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儒家与生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发起人按语· “儒家与生态”讨论会于 2 0 0 2年 8月 5日在北京举行 ,这是一次小型的高层次学术研讨会 ,作为“当代中国思想论坛”第二次会议 ,由《中国哲学史》编辑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中国哲学研究室共同发起。参加讨论的有任继愈、汤一介、杜维明、余敦康、张立文、蒙培元、聂振斌、余谋昌、李德顺、郑家栋、李存山、张学智、卢风、雷毅、白奚、乔清举、黄玉顺、张志强、张利民、彭高翔、陈静、郭沂和任文利 ,此外还有一些博士生参加旁听。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无"哲学"一词,但很早就有"知人则哲"和"哲人"的表述.日本学者西周最早将西方的philosophy翻译为"哲学",这与中国古代使用的"哲"字有关系.据学者考证,西周在1875年出版的<百一新论>中用"哲学"翻译philosophy,而"在津田进藤于1861年出版的<新理论>的附录中,西周翻译‘哲学'一词用的字是‘希贤学'或‘希哲学',意思是追求贤人之学,或追求哲人之学"[1].由此看来,"哲学"译名的成立,先已经过类似佛教东传时那样的"连类"或"格义"的工夫,其中浸润了东方学人对于"哲学"的特殊理解.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华民族在近代因经济落后而备受列强欺辱。为了发展经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曾经一步一步地向西方学习船坚炮利,学习科学技术、民主政体、思想文化,乃至不惜对自己固有的文化进行无情的批判和重估,甚而提出了“全盘西化”的口号。在这一切的背后,鼓舞着中华民族如此行为的深层动机是什么?当急切奋斗的心情冷静下来,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的时候,我们不能不说,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那种民族自强的精神,那种面对现实的理性态度,那种注重民生日用而不寄托于虚渺天国的入世的价值取向。今天,当中华民族正在为实现有…  相似文献   
14.
继清华大学出版社于1995年将《张岱年全集》六卷本出齐之后,河北人民出版社又于1996年决定编纂出版《张岱年全集》八卷本,除重新编订《文集》所收入的论着外,又主要补充了张先生的专著《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和90年代至1996年《月的大量论文,并且将张先生为许多学术著作写的序跋以及一些文史漫笔、悼念回忆友人的文章等等合编为第八卷。河北人民出版社在编纂《全集》的过程中,不仅尽量将张先生的著作收全,而且精心校对,核查引文,补正了以前出版发表时的一些漏衍错字。这样就为展示张先生的著作成果和思想风貌提供了一个全本、…  相似文献   
15.
儒学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创新──和杜维明先生对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针对杜维明先生《全球化与本土化冲击下的儒家人文精神》一文所提出的问题,指出,儒学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创新是中国现实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西文化的综合创新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一与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相适应,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就是殷周宗教观转变为素朴的哲学观。自此以后,直到鸦片战争,延至“五四”运动,这一哲学观虽经历了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佛教传入和儒学复兴等几  相似文献   
17.
西方大哲莱布尼茨在总结人类认识所遇到的主要障碍时曾经说:“我们的理性常常陷入两个著名的迷宫:一个是关于自由和必然的大问题,特别是关于恶的产生和起源的问题;另一个问题在于有关连续性和看来是它的要素的不可分的点的争论,而这问题牵涉到对于无限性的考虑。前一个问题烦扰着几乎整个人类,而后一  相似文献   
18.
李存山 《哲学研究》2012,(3):38-48,127
<正>中国古代的气论思想内容非常广泛,我曾将其概括为"一气涵五理",即"气"概念中包含着哲理、物理、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参见李存山,2006年)从气论在哲理上的意义而言,它是中国哲学自然观的主要形态。因为中国哲学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天人合一"或"推天道以明人事",所以气论与儒家的仁学、道家的道论等等共同构成了中国哲学的基本倾向或特质。本文就此而  相似文献   
19.
<正>由《中国哲学史》编写组集体编写、作为"马工程"重点教材之一的《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是集中国哲学史界许多学者共同参与撰写,又经多次讨论和修改而完成的新著。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时期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现状和最新成果,其成就当然是主要的。然而其中有些学术观点在学界存在着分歧,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这也是正常的。我曾参与了这部教材第一编"先秦哲学"部分章节初稿的撰写,对于评审专家提出的一些修改意见也曾尽量予以吸收,后经许多学者多次讨论和修改而完成的定稿,确实大大提升了初稿的学术质量。但是在修改过程中,本书第一编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后来写入了"中国哲学的萌芽"一节,提出  相似文献   
20.
如何探讨气论哲学的“一般性质”李存山本文对曾振宇同志的《董仲舒气哲学论纲———兼论中国古典气哲学的一般性质》一文提出商榷。一、董仲舒的气论思想不是中国气论的典型形态,由此不能揭示气论哲学的“一般性质”;二、曾文不明源流,不作分析,误把董仲舒气论思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