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孔丛子》六卷当出自“汉魏孔氏家学” ,其前三卷记孔子、子思言行 ,可能是辑先秦孔氏遗文。《孔丛子·记义》篇载有一大段孔子对《诗》的评论 ,其与上博简《孔子诗论》有着内在的关系 ,可以将它们视为同一个体系而相互参释和补充。《孔丛子》“诗论”与上博简《诗论》都反映了先秦儒家早期说诗的风格和内容 ,而与汉代形成的《诗序》传统不同。《孔丛子》“诗论”对朱熹的《诗经集传》有一定影响 ,在从汉代诗学向宋代诗学的转变过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一年前我写了《关于〈内业〉等四篇精气思想的几个问题》(载《管子学刊》1997年第3期),其中涉及了乐爱国同志在《〈管子〉的精气说辨证》一文(载同刊1996年第1期)中提出的精气与形体的关系问题。我认为,此问题的确比较复杂,因为它“涉及了理解《内业》篇...  相似文献   
3.
价值论作为一门普遍的科学,它最基本的问题是理解内在价值的本质。这是它的核心问题。它的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此。它的一些其他问题都与此相关,是其所产生、所结果、所包含,它的核心问题、它的结论就在于此。 一、有四种相区别的内在价值。它们如何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交融,我将在稍后讨论。我的第一个任务是划清它们的区别,表明这四种中的每一个如何是基本的,通常是排他的,而且每一个都宣称是终极的。这些理论是相当著名的,尽管赞同其中一种的人们倾向于忽略和否认其他种。我使用了与它们的专门历史相关的名字,其中有的在知名度上略逊一筹。  相似文献   
4.
The Six Classics of Confucianism constitute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culture,and since Han Dynasty,the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had become the backbone of Chinese culture.After 1840,China was exposed to a great change which had never undergone in the past thousands years.As the results of the great change,except the transformations of the mode of economy,monarchy was replaced by republicanism,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was replaced by modern education system,and authoritative truth of Confucian Classics ...  相似文献   
5.
在对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反思过程中,儒家学说的局限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日益被人们所认识,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哲学史概括为经学史的观点早已过时,儒学在中国哲学发展中居于主流地位的观点也正被“儒道互补”和“多元互补”的观点所补充或取代。继之,一些学者又提出了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中居于“主干地位”的观点(参见周玉燕、吴德勤:《试论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干地位》;陈鼓应:《论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主干地  相似文献   
6.
反思儒家文化的“常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上古时期的文化,并奠定了秦以后中国文化的"思想范式"。孔子所说中国文化的"因革损益",符合文化发展的辩证法。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既有相因的继承,又有损益的发展。自汉代以后,"三纲五常"被认为是中国文化所"因"的"常道"。本文解构"三纲五常"与"天道"的关系,否认"三纲"是儒家文化的"常道";进而反思五四时期"批孔"的历史局限,明确文化发展的辩证法。儒家文化的"常道"应该是指从先秦儒学到秦以后儒学所一以贯之、始终坚持、恒常不变、具有根本的普遍意义的那些道理、原则、理想或理念。以此为判据,儒家文化的"常道"应该是:崇尚道德,以民为本,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其凝聚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中华精神"。  相似文献   
7.
1.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要是儒、道、佛三教,然而儒、道、佛三教这种格局,又渊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秦统一中国后,天子衰微、诸侯力政的局面改变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君主统治.于此相适应,中国的思想文化亦出现百家归一统之势.首先是自商鞅变法以来“为秦开帝业”的法家学说当令,“言无二贵,法不两适”,“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秦始皇实践法家的文化专制思想,焚《诗》、《书》,明法令,将统一的秦政和“言无二贵”的法家学说  相似文献   
8.
<正> 仁学是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核心内容。仁学的现代化问题也就是仁学还有没有现代价值、在现代社会能杏发挥其积极作用的问题。“全盘西化”论者完全否认这一点,而现代新儒家则绝对肯定这一点,并且要在现代文化中保持仁学的核心地位,“保内圣而开外王”。本文首先肯定仁学可以现代化这样一个命题,但下面将要着重分析的是:要使这一命题得以成立,还必须有一定的理论前提,即仁学必须克服它与现代社会相抵触的几个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9.
自然的“经济体系”还是“道德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先秦儒学与宋代理学在"性"与"情"以及"人物性同异"等问题上的差异,是韩国儒学史上"四七之辩"与"湖洛论争"的根源。从"四七之辩"和"湖洛论争"来看,有些重要的问题在中国儒学中没有展开讨论,而在韩国儒学中却得以深入展开。这其中除了韩国儒学受到中国儒学的思想影响外,又凸显了韩国儒学之思维缜密、追求哲理之贯通的特点。而在韩国儒学的特点中,我们反过来又可见中韩儒学在义理结构、思想发展上的逻辑相通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