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本文以泰国北部地区清莱、喃邦二府三家德教团体区域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中所收集的特刊、乩文、碑刻、回忆录等泰国华人文献及口述史料,勾勒这三家德教团体在20世纪50、60年代的创建与传播的历史过程与具体机制,试图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海外华人社会网络与华人宗教传播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发源于20世纪30、40年代广东潮汕地区的德教,是倡导行善积德、宣扬华人传统道德观的当代海外华人宗教。在当代泰国,德教与主流社会的关系尤为密切。德教初传泰国,始于1945年底泰国侨生林修悟由汕头返回曼谷时,带去了"白云师尊"画像及香火。随后,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泰国的政治背景下,德教在曼谷逐步发展,取得了合法地位。与此同时,"白云师尊"的造像特征,也由"道貌"易为"僧容"。本文以泰国德教界所供奉的白云师尊造像的历史演变为案例,探讨20世纪50年代初海外华人本土化的历史背景下,华人宗教的文化适应的历史过程与具体机制。  相似文献   

3.
德教是起源于中国广东潮汕地区、流传并发扬于东南亚华人中的一种新兴的民间宗教。自20世纪30年代末德教初创到现在,以“阁”或“善社”等为单位的、经政府合法注册的德教会组织,在新、马、泰三国已达至约二百个,“德友”数以万计,成为凝聚华人振兴传统道德、倡办慈善福利事业、交流信息、合作互助、增进友谊的重要宗教组织。德教的神灵世界称为“德德社”,是德教所崇奉的诸佛仙尊的总称。因为德教主张“五教同宗”,“诸教归一德”,所以他们所崇奉的仙尊也非常多,包括德教所崇奉的儒教、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及民间信仰中的各路神灵…  相似文献   

4.
以副所长曹中建为团长、张新鹰为副团长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东南亚华人宗教文化学术考察团”一行11人,应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三国德教团体的邀请,于4月2日-15日对以上三国华人群体的宗教信仰状况进行了考察访问。  相似文献   

5.
“以德化民”的德教传统是我们民族的一笔丰厚的道德遗产,它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重在研究这种“德治”、“教化”传统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的现实价值。文章认为,弘扬德教传统,加强法治与德治、教化相结合,是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文章着重从四个方面具体探讨了弘扬德教传统,强化道德教化及其对经济生活的调节,以克服市场经济负面作用、加快市场经济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以副所长曹中建、张新鹰为正副团长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东南亚华人宗教文化学术考察团”一行11人,应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三国德教团体的邀请,于4月2日-15日对以上三国华人群体的宗教信仰状况进行了考察访问。  相似文献   

7.
初闻“德教”,是在我国的一些媒体上,知道这是在东南亚华人中间流行的一个宗教性的组织,以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内部盛行扶乩的活动。我们这个“东南亚华人宗教文化学术考察团”将以“德教”的主要考察内容。因此,在离开北京飞往泰国曼谷的5个小时的  相似文献   

8.
柯磊 《福建宗教》2000,(5):43-46
摩尼教,旧译“明教”、“明尊教”、“末尼教”、“牟尼教”。伊朗古代宗教之一。公元三世纪由一个名叫摩尼的人创立。他在琐罗亚斯德教二元论的基础上,吸收了基督教、佛教、诺斯替教等思想材料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信仰。以二宗(即崇尚光明,反对黑暗)三际(即初际、中际和后际,意为过去、现在和未来)论为根本教义。最高的神是四位一体(察宛、光明、威力、智慧)。三至十五世纪在亚、非、欧很多地区流行。约六至七世纪传人中国新疆地区。  相似文献   

9.
大宋三忠王信仰是中国人、尤其是粤闽侨乡在纪念南宋末年的三位名臣——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之爱国事迹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民间信仰。自明朝初年开始,粤闽侨乡以及台湾地区就陆续建起了很多供奉祭祀三人的庙宇,而三人也逐渐被人们赋予了宗教方面的功能并升格成神,承载了地方和宗族的相关历史记忆;后来,这一信仰又通过闽粤华侨尤其是闽南人的移民活动而传布至海外,这不仅使其所代表之精神得以在海外传承至今,而且海外相关庙宇对于这一神祇的供奉,也增进了海外华人的福祉、拉近了海外华人与祖籍国之间的距离,成为连结海内外乡谊的纽带。  相似文献   

10.
道 祖 老 子 之 著 《道 德 经 》,道 地 之 始 ,有 名 ,万 物 之 母 。 ”为 第 是 历 史 上 所 有 《道 德 经 》版 本 及教 尊 之 为 《道 德 真 经 》,奉 之 为 最 一 小 段 。 老 子 在 此 小 段 中 概 括 性 注 释 本 的 共 识 。 至 于 如 何 论高 经 典 。 千 百 年 来 ,上 至 帝 王 、下 地 阐 述 了 “道 ”的 本 体 ,但 老 子 并 “…  相似文献   

11.
“让”为传统美德之一 ,其道德意蕴在具体运用中有强弱之别。历史上的“让”德 ,有着复杂的理论背景。就儒家而言 ,崇“让”是为了隆“礼”。而在道家看来 ,“让”是“道法自然”的具体要求。古人为避免过用“让”德 ,又提出与“让”相对的“争” ,并对可为“争”的场合作了规定。如能循义而行 ,与人为善 ,则其“让”也德 ,其“争”也德 ,“让”与“争”就在义或善的基础上达致统一。在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中 ,我们必须对传统“让”德加以必要的改造 ,摈弃其义、利对立的成分 ,凸现其“取利有道”的思想 ,使之为现代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2.
晚明“四大高僧”禅教关系论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扼要地比较了晚明“四大高僧”在禅教关系问题上的看法,云栖宏主张禅教相资;紫柏真可主张禅教同一;憨山德清主张禅教之间是“性相”关系;藕益智旭的禅教关系则是宏和德清禅教关系之综合。“四大高僧”虽然都主张禅教合一,但由于立论角度不同,论述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3.
琐罗亚斯德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人创宗教,以善恶二元的对立斗争为核心教义。根据现有文献资料和考古证据,琐罗亚斯德教至少早在公元前7世纪就已经在西亚地区广为传播。其创世学说中的四大元素说,对古希腊早期哲学派别米利都学派、爱菲斯学派、爱利亚学派有直接影响;其善恶二元对立斗争的学说深刻影响了古希腊辩证法哲学的形成;其创世学说中的“光明天国原型”学说对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也有直接影响;其“灵知元动力”学说对古希腊灵知主义的形成也密切相关。但是,古希腊哲学家们不以宗教神话的假设为满足,抛弃了琐罗亚斯德教的神创学说,以理性、思辨为指导去探索世界的生成原因,这正是他们的睿智之处。  相似文献   

14.
北京地区现有清真寺68座,分布在各个区县。“北京伊斯兰教文化研究”课题组在对北京68座清真寺的考察与调研中,在北京顺义区杨镇清真寺和牛栏山清真寺内发现了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的伊斯兰教文物“铜汤瓶”和8人抬的亡人“埋体匣”。大多数学者认为,这些宗教文物当属清末至民国年间流传下来的珍贵器物。“铜汤瓶”及其8人抬“埋体匣”的发现,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北京伊斯兰教和清真寺文化提供了佐证。铜汤瓶是穆斯林在礼拜前做大净和小净时使用的一种器皿。伊斯兰教规定穆斯林在礼拜前必须做小净或大净。大净,就是用流动的净水冲洗全身。伊斯兰教…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天主教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的情况汇报广东代表黄炳章教会是一个爱德的团体。本着基督仁爱的精神,广东省天主教以荣主益人、造福社会、显扬圣教为目的,近几年来在全国“一会一团”及省宗教局的领导下,在兴办教育、拯灾助残、济困扶贫等社会公益事业方面,响应当地...  相似文献   

16.
天妃,或称“天后”,俗称“天后娘娘”,又称“天母”、“天上圣母”,而福建、台湾则称“妈祖”。 妈祖屡显神通,拯救海难,故民间尊奉为“海上保护女神”,更因其神通广大,“德被于民”,“功及于国”,深受沿海民众信仰,江海码头普建“天后宫”供奉,朝野多加祭祀,香火历千年而不衰,仅台湾一地,“天后宫”有五百十座之多,至今海内外信众超过一亿人,妈祖信仰遂成中国大陆和海外华人联系的纽带。  相似文献   

17.
荀子“刑”、“德”思想自有其独特的学术品格,但溯其源流,大抵远绍周公“明德慎罚”思想,近承孔子“为政以德”、“先教后诛”思想,下启董仲舒“德主刑辅”思想,诸多思想与表述甚至直接袭用《尚书》等书、引证孔子等语录事迹,在先秦儒家刑德思想发展系统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8.
马斗成 《管子学刊》2004,(4):5-9,42
“刑、德”命题是古代政治法律思想中近乎永恒的命题。《管子》中有丰富、深刻的刑德思想:《管子》肯定刑在治国施政中的必要性,却大抵主张轻刑;《管子》更重视德,倡导以利民、惠民、养民为内容的德政及以“礼义廉耻”为主要特色的德教。其刑德兼施、先德后刑思想,可谓远绍周、吕,近承管、晏,下启苟、董,在中国古代正统刑德法律思想发展史上是重要一环。《管子》刑德思想还打上了齐地阴阳五行学说的烙印,具有浓厚的齐学色彩。  相似文献   

19.
时下有人按职务能力或人的信仰及工作的特点,把中国与宗教界有关的部门和人群划分为三部分,即所谓的政.教、学三界。“政”是政府管理宗教事务的部门,“教”是信仰各宗教的团体,“学”是宗教学术研究界。这三界中,“政”是有实权的部门,“教”是有经济基础的实体,...  相似文献   

20.
民国年间,时任西道堂教长马明仁撰写《撰集中华清真教道统论》(简称《道统论》),提出伊斯兰教自创立到流传至中国,有“道”和“传承者”两个体系的传承。“道”的体系形成“至诚之道”下伊斯兰教和儒教二元一体的传承;“传承者”体系形成“圣人”和“学人”次第绍继的传承。这一道统理论是对刘智“道统”思想的创新性阐发。同时,《道统论》陈述了回族在各民族共创中华历程中的贡献,阐释了伊斯兰教文化和儒家文化之间的高度认同。而西道堂在该阶段的“济世”努力,展示了对“学人”观的集体实践。《道统论》对新时代创新推进伊斯兰教中国化走深走实具有丰富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