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副所长曹中建为团长、张新鹰为副团长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东南亚华人宗教文化学术考察团”一行11人,应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三国德教团体的邀请,于4月2日-15日对以上三国华人群体的宗教信仰状况进行了考察访问。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以副所长曹中建、张新鹰为正副团长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东南亚华人宗教文化学术考察团”一行11人,应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三国德教团体的邀请,于4月2日-15日对以上三国华人群体的宗教信仰状况进行了考察访问。  相似文献   

3.
初闻“德教”,是在我国的一些媒体上,知道这是在东南亚华人中间流行的一个宗教性的组织,以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内部盛行扶乩的活动。我们这个“东南亚华人宗教文化学术考察团”将以“德教”的主要考察内容。因此,在离开北京飞往泰国曼谷的5个小时的  相似文献   

4.
德教是由上个世纪的中叶,从中国东南沿海传至东南亚,在东南亚华人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新兴的民间宗教。它已接近成型,有自己的教主、神灵系统、教义、经典;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仪式、祈祷方式、通过扶鸾沟通神人;有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德教会的组织和称之为德生的宗教信徒。应该说现代宗教学所界定宗教的基本要素,德教或多或  相似文献   

5.
德教是起源于中国广东潮汕地区、流传并发扬于东南亚特别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华人中的一种新兴的民间宗教。德教会是德教的最重要的宗教组织形式,自1939年在中国潮阳创立了德教会的第一个阁——紫香阁之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已在广东特别  相似文献   

6.
德教是起源于中国广东潮汕地区、流传并发扬于东南亚华人中的一种新兴的民间宗教。自20世纪30年代末德教初创到现在,以“阁”或“善社”等为单位的、经政府合法注册的德教会组织,在新、马、泰三国已达至约二百个,“德友”数以万计,成为凝聚华人振兴传统道德、倡办慈善福利事业、交流信息、合作互助、增进友谊的重要宗教组织。德教的神灵世界称为“德德社”,是德教所崇奉的诸佛仙尊的总称。因为德教主张“五教同宗”,“诸教归一德”,所以他们所崇奉的仙尊也非常多,包括德教所崇奉的儒教、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及民间信仰中的各路神灵…  相似文献   

7.
本文尝试概述当代东南亚华人基督教的形成背景,归纳其主要特点,分析其发展趋势。文章认为,东南亚华人基督教曾是西方对华传教工作的副产品,也是华侨华人在海外落地生根,社会现代化、价值多元化的结果。东南亚地区种族复杂,宗教多元。在多元异质文化的冲击交荡中,东南亚华人基督教呈现出与其它地区华人基督教相异的特点。当前,基督教在东南亚华人社会影响日增,但难以成为华人社会的主流文化,华文文化、华人佛教和伊斯兰教复兴力量则是影响东南亚华人基督教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缕缕清香虔感至灵--德教《心典》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东南亚新马泰三国的德教会是一个比较松散的组织,每个德教的阁、善社、观往往有不同的尊祀对象,以及不同的乩文。但是有一个东西是大家都遵守的,这就是德教的《心典》。我们这次到东南亚考察德教,举凡参加他们的仪式,都看到德友们神情肃穆,非常虔诚地诵读《心典》。为了让读者了解这方面的情况,现将这部经典略加解说,介绍出来。  相似文献   

9.
李翚 《法音》2023,(1):65-69
<正>东南亚各国是华人的主要迁徙、聚居之地,也是民族与信仰多元化的复杂地区。华人迁居到东南亚各国后,在主动融入当地宗教信仰体系的同时,又保有、传承着中华文化的传统,无论是在泰国、缅甸等以崇信佛教为主的国家,还是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伊斯兰教国家,亦或是菲律宾等基督教国家,中国式佛教都随着华人在各地流传、扎根。  相似文献   

10.
发源于20世纪30、40年代广东潮汕地区的德教,是倡导行善积德、宣扬华人传统道德观的当代海外华人宗教。在当代泰国,德教与主流社会的关系尤为密切。德教初传泰国,始于1945年底泰国侨生林修悟由汕头返回曼谷时,带去了"白云师尊"画像及香火。随后,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泰国的政治背景下,德教在曼谷逐步发展,取得了合法地位。与此同时,"白云师尊"的造像特征,也由"道貌"易为"僧容"。本文以泰国德教界所供奉的白云师尊造像的历史演变为案例,探讨20世纪50年代初海外华人本土化的历史背景下,华人宗教的文化适应的历史过程与具体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东南亚华人传统宗教的构成、特性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宗教是海外华人传承民族文化、加强民族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形式,对华人社会生活有着深远广泛的影响。本文根据东南亚华人传统宗教的特定内涵与构成,分析华人传统宗教具有中华性和当地性的二重特性及其表现,并从内在和外在两个角度对影响华人传统宗教生存发展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探测东南亚华人传统宗教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泰国北部地区清莱、喃邦二府三家德教团体区域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中所收集的特刊、乩文、碑刻、回忆录等泰国华人文献及口述史料,勾勒这三家德教团体在20世纪50、60年代的创建与传播的历史过程与具体机制,试图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海外华人社会网络与华人宗教传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陈亚玉 《心理科学》2006,29(5):1272-1274
研究东南亚华人家族企业的关系管理对于理解华人的心理与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家族企业对当今世界的经济发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东南亚华人家族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研究,发现关系管理对于东南亚华人家族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关系管理工作做得好可以促进华人家族企业的发展,关系管理处理不当,会直接危及华人家族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袁琴 《宗教学研究》2024,(1):200-208
基督教传教士来华初期,受禁教政策的限制,大量活动于中国的边陲地区。经过雅裨理的考察,美部会开教于东南亚,主要包括暹罗、新加坡、爪哇岛及婆罗洲等地。美部会通过印发宗教书籍和册子、开办诊所施药治病、聚集民众宣讲福音以及开办教会学校等方式,传教于东南亚以及当地的华人移民,以期间接对中国施加基督教影响。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上述传教方式均遭遇了困境,传教活动未能达到预期。鸦片战争后,美部会逐渐将传教力量转移至中国本地,其对华传教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东南亚地区是美部会乃至整个基督教团体早期对华传教的跳板和后方基地,在中国基督教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美部会针对东南亚华人移民的传教策略亦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相似文献   

15.
一、港、澳、台穆斯林概况(一)香港穆斯林概况香港的穆斯林,主要包括外籍穆斯林和华人穆斯林两大群体。外籍穆斯林大多来自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其中印、巴穆斯林占多数;而华人穆斯林在早期多来自于广东、云南等东南、西南地区,后期逐渐又有来自内陆各地的穆斯林到港定居。据有关史料记载,最早来港的穆斯林并非华人,而是被英国殖民者奴役的印度穆斯林。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什么东南亚华人基督教不再依赖中国教会与西方教会的外部支援,反而迎来令人瞩目的增长?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运用社会资本理论构建新的分析框架,从内部关系网络视角切入,通过对当代东南亚华人基督教内部社会资本结构面的考察发现:1976年以后东南亚华人教会间的互动频率大幅提升;以堂会为单位的网络密度较以往已有所提高;各种小团体间已逐渐建立联系;内部网络的群体中心性处于较低水平;上述结构面内部社会资本,为东南亚华人教会获取有益信息提供了频繁广泛且多样的接触机会,促进了信息的顺畅流动,并且有利于内部跨宗派、跨区域合作的形成。其实际成效就是东南亚华人教会可以通过内部网络获得更丰富的资源,并在较为一致的"教会增长"理念的引领下,通过地区联动、神学教育、大型布道等领域的合作,达成原有单个教会和机构难以实现的教会事工,最终促成华人教会在信徒人数和堂会数量的大幅增长。上述分析说明,内部社会资本的提升是促进当代东南亚华人基督教快速发展至关重要的动力,当代东南亚华人基督教的发展模式已从"外生型"转向"内生型"。  相似文献   

17.
移民对于文化播迁十分重要。近代以来,大批下南洋的潮汕移民将包括德教在内的传统文化、慈善文化、商业文化和地方文化等带到了东南亚各国,并通过德教的教义经典、宣传教化、仪式活动等在当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现今枝繁叶茂,令人欣喜。这既是文化传承传播的方式之一,也是具有特色的创新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东南亚华侨华人宗教作为母文化——中华传统宗教文化在异时空的一种转型和再生,是源于中华传统宗教文化,广泛地吸收了东南亚本土宗教文化和西方宗教文化而形成的;转型后的东南亚华侨华人宗教在华人社会和所居地社会的当代文化价值体现为共有价值的追求,即获得信仰神灵精神力量战胜困难的勇气、整合华族各方资源、和谐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关系、丰富人类文化多样性等四方面。东南亚华侨华人宗教的历史角色与当代价值可以作为包括宗教在内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如何继续发挥应有价值与建构和谐社会的启思。  相似文献   

19.
绵延几千年的祖先崇拜跟随华人从祖籍国到东南亚,其宗教伦理在新的时空境遇中传承且变迁。东南亚宗教的现代化和多元化影响,使华人祖先崇拜的人神之道呈现神性隐退,人性增强的发展趋势。华人族群,尤其是华人新生代逐渐倾向于将祭祖、寻根视为一种伦理表达而非宗教行为;人际之道方面,祖先崇拜信仰下的孝道、敦亲、互助等源自"共祖"的伦理观念在华人家庭和宗亲组织中传承、发展着。在未来的历史时期内,祖先崇拜信仰神圣性的弱化势必丧失部分信仰人群,但其内在伦理本质仍是东南亚华人族群安身立命和增强中华认同感的重要精神载体。  相似文献   

20.
绵延几千年的祖先崇拜跟随华人从祖籍国到东南亚,其宗教伦理在新的时空境遇中传承且变迁。东南亚宗教的现代化和多元化影响,使华人祖先崇拜的人神之道呈现神性隐退,人性增强的发展趋势。华人族群,尤其是华人新生代逐渐倾向于将祭祖、寻根视为一种伦理表达而非宗教行为;人际之道方面,祖先崇拜信仰下的孝道、敦亲、互助等源自"共祖"的伦理观念在华人家庭和宗亲组织中传承、发展着。在未来的历史时期内,祖先崇拜信仰神圣性的弱化势必丧失部分信仰人群,但其内在伦理本质仍是东南亚华人族群安身立命和增强中华认同感的重要精神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