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任继愈先生的著作和科研工作任继愈先生是著作丰硕、有多项重大学术贡献的学者。他主编的《中国哲学史》(四卷本),作为大学教材,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新中国的哲学工作者。多年来一版再版,成为不朽的哲学名著:他撰写的研究佛教思想的论文,曾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度重视,后集为《汉唐佛教思想论集》出版,多年来也一版再版,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奠基之作,也得到了国际佛学研究界的广泛承认:  相似文献   

2.
1987年6月24日至28日,《中国哲学史研究》编辑部在京举行第八次夏季学术讨论会,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张岱年等30多位从事哲学,中国哲学史教学和研究的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讨论了“中国现代哲学的发展”问题。现将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本科专业教材)初稿,是由肖前、黄楠森任主编、高教系统八个博士点导师集体编写的,是国家七·五社科重点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发展和体系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自课题组成立以来,已开展过五次社会考察和多次研讨会,现在,初稿已经完成。 初稿讨论会于1991年8月9日至1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李锡铭、北京市委副书记汪家(钅翏)、国家教委社科司司长王茂根和副司长杨瑞森都曾到会并讲了话。他们在讲话中都强调指出,在当前面临反和平演变的严峻形势下,一定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从培养和争夺接班人的高度,把这本哲学教材编好。他们说,近十年来,哲学教材已出版了二百多本,而这本教材几乎集中了高教系统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博士生导师,并且这是在经过1989年动乱,哲学领域面临许多重大理论问题需要回答的形势下编写的,因此,理所当然地要对它提出新的要求和标准。他们希望能把它编成具有充分说服力、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老中青三代学者历时近三十载撰写的四卷本《希腊哲学史》于今年正式出齐。最新出版的第四卷是关于希腊化和罗马帝国时期的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专题研究。本卷撰写者认为,要在西方学者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写出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有自己特色的晚期希腊哲学史,需要处理好六个问题:(1)晚期希腊哲学与地中海文化语境的关系;(2)学派形态哲学与学派外哲学的关系;(3)晚期希腊哲学与早期、中期哲学的关系;(4)折衷主义与罗马文化的特征问题;(5)东方文明对希腊罗马的反哺以及"雅典与耶路撒冷"问题;(6)以中国文化为背景解读晚期希腊哲学。  相似文献   

5.
正"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学会主办,哲学所中国哲学研究室、《中国哲学史》杂志承办,于2017年10月28日至10月29日在北京举行。本次研讨会共收到论文100篇,参会学者逾百人,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编辑共济一堂,就中国哲学的学术思想、《中国哲学史》杂志的发展等问题,各抒己见,建言献策。近些年来,经学研究的兴起,是中国哲学研究界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如何把经学研究与中国哲学  相似文献   

6.
反向格义与中国哲学方法论反思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觉地运用西方哲学的眼光、角度、概念、方法研究中国哲学,从而为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这一学科奠基的两个功臣,是从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获得博士学位的胡适和冯友兰。胡适将实效主义引入中国,完成了第一部以西方哲学眼光写成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冯友兰则将新实在论引入中国哲学史研究,完成了在中国和西方均有重要影响的第一部完整的《中国哲学史》。这是中国哲学成为现代学科体系中一个科目的正式开始。一、问题的提出自胡、冯之后,西方哲学就成为研究中国哲学不可一日或缺的学术背景、理论指南和照亮方向的灯塔。不懂西方哲学似乎就…  相似文献   

7.
(一)《中国近代哲学史》应分为三编。为什么分三编?从整个中国近代哲学革命进程来考察:由龚、魏到早期改良派,是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准备阶段,是为第一编;从戊戌变法康、梁开始到辛亥革命孙中山是进化论盛行阶段,为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第  相似文献   

8.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哲学史学科在大陆和港台分别发展。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劳思光出版了《新编中国哲学史》一书,运用西方逻辑解析这个"思想上的显微镜"去探寻中国哲学的"基源问题",以"心性"等理论为设准阐释和评价中国哲学,尝试写出一部"有哲学"的中国哲学史。解析劳思光的哲学史观和方法论,对于把握港台学者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特点、推进中国哲学史学史的深入研究、继续探寻当下或未来的中国哲学史书写方式,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促进中国哲学史学的科学化,《中国哲学史研究》编辑部于八月十五日至十六日,邀请在京的中国哲学史专家、学者,举行探讨哲学基本问题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意义的学术讨论会。这是该编辑部于去年夏季在密云举行的“为中国哲学史学科学化而努力”的学术讨论会的续继。持有各种学术观点的四十余名哲学史工作者参加了这次讨论会。会议结合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实际,来探讨恩格斯所提出思维和存在关系这一哲学基  相似文献   

10.
上海哲学学会在今年4月14日至28日举行了1962年年会。现将年会上有关哲学史方面的讨论情况简介如下:(一)关于孔子哲学思想评价问题年会讨论了严北溟的《论“仁”——孔子哲学的核心及其辐射线》一文。这篇文章曾发表在今年《江海学刊》第3期上,年会之前,他将这篇文章又进行了一次修改,年会上讨论的是他的修改稿。  相似文献   

11.
1997年10月11日至17日,中华外国哲学史研究会华东分会在宁波市委党校召开了晚期希腊哲学研讨会。会议由杭州大学哲学系主办,宁波市委党校给予了大力支持。《希腊哲学史》多卷本负责人汪子嵩、陈村富,中华外国哲学史研究会负责人朱德生,华东分会负责人钱广华,以及部分大学和研究单位从事西方哲学史和基督教史研究的3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审议《希腊哲学史》第四卷的撰写纲要,就第四卷主体部分——晚期希腊哲学与早期基督教——的若干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首先,与会学者就如何看待晚期希腊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地…  相似文献   

12.
由中山大学哲学系编写的《中国哲学史疑难问题探讨》一书,已由国家教委指定为高校哲学类专业的教材。6月2日—6日,有关专家、学者对该书进行审定。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本书所选疑难问题,涵盖了中国哲学史从先秦到近代各阶段的基本难点,为高校哲学系本科毕业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中国哲  相似文献   

13.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叙事及其超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01年以来,由郑家栋、陈来等学者提出的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触动了不少学者的思想神经和文化情感,众多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一时间都或者兴致盎然或者义不容辞地参与到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中来.一些眼光敏锐的学术期刊则不失时机地连续推出多组这方面的专题文章,国内学术界也召开了多次以"合法性"问题为中心议题的研讨会.  相似文献   

14.
1985年8月19日至24日,华东师范大学发起在江西庐山召开了中国哲学史学术讨论会。会议主要有两项议题:1.受国家教育委员会有关部门的委托,审定冯契同志的新著《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中、下三册)。2.讨论中国哲学发展的特点并展望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趋势。中国哲学史界的学者以  相似文献   

15.
这里我们发表一篇张岱年同志于1948年撰写的论文《天人简论——人与自然》。张岱年同志是我国著名学者,早在三十年代即从事哲学与哲学史的研究,对中国哲学史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张岱年同志在后记中称《天人简论》一文是他“四十岁以前思想的总纲”,“力图把现代唯物论与逻辑分析方法以及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结合起来。”《天人简论》可以说是这样一种尝试的产物。这篇论文虽写作于近四十年前,但对于当前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以及发扬中国传统哲学的优秀遗产,依然有着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研究室编的《中国哲学史论》即将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收集了一九九年十月在太原举行的中国哲学史讨论会的二十六篇专题论文。作者中有著名的哲学史专家,也有中青年哲学史工作者。  相似文献   

17.
<正> 自从1933年发表《先秦哲学中的辨证法》以来,在中国哲学史这块园地上,张岱年先生已经辛勤地耕耘了五十多年了。近年来,他多次指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必须运用新方法,开拓新领域。在他发表的《中国古典哲学的价值观》、《中国传统哲学的批判继承》、《孔子与中国文化》等几十篇有关中国哲学史的论文中,正是表现了这种不倦的探索精神,一方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推动中国近代哲学史的研究,《哲学研究》编辑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研究室于4月8日联合召开座谈会,邀请在京的中国哲学史专家、学者,讨论中国近代哲学的形态和特点问题。与会的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所、历史研究所等单位的专业工作者张岱年、石峻、任继愈等20多人,西北大学张岂之提交了书面发言。讨论会围绕中心议题,广泛涉及了中国近代哲学史研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学术研究和讨论中,中国哲学史是一个相当活跃的领域。新出版的许多中国哲学史著作中,张岱年同志的《中国哲学发微》(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是受读者注意的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20.
从中华民族文化看中国哲学的未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文化的精华部分,集中表现为哲学。我们撰写的《中国哲学发展史》给中国哲学史定义为“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的认识史”,这个看法提出已有十年,现在仍然没有改变。根据多年来从事中国哲学研究的经验和走过的曲折道路,深感考察中国哲学不能仅限于哲学本身,如果能把视野扩大,从民族文化发展的广度来考察中国哲学,可能看得更清楚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