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1 毫秒
1.
冯友兰人生境界论的审美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友兰特别重视心的觉解功能 ,并依据心灵觉解的程度将人生区分为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种境界 ,其天地境界有着深厚的审美意蕴。达到这一境界必须运用有别于逻辑分析的直觉方法 ,即冯友兰所说的讲形而上学时的“负的方法” ,而“近于道的诗”正是形而上学“负的方法”之一。所以 ,冯友兰新理学中的人生境界论与审美理论非常接近。这一理论显示出从思维方式上融合中西的学术努力 ,对于 2 0世纪中国文艺境界论有着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境界,同一个体,其在不同阶段,由于觉解程度不同,所呈现的人生境界也不尽一致。对处于不同人生境界的个体而言,其对道德行为的践行则有所不同,由此出现道德冷漠、道德顾虑、道德恐惧以及道德自由诸种道德行为。不同道德行为,多是一种偶在性表现,既不是个体一成不变的定行,亦非某一群体集体行为的表征。每一种道德行为的出现,都有其相应的内因外缘,剖析诸类非正常道德行为出现的缘由,以期提出对治之方,这是学者的使命,亦是社会之所寄。  相似文献   

3.
任何宗教都必须悬置一个宗教境界,作为宗教信仰的终极关怀,或宗教修养之目标与皈依。释道二教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分别是“禅悟境界”与“仙道境界”:它们既是一种宗教境界,又是一种人生审美境界。作为一种宗教与审美人生境界,禅悟境界与仙道境界表现出诸多共同的特性。其一,禅悟与仙道境界皆是一种本真的生命境界。“禅宗以重现本心为终极关怀。”(吴言生,第337页)禅悟境界是一种觉悟了的人生境界,觉悟境界乃“明心见性”,透识生命本质,扫除内心挂碍,破除执着意识,凸显真心的本真生命境界。回光返照,直抵本性真心,凸显本来面目,便是禅境之内涵…  相似文献   

4.
二曲以虚明寂定为人生本面,其本体境界呈现出虚明寂定的特征,进而在其人生境界中自得明道、率性自然,最后达到理欲两忘的圣贤境界。二曲的境界说是本体论思想的重要延伸,它揭示了儒学本体论中在人生实践中的自由超越的特点,同时也揭示了本体论和境界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王波 《思维与智慧》2005,(12):56-56
我一直觉得,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若真能懂得其一,便是明了人生境界,这需要神会,是言传不来的。对于琴棋书画、涛词歌赋的体认与玩味常常可以视作对人生境界的一种参悟。  相似文献   

6.
怎样超越万物、摆脱物累和心累,抵达理想的自由之境?《庄子》提出了一个"游"的重要概念。游的过程,就是对空间、时间、义利、心灵、生死的超越过程。在这种过程和境界中摆脱物累、心累,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直抵物我两忘、天人一体的境界。这是一种审美的境界、入神入迷的境界,一种彻底的逍遥、无限自由的境界。在这种随心所欲、自由奔放的游历中,却能洞彻人生、宇宙的奥妙。这种没有任何外在目的的人生态度和境界,正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一种自由的境界、一种人生的至境。  相似文献   

7.
宗教境界作为对宗教生活的一种理解以及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它的存在有其深刻的人性根源与自身价值.因此,解读宗教生活以及在此基础上而升华的宗教境界,可以使我们对人生的理解以及对个体人生的价值取向获得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审美境界和道德境界分属美学和伦理学两个学科领域,但又都是人生的正面价值体现,也是人生的一种理想状态。二者之间不应混淆,却又有着内在的相通之处。审美境界不是纯然客观的形态,而是主体在审美对象召唤下产生的整体性心灵状态,其中包含着道德情感,古人称之为“胸襟”。人的审美活动之所之能臻于“境界”,恰恰是由于有道德价值的介入,否则无法达到境界;道德境界体现了最高的道德价值,以“至善”为其核心价值,儒家的“仁”或“诚”等都是达到了至高的道德境界。道德境界不是外在的约束而致,而是以内心的自觉来践行来达到,其中包含着精神的幸福感和悦畅感,同时,也有审美的因素在其中。  相似文献   

9.
人生境界作为每个人在生命活动中应达、能达、已达又不断超越的理想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利益的确认和超越。其根据在于: 第一,利益是一定的人生境界的基础,必须确认它。人生境界作为人生在生存、发展中应达、能达、已达的程度,只有在利益这个基础上才能达到。由于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不同,形形色色的人生所达到的人生境界也五光十色,高低不同,深浅各异,或崇高或卑下,或深远或浮浅,或丰满或干瘪,或健全或畸残,或活泼跃动或僵硬滞涩,……。但是,不论哪种人生境界,不论它是理想的应然  相似文献   

10.
生死观是庄子人生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庄子的生死观可以分为四种境界,这四种境界分别是:第一种境界是"重生""全生","贵身""保身",这一境界体现了庄子对生命价值的觉醒,也体现了他对世俗观念的反思和批判;第二种境界是以死为"真"以生为"假",以死为"乐"以生为"累",这种境界的生死观与其说是对世俗生死观的反动,毋宁说是对人生艰辛历程的揭示和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庄子生死观的第三种境界是"死生为徒,死生无变"。在这种境界中,庄子既不重"生"贵"生",也不乐"死"厌"生",这是庄子从"齐物论"的立场对世俗生死观的进一步反思和批判。庄子生死观的第四种境界是"不知死不知生",或者叫"不死不生"。只有达到这一境界,才是真正的"与道为一"的境界,也就是达到最高智慧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重评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冯友兰由低到高,由下而上地把人生境界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是觉解水平最低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的人,并不象动物一样完全没有觉解,但他们的觉解程度确实很低。对其所行的事的性质,并没有清楚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人生艺术化思想是一种充满了人文关怀的美学思想。白居易的"人生艺术化"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女性诗、饮酒诗和闲适诗中。白居易通过诗歌创作和审美来获得人格的完满和人生境界的艺术化。  相似文献   

13.
《老子》五千言,以“道法自然”的哲思奠定宇宙观基础;然在其玄虚灵妙的时空意识中,蕴涵着的却是当下的人生精神。可以说,老子的宇宙观实从人生观体悟而来,其所意构的万物玄同之自然状态,正是人生精神的本质显现。如果从老子的语言呈示的表象符号去把握其人生哲学,会出现两种牴牾之见:一种见解认为老子的人生是自然的人生,其“虚静”思想派衍出庄子学派的旷放人格,构成先秦道家的主体意识;另一种见解认为老子的人生是社会的人生,其世俗观念表现出的愤懑、机诈与庄子的超世人生别若霄壤、情志轩轾。如果我们对老子的人生哲学作艺术观照,就能发现老子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人生是经心灵的统摄、提升而达致一种境界的艺术的人生。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关于王国维的"境界/意境"概念和理论出现了一种颇具颠覆性的新看法,即认为王国维的"境界/意境"概念和理论来源于西方美学,与中国传统的"境界/意境"思想没有关系。持此说者基本上回避了"境界"与"意境"的区分。本文首先分析中国传统话语中"境界"所具有的实存义、虚存义和比喻义,并重点指出其中的比喻义属于哲学的维度,是"意境"一词不具备的;其次解读王国维在"境界"与"意境"两个概念上的选择与区分,并对其后期使用"意境"一词的难题作出新的解读;最后着重对王国维境界论的单一"西来"说作出回应。  相似文献   

15.
境界与境遇——析冯友兰境界说的言说方式与人生指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境界与境遇——析冯友兰境界说的言说方式与人生指向任剑涛本文拟围绕四个方面讨论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对冯友兰人生境界实践的评价导出的问题,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言说方式及其内涵的方法抉择,分析人生境界说的生成机制与它的人生指向,及这种指向在现实人生境遇中的实际导向能力。一、在批评与辩护之间冯友兰的哲学是构造性的,因而是体系化的。冯友兰的人生是职业化的,是一位职业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冯友兰的生活氛围是中国化的,个人学术建构的价值取向也是传统的,但祈求传统的现代生机。这种背景,导致人们在论衡冯友兰哲学与冯友兰…  相似文献   

16.
本体与境界——论宋明新儒学的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儒学对原始儒学精神的弘扬,主要是通过对宇宙本体的探索和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来进行的。在新儒学那里,本体呈现的是一个本然的世界,与西方哲学中所说的具有实体意义的本体不尽相同。但是,它的本体仍具有宇宙的终极根据及人生价值源头的意义。对于新儒学来说,本体总是和人的在世密切相联的,所以,才有性即是诚、性即道也、性即理也、心即理也的本体论命题。基于此则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境界则是这一本体(本然世界)的人生在世的展开。境界就是对本体的自觉和了解。对本体的探索和人生境界的提升是统一的。为学与做人是合一的。本文在对新儒学本体理论的逻辑发展作出探索的基础上,去展开对其人生境界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天地境界”是冯友兰先生根据中国哲学的精神提出的人生四境界之一,他认为一神论宗教的境界“近乎”天地境界而犹有未树。本文承接冯友兰对哲学与宗教之分殊的阐明并观照宗教学学科基本的客观比较方法,以犹太思想家马丁·布伯所揭示的一神论信仰的“启示境界”为参照,阐明其“对话关系”的特质。通过对观两种境界的差异,探析“文明互鉴”的深层内涵与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审美文化从本质意义上说是一种与天地亲和的生命文化,儒家传统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肯定天人之间所具有本体论的一致性,因此儒家不从信仰出发来解释生命的伟大德行,而是从生生不息的生命本身来观照道德的本源。儒家作为生命的实践者,凭借其内在的生命力量,通过澄心静虑、心游目想,通过直观感悟、直觉体悟,以达到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合一。这一过程既是道德主体的一种心理体验,更是道德主体通过一种外在践履工夫的求证。  相似文献   

19.
心灵美是人的精神世界的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彰显.作为一种永恒价值,它已不再仅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为衡量标准的传统心灵美,它更是一种生命的情怀,是一种自由的境界,是一种饱含情感的人性美.在我们物质生活愈加富足的今天,我们更加需要反观自己,反省自己,反思人性,而不应在物欲中迷失自己,迷失本心,要让心灵之美引导我们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20.
人生三道茶     
人生如三道茶。品味人生,就如品味云南大理有名的三道茶。由于每道茶烤煨的方法与配料都不一样,所以味道也各不相同。第一道茶:其味甚苦;第二道茶:苦中带甜;第三道茶:淡淡有味。茶如人生。三道茶,代表了三种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