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3 毫秒
1
1.
1993年8月28日至9月4日,在美国芝加哥召开了第二届世界宗教议会,来自全世界各地6500多名宗教领袖、宗教神学家聚集一起,共同探讨如何应对人类所面临的经济、政治、生态和精神、道德危机。在会议的最后一天,公开发表了得到绝大部分与会者认同和签名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宣言》的签署和发表之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宣言》的内容本身,因为它证明了作为宗教与伦理这两种意识形式统一和整合之产物的宗教伦理不仅对宗教本身的现代发展,  相似文献   
2.
东南亚华侨华人宗教作为母文化——中华传统宗教文化在异时空的一种转型和再生,是源于中华传统宗教文化,广泛地吸收了东南亚本土宗教文化和西方宗教文化而形成的;转型后的东南亚华侨华人宗教在华人社会和所居地社会的当代文化价值体现为共有价值的追求,即获得信仰神灵精神力量战胜困难的勇气、整合华族各方资源、和谐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关系、丰富人类文化多样性等四方面。东南亚华侨华人宗教的历史角色与当代价值可以作为包括宗教在内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如何继续发挥应有价值与建构和谐社会的启思。  相似文献   
3.
从纯学术的立场看,邓小平从来没有像经典作家们那样创作出任何理论名篇,因此,直 到今天仍有一批学者感到困惑:邓小平理论究竟是哪种意义上的"理论"?把邓小平当作理 论家,是不是中国"以吏为师"的传统在新时代的表现? 不必讳言,中国确实存在"以吏为师"的传统,当今时代确实也有人从这一意义来理 解"邓小平理论"。然而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如果站在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立场,就会 看到,邓小平理论根本不是从"纯"学术的意义来讲的,而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 立场来讲的,是在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诠释学的立场上来讲的。  相似文献   
4.
现代普世伦理吁求具有深刻的宗教背景和宗教基础;普世伦理并非宗教伦理,而是人类社会基本的道德共识和普遍的道德诉求;宗教多元化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生存的一种现实,必须在多元宗教对话中寻求普世伦理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郑筱筠:随着东南亚地区在全球战略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研究宗教在东南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显得非常必要了。让我们走进东南亚文化圈,去了解宗教与东南亚地区的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探讨宗教与东南亚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为此,我们特邀云南省社科院原院长贺圣达研究员、国家宗教事务局政策法规司刘金光副司长、华侨大学副校长张禹东教授、中山大学段立生教授围绕着这些问题来展开深度对话。刘金光:"东南亚"作为一个地区名词在二战之后才出现。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泰国北部地区清莱、喃邦二府三家德教团体区域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中所收集的特刊、乩文、碑刻、回忆录等泰国华人文献及口述史料,勾勒这三家德教团体在20世纪50、60年代的创建与传播的历史过程与具体机制,试图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海外华人社会网络与华人宗教传播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东南亚华人传统宗教的构成、特性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宗教是海外华人传承民族文化、加强民族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形式,对华人社会生活有着深远广泛的影响。本文根据东南亚华人传统宗教的特定内涵与构成,分析华人传统宗教具有中华性和当地性的二重特性及其表现,并从内在和外在两个角度对影响华人传统宗教生存发展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探测东南亚华人传统宗教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当前海外华人传统宗教遇到了“世俗化”与“在地化”等诸多挑战,这给华人传统宗教的生存带来威胁的同时,也为其转型提供了机遇.本文基于宗教社会学有关宗教功能演化的理论,以东南亚华人传统宗教为实际考察对象,分析和探讨了海外华人传统宗教在现代社会的功能演化以及网络化、制度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宽容:一种生存方式--以海外华侨华人的生存实践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禹东 《哲学动态》2005,(11):21-24
一华侨华人文化的双重特性 中国有几千万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其中大约有2000多万分布在东南亚地区.这个数字的概念是:占全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的80%;占东南亚地区人口的5%.二战以后,各国华侨陆续放弃中国国籍,成为居住国公民.到20世纪90年代,95%的华侨已经加入当地国籍,这表明原有的华侨社会已经转变为华人社会.这种历史性的变化意味着中国移民的后裔在观念心态上已经从"叶落归根"转化为"落地生根";在政治上已经从对祖籍国的认同转化为对居住国的认同,华人已经成为居住国民族大家庭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之相应,华人文化也相应经历了从中华文化--华侨文化--华人文化的转变过程.华侨文化可以看成是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延伸,是中华文化的构成内容;华人文化不是中华文化在海外的翻版,而是华人居住国社会多元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居住地国家文化的组成部分.当然,华侨文化也存在着由于受到居住国社会文化的影响而表现出与中华本土文化相区别的特点.在这个意义上,仍可以把华侨华人文化作为一个复合体来加以考察和分析,而对它们的区别将暂时略去.  相似文献   
10.
宗教世俗化是宗教发展的必然趋势.华侨华人传统宗教世俗化的主要表现是:传统宗教信仰内容的淡化;宗教崇拜形式的简单化和现代化;传统宗教的伦理化和当地化等.华侨华人传统宗教的世俗化与非世俗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宗教仍将继续在华侨华人宗教文化中居主流地位,继续成为海外华侨华人族群认同的重要标志和民族文化认同、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