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2 毫秒
1.
德教虽然组织比较分散,仪式也不统一,每个会阁主尊的师尊也有差异,但是”十章八则”却是整个德教会众所共同遵奉的。它是德教引以自豪的教义,被收入在德教的基本经典《心典》之中,不仅在德教师尊的乩文中经常提到,同时在与德友交流时,也常常听见他们引  相似文献   

2.
初闻“德教”,是在我国的一些媒体上,知道这是在东南亚华人中间流行的一个宗教性的组织,以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内部盛行扶乩的活动。我们这个“东南亚华人宗教文化学术考察团”将以“德教”的主要考察内容。因此,在离开北京飞往泰国曼谷的5个小时的  相似文献   

3.
尽管禅师们大多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相标榜,而历代祖师也往往借助于某些经论,作为与弟子接机说法或传付心印的依据.无论他们称之为“藉教悟宗”或是“方便通经”,中国禅宗曾先后以四卷《楞伽》、《文殊说般若》、《金刚般若》、《起信》,转而又以《圆觉》、《楞严》等经论作为自宗施教的典据,这大概是可以相信的历史.于是,从禅宗所凭依的典论来研究其思想的宗风和流变,就不失为一条合法的进路.  相似文献   

4.
道 祖 老 子 之 著 《道 德 经 》,道 地 之 始 ,有 名 ,万 物 之 母 。 ”为 第 是 历 史 上 所 有 《道 德 经 》版 本 及教 尊 之 为 《道 德 真 经 》,奉 之 为 最 一 小 段 。 老 子 在 此 小 段 中 概 括 性 注 释 本 的 共 识 。 至 于 如 何 论高 经 典 。 千 百 年 来 ,上 至 帝 王 、下 地 阐 述 了 “道 ”的 本 体 ,但 老 子 并 “…  相似文献   

5.
德教是由上个世纪的中叶,从中国东南沿海传至东南亚,在东南亚华人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新兴的民间宗教。它已接近成型,有自己的教主、神灵系统、教义、经典;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仪式、祈祷方式、通过扶鸾沟通神人;有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德教会的组织和称之为德生的宗教信徒。应该说现代宗教学所界定宗教的基本要素,德教或多或  相似文献   

6.
德教是起源于中国广东潮汕地区、流传并发扬于东南亚特别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华人中的一种新兴的民间宗教。德教会是德教的最重要的宗教组织形式,自1939年在中国潮阳创立了德教会的第一个阁——紫香阁之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已在广东特别  相似文献   

7.
《心术》乃《管子》著作中的一部分;《心度》是《韩非子》中的一篇。比较管子《心术》与韩非子《心度》思想,两者的相同点是:都强调获得"民心"的重要性,都以治国为宗旨。其思想的不同点是:《心术》与《心度》对"圣人"理解不同、《心术》与《心度》对"心""性"诠释的不同、《心术》侧重"德"而《心度》侧重刑。通过比较发现《管子·心术》以"静"治心的研究之精湛,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在当代具有现实意义;《韩非子·心度》以"法"约束"心","刑胜,治之首也"的理念,在当今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四月初,京城不时黄沙漫天,东南亚却正值一年中最热的旱季。我们一行人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德教组织的邀请,开始了考察三国德教会及华人宗教信仰状况的旅程。德教在20世纪40年代由中国潮汕地区传入东南亚,成为该地区华人的文化慈善性信仰实体,后又向世界  相似文献   

9.
汉语景教经文是指本世纪上叶先后发现的《序听迷诗所(诃)经》、《一神论》、《宣元至本经》和《志玄安乐经》。前两篇译述于初唐,可称阿罗本文典;后两篇译述于中晚唐,可称为景净文典。阿罗本文典中尽管有佛道名词,但在福音宣讲和教义传述上,基本忠实于景教原典精神,具有原典化神学的类型特征。但在景净文典中,无论在理念的传述或语言的表达上,佛道两教思想浓重,明显具有本土化神学的类型特征。由阿罗本文典的原典化传述类型转向景净文典的本土化传述类型,导致了教法义理逐渐暗淡湮没,这是唐代景教失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德教是起源于中国广东潮汕地区、流传并发扬于东南亚华人中的一种新兴的民间宗教。自20世纪30年代末德教初创到现在,以“阁”或“善社”等为单位的、经政府合法注册的德教会组织,在新、马、泰三国已达至约二百个,“德友”数以万计,成为凝聚华人振兴传统道德、倡办慈善福利事业、交流信息、合作互助、增进友谊的重要宗教组织。德教的神灵世界称为“德德社”,是德教所崇奉的诸佛仙尊的总称。因为德教主张“五教同宗”,“诸教归一德”,所以他们所崇奉的仙尊也非常多,包括德教所崇奉的儒教、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及民间信仰中的各路神灵…  相似文献   

11.
关于《唐虞之道》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北荆门郭店楚墓竹筒中,被整理者题名为(唐虞之道)的一篇共包括29只简,竹简的形制和书体都与题为《忠信之道》的另一篇相同,所以可以肯定二篇之间应该有较密切的关系,以下,拟就精虞之道冲的几个小问题提出来讨论。一、《唐虞之道》与《尚书·尧典》郭店竹简与“六经”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六德》与《语丛一》中都曾提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表明“六经”作为一个整体至少在此时已经存在。除了象(五行)、(消衣)。《成之闻之》等篇直接称引《诗》、(书》以外,有些篇章虽未提及经典的名字,但其讨论的内…  相似文献   

12.
移民对于文化播迁十分重要。近代以来,大批下南洋的潮汕移民将包括德教在内的传统文化、慈善文化、商业文化和地方文化等带到了东南亚各国,并通过德教的教义经典、宣传教化、仪式活动等在当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现今枝繁叶茂,令人欣喜。这既是文化传承传播的方式之一,也是具有特色的创新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管子》法治思想析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重在安天下而不是 “变法”的 《管子》法治思想与秦法家多有不同。《管子》主张法治, 但不离礼、俗、德教, 构划一个充满人本关怀与实用理性的法治系统, 并开始了法家与道家、儒家的综合。因而 《管子》的法治思想具有更普遍的适用性, 秦亡后, 逐渐占据了中国法文化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4.
《大学》是民记冲的一篇,它着重阐述个人修养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是儒家的政治伦理学。朱子说《大学》规定了“为学次第”,这是指《大学)}所说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即“八条目”。《大学》的主题是宋儒所谓“三纲领”,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说,《大学》的理想就在于彰明至德,并运用崇高的德性去教化百姓和更新其品性,使其达到至善。因此,《大学)}是教…  相似文献   

15.
《论语》中"德"共出现40例,这40例"德"具有丰富的内涵,从"德"的主体方面设置个人与群体、君子与小人两组观察维度,从"德"的具体所指方面设置秉性与行为的区别,从"德"的作用方面设置治民与化民的不同,以此来分析《论语》中"德"的含义,联系今天的社会现实,可以发现《论语》中关于"德"的论述,对于我们今天进行道德教育、道德评价以及个人的修身进德都很有启发。  相似文献   

16.
鸠摩罗什对东亚佛教史的影响爱知学院大学教授、东京大学名誉教授镰田茂雄一、序言现在,在构成中国佛教圈的中国、韩国、日本以及东南亚华人社会的诸区域,虽然读诵的经典发音各异,但都是汉译佛典。这是一个共通点。在上述诸区域广为颂诵的有《般若心经》、《观音经》、...  相似文献   

17.
"明德慎罚"是西周初年周公提出的重要法律思想。从《周易》古经中的类似表述来看,其已有明显的"明德慎罚"观。"明德"思想反映在《恒》九三、《益》九五等爻辞中;《临》卦中有对人民实施德教的内容。《周易》古经的"慎罚"观在西周刑罚适用原则中也有体现。西周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法制思想后来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政治和法律理论之中。研究《周易》古经中"明德慎罚"的法律观,探究它所涉及的西周法制,不仅能为我们研究西周法制提供宝贵的史料,也能更好的梳理商末周初法律思想的变化脉络,进一步印证这一思想对西周社会、政治和法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 《周礼》大宰掌治、教、礼、政、刑、事六典,佐王治邦国。其中又以教典扰万民、以礼典谐万民、以刑典纠万民,三者相辅相成,交织成重教、隆礼、明刑的治民思想体幂。本文着重分析《周礼》礼与刑的内涵及其本质,以此揭示共治民思想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9.
李琪慧 《现代哲学》2022,(2):147-152
郑玄的《中庸注》具有明显的文本整体意识,具有与朱熹《中庸章句》不同的分章结构,并对《中庸》主旨有独到理解。郑玄认为《中庸》的主旨是彰显“孔子之德”,孔子作为一个有德无位的圣人,承担着作经、制法的天赋使命。“孔子之德”包含三层含义,即“君德”“隐德”“前知之德”,合而言之,就是郑玄所理解的“孔子之中庸”。依据《中庸注》的理解,“孔子之德”主要凸显于《中庸》末章,但在全篇的文本中也存在前后对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外刊学论     
克莱因:“《道德经》中‘德’的两种解释”(Cline,E.M.,“Two Interpretation ofDE in the DAODEJING”,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Vol.31,No.2,June 2004) 对《道德经》中的“德”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安乐哲等人认为,“德”相对于普遍性的道是一种特殊性,是事物的生成或者呈现。而P.J.伊冯侯(P.J.Ivanhoe)认为,“德”是美德,与儒家的德的概念关系密切。这两种解释我们分别称为特殊论与美德论。 两种解释都涉及道家在说明“德”的时候使用的两个隐喻。第一个隐喻是关于新生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