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以泰国北部地区清莱、喃邦二府三家德教团体区域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中所收集的特刊、乩文、碑刻、回忆录等泰国华人文献及口述史料,勾勒这三家德教团体在20世纪50、60年代的创建与传播的历史过程与具体机制,试图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海外华人社会网络与华人宗教传播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四月初,京城不时黄沙漫天,东南亚却正值一年中最热的旱季。我们一行人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德教组织的邀请,开始了考察三国德教会及华人宗教信仰状况的旅程。德教在20世纪40年代由中国潮汕地区传入东南亚,成为该地区华人的文化慈善性信仰实体,后又向世界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海外华人宗教“德教”团体为研究对象,以民国年间汕头市北侧澄海德教紫澄阁为具体案例,运用田野调查、文献检索所收集的侨乡历史文献,在考证紫澄阁由创立至组织“明德善社”的历史脉络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948年至1949年间该德教团体受香港德教会委托,在澄海县城范围内代赈棉衣的运作方式,希望借此揭示20世纪50年代之前,海外华人宗教团体赈济侨乡社会的具体机制.  相似文献   

4.
初闻“德教”,是在我国的一些媒体上,知道这是在东南亚华人中间流行的一个宗教性的组织,以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内部盛行扶乩的活动。我们这个“东南亚华人宗教文化学术考察团”将以“德教”的主要考察内容。因此,在离开北京飞往泰国曼谷的5个小时的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听到“德教”二字是在1996年10月。那年,我随中国宗教与和平委员会代表团到泰国大城参加第五次亚洲宗教与和平大会。在曼谷,代表团一行受到泰国著名北榄鳄鱼湖主人杨海泉的盛情邀请,前往参观访问。杨海泉,祖籍广东潮阳,信奉德教,他在向我们热情介绍鳄鱼湖的同时,自然也介绍了有关德教的历史以及在泰国的发展和现状。那是我第一次听到“德教”二字。主人的公关部主任余少勋先生按德教的通常做法,代主人撰写一首题为《龙之吟》(代欢迎词)的藏头诗。这首诗首字冠以代表团成员的名字,按地位的高低排列。诗的内容如下:光明正大歌圣雄,训诂…  相似文献   

6.
德教是起源于中国广东潮汕地区、流传并发扬于东南亚华人中的一种新兴的民间宗教。自20世纪30年代末德教初创到现在,以“阁”或“善社”等为单位的、经政府合法注册的德教会组织,在新、马、泰三国已达至约二百个,“德友”数以万计,成为凝聚华人振兴传统道德、倡办慈善福利事业、交流信息、合作互助、增进友谊的重要宗教组织。德教的神灵世界称为“德德社”,是德教所崇奉的诸佛仙尊的总称。因为德教主张“五教同宗”,“诸教归一德”,所以他们所崇奉的仙尊也非常多,包括德教所崇奉的儒教、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及民间信仰中的各路神灵…  相似文献   

7.
德教是起源于中国广东潮汕地区、流传并发扬于东南亚特别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华人中的一种新兴的民间宗教。德教会是德教的最重要的宗教组织形式,自1939年在中国潮阳创立了德教会的第一个阁——紫香阁之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已在广东特别  相似文献   

8.
《法音》2016,(1)
正泰国可以说是个佛教国家,从古至今老百姓所信仰崇拜的宗教大多是佛教,当今约95%的泰国人是佛教徒。随着现代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文化交流,泰国的旅游业也跟着发达,接触暹罗习俗和文化的游客逐渐增加。在泰国既有佛教寺庙,也有印度寺庙可以参观,无论在佛寺或印度庙,都可以见到一尊华人耳熟能详的"四面佛"。有很多华人来泰国旅游,一旦到曼谷就被朋友或导游介绍去拜"四面佛",求财求福。通过口耳相传,泰国的  相似文献   

9.
以副所长曹中建为团长、张新鹰为副团长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东南亚华人宗教文化学术考察团”一行11人,应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三国德教团体的邀请,于4月2日-15日对以上三国华人群体的宗教信仰状况进行了考察访问。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以副所长曹中建、张新鹰为正副团长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东南亚华人宗教文化学术考察团”一行11人,应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三国德教团体的邀请,于4月2日-15日对以上三国华人群体的宗教信仰状况进行了考察访问。  相似文献   

11.
泰国曼谷法身寺教团和台湾地区佛光山教团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两个佛教教团组织,前者属南传佛教之泰国佛教,后者为北传佛教之汉传佛教。然而两大教团从开山至今不过40年左右的时间,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在经营管理中一定有独到之处。佛教教团组织属于宗教类非营利性组织,蓝海战略是组织管理中的优秀策略。现以法身寺教团和佛光山教团为例对比研究,解析当代佛教组织经营管理中蓝海战略的三个特点:重点突出、另辟蹊径、主题鲜明。  相似文献   

12.
德教是由上个世纪的中叶,从中国东南沿海传至东南亚,在东南亚华人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新兴的民间宗教。它已接近成型,有自己的教主、神灵系统、教义、经典;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仪式、祈祷方式、通过扶鸾沟通神人;有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德教会的组织和称之为德生的宗教信徒。应该说现代宗教学所界定宗教的基本要素,德教或多或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60-70年代形成的邵氏黄梅调电影类型片,在海外华人区引发流行文化现象,被评价为香港国语片的"第一步起飞"。在当代语境下,对代表影片进行精读分析,归纳其在布景、运镜、视角、主题等四方面艺术范式,探讨其所处社会历史与文化制度的场域形态,形成关于黄梅调类型片风格的理论结构,可以为当代歌舞、戏曲、电影创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中国宗教的发展或中国宗教学的研究,常以"宗教文化"概念来予以取代,而"宗教文化"一语,甚至也被视为宗教发展的一个策略性话语。可以说,从"文化"而伦理,从"伦理"而结构,这是当代中国宗教研究范式的三段式演进。这个三段式的学术史演进,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那场关于宗教功能的"鸦片论"争论,继而则以宗教文化的研究形式陆续展开。进入1990年代,中国宗教学界已经将宗教作  相似文献   

15.
海外华人坚守"叶落归根"、"祖先崇拜"等传统观念,信仰基督教的人数并不多。遥远的新西兰淘金华工与基督教的经历,呈现了中国基督教史上特殊面相之最。淘金华工信仰基督教引发了新西兰基督教长老会的海外传教热情和拓展行动,确定华工的广东故乡作为新传教地区,逆性"回向"地开拓传教地区,成为中国基督教史上惟一一例。20世纪30年代新西兰华侨信教人数竟高达1/5强,堪称海内外华人信仰基督教比例之最。传教士与华侨之间的良好关系,为华侨得偿所愿最终留居新西兰提供了重要帮助。通过宗教,打破了新西兰华人社会的封闭和孤立状态,成为融入当地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马来西亚砂拉越州古晋市"上帝庙"的建立为中心,以"上帝庙"和古晋华人义山"粤海亭"的文献系统为研究资料,通过梳理19世纪砂拉越古晋潮人社会的建构历程,揭示其主要社会结构、建构历程、建构手段、结构模式及其影响因素,讨论庙宇、义山等华人宗教平台的创立,在海外华人社会建构过程中发挥社会作用的具体机制。  相似文献   

17.
当前海外华人传统宗教遇到了“世俗化”与“在地化”等诸多挑战,这给华人传统宗教的生存带来威胁的同时,也为其转型提供了机遇.本文基于宗教社会学有关宗教功能演化的理论,以东南亚华人传统宗教为实际考察对象,分析和探讨了海外华人传统宗教在现代社会的功能演化以及网络化、制度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张悦 《宗教学研究》2013,(1):272-273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史学领域发生了一些非常大的变化.一是历史哲学的理论方面,在经历了20世纪初从思辨的历史哲学到分析的历史哲学转型之后,20世纪60、70年代,历史哲学领域再次发生了重大的理论转型,也就是叙事的转向.这一转向使得叙事主义的历史哲学成为当代历史哲学的主流形态①.二在史学实践方面,第三代年鉴学派的崛起,使得史学的边界更为扩展,方法更为多样②.以《蒙塔尤》为代表,一种以叙事的方式对14世纪初法国一个小山村的社会、经济、宗教生活进行栩栩如生的展示的方法在史学领域开始流行.心态史、微观史等新文化史大行其道,对历史解释的讨论也出现繁荣的景象.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与大同教雷雨田大同教是最年青的世界性宗教,它于19世纪中期产生于伊朗,原属伊斯兰教的一个支派———巴布教派。经过百余年的传播、发展,它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世界宗教,信徒遍及205个国家和地区。大同教于20世纪初传播至远东,20年代初最早在中国上海...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发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非基督教运动。非基运动发生后,作为基督教徒知识分子,马相伯进行了积极的回应。他站在护教的立场,从学理的角度以及历史的事实,对当时反教一方所持的宗教与科学进步不相容的理论观点以及"科学万能"、"宗教是束缚自由的"、"宗教是麻醉民众的鸦片"等论调一一进行了驳斥;他又从政治的角度对反基督教运动的动机予以揭示,指出当时非基运动的政治实质是一些反教的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把反基督教作为宣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情绪的符号对象。在回应过程中,马相伯所发表的见解、思想观点以及所表现出的理性态度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20世纪2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发展道路选择上的思想政治分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