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老子》简、帛本与传世本关系的几个“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著作 ,即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 ,使用“扼要的手段” ,“截断众流 ,从老子、孔子讲起” ,老子遂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的第一位哲学家。但老子其人其书 ,却也成为以后中国学术界争论最多的一个问题。此问题在《老子》竹简本、帛书本出土之后 ,仍未得到完全的解决 ,尤其是在竹简本出土之后 ,争论又有了新的局面。2 0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老子其人其书的争论 ,在《古史辨》第四、六册中留下的文字有“三十五六万言” ,其中各种不同的见解 ,罗根泽在第六册的“自序”中列出了二十九种 (包括由宋至清的十种 ) ,归纳…  相似文献   
22.
张岱年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和国学大师。这三个称号与其一生主要从事的三个治学领域相对应,如他在《张岱年学术论著自选集》的“自序”中说:“自30年代以来,我的学术研究工作有三个方面,一是对于哲学理论问题的探索,二是对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三是关于文化问题的讨论。”(《张岱年全集》第8卷,第247页)在这三个治学领域中,张先生有时候把“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放在前面,如他在《我与中国20世纪》和《八十自述》中所说就是如此。(同上,第525、626页)我想,这可能是因为张先生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而且他在这方面的…  相似文献   
23.
中国哲学的“气”概念,含义极广,几乎举凡世间一切事物都不出“气”概念之范围。这也难怪,因为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了以“气”为世界万物之本原或元素的思想,“气”被设想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也就是说,它的宏大乃是无限大,它的精微乃是无限小,从而“六合为巨,未离其内;秋毫为小,待之成体”(《庄子·知北游》),一切都是“气”所化生,一切都不出“气”之范围。这就像佛教认为一切都是出自“真如”,故云“真如即万法,万法即真如”一样。但是,“气”概念并非全无条理的“混沌”,而是有几个层次意义之分殊的。大致说来,“气”概念有物理、生…  相似文献   
24.
西方天主教初传中国,利玛窦奉行“补儒易佛”的策略。所谓“补儒”,就是要把儒学基督教化(本文所谓“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以及后来分化出的“新教”);所谓“易佛”,就是要排斥中国本土的佛、道等宗教。这一过程因天主教内部的“礼仪之争”而中断,遂给中西文化交流铸成历史的遗憾。“礼仪之争”不仅发生在天主教的不同传教会(耶稣会与多明我会、方济各会)之间,而且发生在利玛窦所在的耶稣会内部(利玛窦与龙华民之间);更可注意者,它在利玛窦本人的传教著作中也潜存着。“礼仪之争”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儒家文化与西方基督教文化之间的分歧,这种分…  相似文献   
25.
自西周时期以来,中国文化逐渐形成了以天地为人与万物的父母,以人为万物之灵的思想。这一思想模式既是中国传统哲学的自然观,也是儒家学说的人性论、人生观、社会观以及道德修养工夫论等的基础。因为人禀受了"天地之中"或"五行之秀气",所以人为万物之灵,人之"性善"的思想也滥觞于其中。孔、孟、荀的人性论都是以"天地之生,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为先决条件,同时他们也都强调了人之后天"学以成人"的重要性。因而,儒家无不重视个人修身和社会教化,以期达到"与天地合其德"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26.
"忠恕之道"是儒家的"行仁之方",它一方面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利,另一方面又强调在平等互利中尊重他人的独立意志,不要以己之意志强加于他人。因为在这一道德准则中蕴含着承认个体的差异性及其不可侵夺的独立意志的思想,所以它又与儒家所主张的"和而不同"联系在一起。近代以来,中国在对外关系中主张的"振兴中华"与"永不称霸""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都可谓传承和弘扬了中国文化的"忠恕之道"与"和而不同"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27.
中国古代的天人观与主客关系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是否中西哲学的特征?仅仅是“天人合一”能保护生态平衡吗?愿关心此问题的同志阅读一下本文──在近年来的中西哲学比较以及关于科技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讨论中,出现了一种流行的似是而非的观点,即所谓中国哲学是“天人合一”模式,西方哲学是“主客二分”模式,因“无人合一”而中国哲学没有发展出近代的科学技术,西方哲学则因“主客二分”而使科学技术得到长足的和过度的发展,以致造成了今日生态环境的破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欲拯救自然和人类的生存,就必须从“主客二分”向“天人合一”复归。笔者认…  相似文献   
28.
一郭沫若同志在《宋钘尹文遗著考》(收入《青铜时代》)和《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收入《十批判书》)中,对《管子》书的《心术》上下、《白心》、《内心》等四篇进行了考证,认为它们是宋钘、尹文的著作。近年来一些学者指出《管子》四篇与《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先秦文献所述宋钘、尹文的思想虽有相似之词句,但意义并不符合。笔者不揣浅陋,于此再列《管子》四篇与宋尹思想不合之处有二:其一,《荀子·非十  相似文献   
29.
《管子》书中的《内业》、《心术》上下和《白心》等四篇的作者改造了老庄的哲学体系,①认为“道”就是“精气”,从而明确地提出了以“精气”为化生世界万物的元素和本原的思想,并且较多地探讨了生命和精神的本质问题。一“精气”概念不见于春秋和春秋以前的历史记载和著作,而首见于战国时期的《管子·水地》篇(笔者同意以《水地》篇中所列齐、楚、越、秦、晋,燕、宋之水断定它作于战国前期的观点),又见于《易传》等著作。在《水地》篇和《易传》中,“精气”不是首要的哲学范畴,其意义也不是很明确。在《庄子·在宥》篇中有“愿合六气之精,以育群生”  相似文献   
30.
庄子与老子同属道家,其最高的哲学范畴是“道”。一般认为,“一”和“气”也是老 庄哲学中的重要范畴。然而,在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乙、丙三组中,并不见“一”的踪影,“气”也仅见通行本《老子》五十五章的“心使气曰强”。目前学术界 对简本《老子》有摘抄本、改编本和早期《老子》传本等种种不同的见解,在没有新的史料发现的情况下,这些见解很难求得一致。我曾撰文《从郭店楚简看早期道儒关系》( 载于《中国哲学》第20辑),认为简本中所没有的通行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节是后来加 进《老子》的。这是一个“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