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据估计西欧的“移民籍”穆斯林约600万人,绝大多数为经济移民。多数事例表明他们离开故土来西欧是为寻求高工资的工作(与其在本国收入相比),希望攒下一笔钱,过几年把它带回国去。然而随着移民政策的改变,一种在东道国定居的趋势在不断增强,特别是在英、法、德、荷兰、比利时。本文将着重介绍西欧(尤其是英、法、德、荷兰、比利时)穆斯林移民的人口统计特点,社会、文化状况,及其面临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
7世纪阿拉伯征服伊朗之后的数百年间,原信仰琐罗亚斯德教的伊朗人逐渐皈依伊斯兰教,但他们凭深厚的琐罗亚斯德教文化底蕴,对伊斯兰文化起到显著塑造作用。本文从随着伊朗人在该历史进程中重述历史而繁荣起来的波斯语史诗的视角,考察以其为载体得到广泛传承的有关专名、灵光观念、三善思想与善恶二元论、理智地位等几方面琐罗亚斯德教文化内容,阐明《列王纪》与《库什王纪》等波斯语史诗的创作与流传,对伊朗在伊斯兰时代保有自身独具的文化特征、重塑伊朗民族性、推动其伊朗—伊斯兰双核文化的形成均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德教是起源于中国广东潮汕地区、流传并发扬于东南亚华人中的一种新兴的民间宗教。自20世纪30年代末德教初创到现在,以“阁”或“善社”等为单位的、经政府合法注册的德教会组织,在新、马、泰三国已达至约二百个,“德友”数以万计,成为凝聚华人振兴传统道德、倡办慈善福利事业、交流信息、合作互助、增进友谊的重要宗教组织。德教的神灵世界称为“德德社”,是德教所崇奉的诸佛仙尊的总称。因为德教主张“五教同宗”,“诸教归一德”,所以他们所崇奉的仙尊也非常多,包括德教所崇奉的儒教、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及民间信仰中的各路神灵…  相似文献   

4.
发源于20世纪30、40年代广东潮汕地区的德教,是倡导行善积德、宣扬华人传统道德观的当代海外华人宗教。在当代泰国,德教与主流社会的关系尤为密切。德教初传泰国,始于1945年底泰国侨生林修悟由汕头返回曼谷时,带去了"白云师尊"画像及香火。随后,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泰国的政治背景下,德教在曼谷逐步发展,取得了合法地位。与此同时,"白云师尊"的造像特征,也由"道貌"易为"僧容"。本文以泰国德教界所供奉的白云师尊造像的历史演变为案例,探讨20世纪50年代初海外华人本土化的历史背景下,华人宗教的文化适应的历史过程与具体机制。  相似文献   

5.
四月初,京城不时黄沙漫天,东南亚却正值一年中最热的旱季。我们一行人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德教组织的邀请,开始了考察三国德教会及华人宗教信仰状况的旅程。德教在20世纪40年代由中国潮汕地区传入东南亚,成为该地区华人的文化慈善性信仰实体,后又向世界  相似文献   

6.
琐罗亚斯德在继承和改革伊朗雅利安人传统宗教的基础上,创立了以善恶二元论和独尊马兹达为基本主张的琐罗亚斯德教。琐罗亚斯德教经历了米底王朝时期的创传,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的衍新,希腊化时期的多元融合和萨珊王朝时期的复兴,后来在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下渐趋衰落并分裂为伊朗和印度两大信徒集团,最终在19世纪掀起了现代化改革。琐罗亚斯德教不仅塑造伊朗的宗教价值系统,而且其强烈的政治文化属性,也深深渗入到伊朗民众的社会生活深处,并凝结为当代伊朗人社会心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琐罗亚斯德教不仅对伊朗文明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对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移民宗教研究有助于解释移民的社会文化适应和身份认同问题。本文以近代广东移民与广东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为线索展开,探讨了移民对基督教在广东传播所起的推动作用、域外广东基督教移民社区形成过程、域外广东基督教文化的主要特征、全球化进程中的广东基督教文化圈等问题。研究发现,借助移民社会网络,近代广东基督教文化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共生中不断发展壮大,并最终发展为一个联系海内外的广东基督教文化圈。  相似文献   

8.
移民宗教研究有助于解释移民的社会文化适应和身份认同问题。本文以近代广东移民与广东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为线索展开,探讨了移民对基督教在广东传播所起的推动作用、域外广东基督教移民社区形成过程、域外广东基督教文化的主要特征、全球化进程中的广东基督教文化圈等问题。研究发现,借助移民社会网络,近代广东基督教文化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共生中不断发展壮大,并最终发展为一个联系海内外的广东基督教文化圈。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教在欧洲一千多年来 ,欧洲先后共接纳了约 150 0万穆斯林人口 ,因而欧洲成了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自伊斯兰教进入欧洲后 ,在欧洲虽然发生了世界上两种文明———伊斯兰文明与基督教文明之间的相互碰撞 ,但这个多元文化社会形成的过程却一直是和平的 ,非暴力的。穆斯林向欧洲的大规模移民活动出现于 2 0世纪 6 0年代。这一时期的主要标志是殖民地的纷纷独立、西方经济的繁荣及柏林墙的出现。欧洲总人口中有 2 %——— 3%的人是穆斯林。经过经济危机的打击 ,各国相继关闭了接纳移民的大门 ,当移民群体意识到在欧洲范围内自己的身份有可…  相似文献   

10.
“以德化民”的德教传统是我们民族的一笔丰厚的道德遗产,它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重在研究这种“德治”、“教化”传统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的现实价值。文章认为,弘扬德教传统,加强法治与德治、教化相结合,是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文章着重从四个方面具体探讨了弘扬德教传统,强化道德教化及其对经济生活的调节,以克服市场经济负面作用、加快市场经济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初闻“德教”,是在我国的一些媒体上,知道这是在东南亚华人中间流行的一个宗教性的组织,以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内部盛行扶乩的活动。我们这个“东南亚华人宗教文化学术考察团”将以“德教”的主要考察内容。因此,在离开北京飞往泰国曼谷的5个小时的  相似文献   

12.
<正>祆教,中国古称火教、火祆教、拜火教等,源自古代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琐罗亚斯德教诞生于约公元前10世纪之前的中亚南部和东伊朗地区,因教主琐罗亚斯德(Zoroaster)而得名,信仰先知查拉图斯特拉(Zarathustra, 古伊朗语,古希腊人讹译为Zoroaster)之启示,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该教的核心教义是神学上的一神论和哲学上的二元论,  相似文献   

13.
前伊斯兰时期的中亚经历了诸多大国的统治,期间各国宗教传播至中亚城市并对中亚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生了广泛影响。塞琉古王朝统治时期,古希腊宗教的传播展现在奥克苏斯神庙及艾哈农城遗址的宗教建筑中。贵霜王朝统治时期,佛教在中亚的传播主要体现为铁尔梅兹古城的佛教建筑与塔克西拉古城内的犍陀罗艺术。萨珊王朝统治时期,琐罗亚斯德教的天葬葬俗传播至中亚城市并通过花拉子模与索格底亚那的纳骨瓮得到进一步发展;琐罗亚斯德教的娜娜女神传播至花拉子模并与地方元素融合;片治肯特古城谷仓壁画与撒马尔罕大使厅壁画的内容在展现多元文化的同时,依然以琐罗亚斯德教文化为主体内容。中亚城市文明具有鲜明的多元宗教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4.
德教虽然组织比较分散,仪式也不统一,每个会阁主尊的师尊也有差异,但是”十章八则”却是整个德教会众所共同遵奉的。它是德教引以自豪的教义,被收入在德教的基本经典《心典》之中,不仅在德教师尊的乩文中经常提到,同时在与德友交流时,也常常听见他们引  相似文献   

15.
杨本华 《法音》2019,(6):14-19
正作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德清注解并会通内教诸思想,更凭一己之力注解了许多儒道经典文本。学界多以三教一致、三教合一解读德清三教思想。但我们从德清所注解儒道佛经典文本,及其诸如教乘观、体用观、工夫论、圣人观等各方面三教思想对比中,可以发现德清会通儒道思想中有一些辩证之处,其既承认三教一致,又反对三教合一。这是  相似文献   

16.
德教是起源于中国广东潮汕地区、流传并发扬于东南亚特别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华人中的一种新兴的民间宗教。德教会是德教的最重要的宗教组织形式,自1939年在中国潮阳创立了德教会的第一个阁——紫香阁之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已在广东特别  相似文献   

17.
德教是由上个世纪的中叶,从中国东南沿海传至东南亚,在东南亚华人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新兴的民间宗教。它已接近成型,有自己的教主、神灵系统、教义、经典;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仪式、祈祷方式、通过扶鸾沟通神人;有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德教会的组织和称之为德生的宗教信徒。应该说现代宗教学所界定宗教的基本要素,德教或多或  相似文献   

18.
缕缕清香虔感至灵--德教《心典》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东南亚新马泰三国的德教会是一个比较松散的组织,每个德教的阁、善社、观往往有不同的尊祀对象,以及不同的乩文。但是有一个东西是大家都遵守的,这就是德教的《心典》。我们这次到东南亚考察德教,举凡参加他们的仪式,都看到德友们神情肃穆,非常虔诚地诵读《心典》。为了让读者了解这方面的情况,现将这部经典略加解说,介绍出来。  相似文献   

19.
伊斯兰教孝道观与中国传统孝道观的互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作为人类诞生以来父母与子女之间相生相养的一种自然情感,在中国传统社会被推崇为“德之本”、“仁之本”,是“众善之首”、“人伦之始”,成为支配中国古代社会两千余年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在伊斯兰教中,孝是主命善行,人道之首,与天道一起成为伊斯兰教不可缺少的两大基础之一。从文化类别来看,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属于两种不同质的文化,但两种不同质的文化在关于孝道的规范方面,却出现了惊人的相通,体现了不同文化关于人类基本问题思考的一致性和共通性。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既然如此重视孝道,那么,其伦理内涵究竟在…  相似文献   

20.
陈丰盛 《天风》2010,(7):62-62
经常在教会中听到关于评论教牧同工的话,其中被奉为经典的是:"教牧人员中有德有才为精品,有德无才为次品,无德无才为废品,无德有才为毒品!"这句话中有三句话我较为同意,但其中的一句每次听到心里总有些"过不去",即"有德无才为次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