。从静体到动用,从"动之端"到"动之机",现象存在虽有生死显微,"生"之理却通贯不息。  相似文献   

6.
医学发展至今,一直是"征服疾病"的干预手段,这种干预有着扩展和泛化的趋势,逐渐由修复向替代发展.随着医学人文思想的逐步觉醒,"人文解剖学"的引入,人们开始对医疗干预,尤其是创伤干预进行了反思.微创医学的兴起,从三个方面给予这种过度干预以新的思考.由此而得到的启示是,医学需要两盏灯引路,一盏是职业和技术的灯,一盏是人文主义的灯.  相似文献   

7.
对朱清时院士以"复杂性"与"简单性"界定中西医学方法提出质疑,认为简单与复杂是中西医学共同面对的基本矛盾,近年盛行的中西医学"相反"论不利于中西医结合.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周易>哲学的"中道"法度有三个:"三才定中",发轫于天地,展现天地贞观的宇宙图式;"体用得中".思辨于筮法,萌发道器合一的本体架构;"时行成中",着跟于天下,诉说乐天知命的生存情怀.这三者各有特色,又相互关联,共同组建了<易>之生生之道.其影响也早已远远超出了易学范围.对其探讨,有助于我们把握<周易>哲学的底蕴,也有利于我们洞悉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特质.  相似文献   

9.
蔡清作为明代理学向气学转化时期的重要人物,在人性问题上也有非常重要的创见。蔡清以阴阳互根为理,认为理是气化流行中之条理,将本体之理转化为气质之理。他认为天地之性只是阴阳五行之理,"阴阳五行之理即便有清浊厚薄",因此天地之性即不是统一的至善之性。阴阳相对而类分,在天也有阴浊之气,也不全是至善,阴浊之气下落到人便是恶。而人性之所以以善为主,盖因阳全阴半,阳为主宰,可以统摄阴。善之不足即是恶,人性中的恶也是善中之恶。每个人由于禀赋天性(气质)之不同,所具有的善性是有高下之分的。但蔡清并未走向彻底的气本论,而是在理本与气本之间出现了一些摇摆,然依然不废其价值。  相似文献   

10.
“河图洛书”的产生颇为神奇。据说在上古伏羲时代 ,有一匹河马身驮“河图”出于孟水。又说在大禹治水时 ,有神龟背负“洛书”出于洛水云云……“河图洛书”的产生所以有这样神奇的传说 ,原因是这里蕴藏着超凡脱俗之理 ,修真返还之法 ,和通天仰地的学问。任何神奇的文化 ,都应当是以人为根本。人是阴阳的结合体 ,是天地宇宙的产物 ,又是万物之最灵者。人实是集天之“厚”、地之“精”而生成。人即是一个天地的全息图。“河图洛书”是易学的一部分 ,也可以说是其主体。易学主要包括数、象、理三部分 ,其最重要的是“数”。数 ,在道家眼里是有…  相似文献   

11.
严遵继承了老子"无为""自然"的概念,对其注入了新的内涵和解释。他认为"无为"是"道之身体而天地之始",是"治之元""政教之元""成功之主"。他又认为"自然"是"性命之理",在实质的意义上提出了"性分"概念和"自然之验"的说法。严遵还特别重视阴阳刑德理论和啬道,认为它们是"无为""自然"概念在政治方法上的落实。他以"文武""赏罚"等推演了"刑德"概念,提出了"名实为纪,赏罚为纲"的口号,具有综合名、法的思想特征。他又提出了"治国之道,生民之本,啬为祖宗"的观点,将啬道看作是保护政治主体(人主)之形神生命的重要手段。同时,严遵还吸纳了许多儒家元素,建立了政治人格系统和皇、帝、王、伯(霸)的历史观念,无疑具有综合、折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刘完素是金元四大家之首,创立火热病机,也是金元医家引易人医的第一人.刘氏认为"医教源自伏羲",医学和易学在根本原理上是一致的.所以医家应该知易,知易则医理更明.刘氏自觉地站在医易相通的立场来建立其医学理论体系.他不仅以易理阐释医学的基本道理,而且把易学"燥万物者莫乎火"和"润物者莫润乎水"之理作为其论火热病病机和治疗的基础.刘氏在医易学史上应该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蔡清对朱熹<本义>的研究,是在逐字逐句的斟酌中走向前进.他对朱注强调全面理解,并多有义理发挥和字义辩证.在"保合太和"论中,以实理充盈诠解"保合太和",符合朱熹以理为本解释天道流行圆满的主旨;注意"各正性命"与"保合太和"的区别,并将"利"与"贞"分说之;认为"各正"虽指向理,但理不能离气.在"继善成性"论中,肯定"动静无端",道具于阴与行于阳是同一过程的两面;突出道的地位和作用,认为继善与成性相互发明,其间的差异并不具有绝对性的意义;承认人性兼有善恶高下,推进程颢以来善恶皆谓性和理有善恶的观点,具体化了朱熹对孟子性善论性而不言气的批评;讲性善重要的不在于"善"的质的统一,而在于量的差别.  相似文献   

14.
"易"论医学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作为中国古代便形成的通俗唯物主义哲学,在指导社会及科技发展过程中,始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历代医学先贤,无不对"易"有着深刻的理解."不知易,不足为大医"之论也始终是历代医者所遵循的至理名言.的确如此,人类社会的发展,无不体现在"变"的过程之中,传统哲学"易"的形成及发展,不仅本身是变的展示,而且对变化之道进行了精确的阐述,而祖国医学的形成及发展正是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之下产生并逐步发展完善的.因而,"易"对传统医学而言,是根,是本,是原动力.  相似文献   

15.
牟宗三的"良知自我坎陷说"贯穿了其学术思想发展的始终,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一、"内圣"坎陷"外王";二、"存在之理"坎陷"形构之理";三、"仁心觉情"收敛"智相";四、"无执的存有论"坎陷"执的存有论".从以上的发展线索来看,牟宗三的"良知坎陷说"具有一个逐步内在化、形上化的发展趋势,而其中"存在之理"坎陷"形构之理"这一阶段具有关键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先秦易学的"神明"概念与荀子的"神明"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神明"是<易传>关键概念之一,亦在先秦两汉思想范畴中被广泛使用.各家"神明"概念都与"天地"有关,并涉及天地自然造化之过程,古代"神明"不是作为某种祭祀对象而存在,也不表示神祇和鬼神的意义.笔者搜集归纳有关先秦两汉"神明"之资料,发现"神明"一词之用意牵涉天地万物之"德"概念.古人认为,天地万物之死生运行皆源自"德",皆由神明之安排,但"神明"并不具备造物主身份,而是天地合德概念."神明之德"被视为万物造化的原因,若以两个字来表达"神明"的本质,则应是"生机"一词.郭店<太一>阐明了"神明"体现天地的相辅,于是"神明"的作用即是天地之间的媒介、气化主宰者,故为"生机".荀子的"神明"观念,保留天地观的出发点,但同时集中于微观宇宙——"人"的核心概念.荀子对"神明"的定义近于黄老学派,既将"神明"视为"道"的唯一产物,又看作知"道"的唯一依据.只是黄老学派以神明论及天地观,而苟子藉此来探讨儒家的"君子养心"之议题.荀子之外,养生学派也将"心"视为"神明出"的器官,然而养生学派的观点是在表达"神明"是人中的"生机",而荀子藉此"神明"观,来探讨认识论的伦理问题.荀子的神明观,被宋明理学所继承.  相似文献   

17.
朱熹论"命"     
史少博 《管子学刊》2007,(3):107-109,125
朱熹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独创性地把"命"分为"气之命"和"理之命",并且认为"理之命"操之在我,而"气之命"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不能为的,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罕言命"。  相似文献   

18.
医学哲学是临床医学创新的不竭动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受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现代医学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有自身的局限与不足.医学哲学是医学精神的精华.哲学的本质是批判,是创新,是全面地、发展地认识问题,促进事物前进、发展.哲学是医学创新的不竭动力,确定医学的历史方位,引导医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是解决当代医学前沿中难点、热点问题的钥匙,促进临床医学模式"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和"以健康为中心"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9.
石涛以万恶点墨、纵横挥洒写真性情,用东方式的主观的线与类色刻画事物内在的生命.他摒弃画院技法,我自立法,独抒自我,盘礴睥睨,峥嵘奇崛,张扬其狂放恣睢的个性,彰显自我独立的人格操守.石涛的"一画"理论就是包孕技法、画理、理之源及其内在关联的审美本体理论体系,凸现了文人画抒写性情的内在"心"的本原性.  相似文献   

20.
朱熹易学造诣深厚,其易学逻辑思想主要是围绕"类"而展开的。首先,他将"类族辨物"看作是一种逻辑方法,通过"稽类"来获得关于事物类同与类异的认识;其次,他将易看作是"假借虚设"之辞,认为易之道理是"悬空"、"假托"之说,把类思维同事物之义理相结合,重视对"道理"的考察;在推理的过程中,朱熹还强调"理不走作",运用辩证的思维,权正取舍,以确保推理的有效进行;最后,他将"依类而推"的易学逻辑推理原则发展成为"稽实待虚"的逻辑推理理论,丰富了易学推理理论。总之,朱熹一生著述丰硕,他的易学推类思想在易学逻辑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