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群际威胁的分类及其对群体偏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际威胁是指在社会群体情境中,一个群体所具有的资源、信念和价值观等各种特征对另一个群体的存在、发展和目标产生的威胁。这种感知到的威胁会导致人们对外群体产生消极的态度和行为。根据群际威胁的理论来源和内容可以将群际威胁分为现实威胁、文化威胁和认同威胁三类。目前群际威胁对群体偏见影响的理论模型已从最初的单一模型发展到各类威胁共同作用的整合模型。未来的研究应将重点放在对各类威胁间相互关系的探究、群际威胁与群体偏见关系模型的修正和补充,以及发展适合中国本土情况的群际理论上  相似文献   

2.
群际情绪理论及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峰  佐斌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6):940-947
群际情绪理论认为, 群际情绪是当个体认同某一社会群体, 群体成为自我的一部分时, 个体对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情绪体验。群际情绪借用社会认同方法, 采用集体自我的概念作为其理论的源点, 认知评价、情绪、行为倾向是群际理论的三件套; 群际水平的情绪不同于个体水平的情绪; 群际情绪取决于群体认同水平; 群际情绪弥散于整个群体; 群际情绪有助于激发和调节群内、群际态度和行为。新近的研究也为群际理论提供了一定的证据, 群际情绪理论为消解偏见和改善群际关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框架。  相似文献   

3.
刘峰  张国礼 《心理科学》2014,37(2):454-459
想象群际接触的基本思想指,在心理上想象一个积极的群际接触会创设一个心理接触的脚本,激发与外群体成员成功互动的观念,积极互动观念也就伴随产生对外群体的积极情感,导致对外群体的积极感知,增强和外群体进一步接触的意愿。想象群际接触的实验操纵比较简单,设置实验组和控制组,采用指导语的方式,但是想象群际接触的效应受群体地位、内群体认同状况等变量的调节。在未来的研究中, 需要注意提高研究的效度,加强机制、直接行为效应的研究,想象群际接触理论为改善群际关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框架。  相似文献   

4.
元刻板印象是指个体关于外群体成员对其所属群体(内群体)所持刻板印象的信念。作为一种群际元知觉, 元刻板印象的内容和效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群际关系。近些年,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元刻板印象是影响群际关系的更加重要的变量。相对于刻板印象, 元刻板印象的激活更加复杂, 激活的元刻板印象会引发一系列的情绪、认知和行为效应。未来研究应关注元刻板印象作用于群际关系的心理机制, 并进一步探讨通过元刻板印象改善群际关系的策略, 开展针对于我国不同群体的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考查不同群体(本地、外地)青少年朋友选择的特点,以及跨群体友谊与群际态度的关系,同时考查了群际焦虑在跨群体友谊与群际态度之间的中介作用。905名初中学生参与了本次调查,测量工具包括朋友提名(友谊数量和质量)、群际态度(积极情感与消极刻板印象)和群际焦虑量表。结果发现:(1)在本地与外来学生混合的学校中,跨群体友谊普遍存在,且外地学生在选择朋友时存在一定的本群体偏好;(2)跨群体友谊与更为积极的外群体态度相关联,且这种"友谊效应"只存在于外地学生中;(3)跨群体友谊通过群际焦虑的中介作用对群际态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艾娟 《心理科学》2016,39(2):468-473
长期冲突的群体双方都致力于建构自己的最大受害者角色,他们认为自己比对方遭受了更多、更不公平、更不合理的伤害,这种现象称之为群际受害者竞争。群体通过强调冲突给自身造成的伤害后果的严重性与不公平性、伤害的处理方式等,努力声称内群体比对方遭受了更多的伤害。集体受害感、冲突责任归因、记忆的选择性、消除威胁的内在需要以及其他心理特点是群际受害者竞争的心理基础。通过构建"共同的受害者-侵犯者"认同以及增加群际接触等可以降低群际受害者竞争的水平,促进群际关系的和谐。今后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群际受害者竞争的机制,深入探讨群际受害者竞争的其他影响因素,争取在干预策略上有所突破,关注非暴力冲突的群体情境中群际受害者竞争的特点,了解第三方群体对谁是最大受害者群体的认知和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7.
群际接触理论——一种改善群际关系的理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群际接触假说基础上形成的群际接触理论表明, 群际接触具有改善群际关系、减少群际偏见的作用。围绕群际接触理论的最新研究拓展了研究对象, 研究了群际接触对外显和内隐偏见的降低作用, 间接接触的作用也开始被重视。群际接触减少偏见的作用机制涵盖依存关系、群际互动、情绪因素和认知因素四个方面。在对平等的地位、共同的目标、群际合作以及权威、法律的支持几个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跨群体友谊的重要性。在未来的研究中, 需要注意提高研究的生态效度、完善群际接触理论的理论体系, 对不良的群际接触予以重视, 并注意与其他相关理论相结合, 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审视群际接触理论。  相似文献   

8.
艾娟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3):522-529
群际宽恕(Intergroup Forgiveness)是指对曾经侵犯过本群的外群所具有的报复感、愤怒感以及不信任感的减少, 有意识地去理解、接近对方群体, 并积极地参与到对方群体中去的一种心理过程。学界对影响群际宽恕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分析了低人性化、竞争受害性、群体认同、愤怒、共情、道歉以及群体接触7个因素对群际宽恕产生的影响作用; 同时, 以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为基础, 不同的学者提出了提升宽恕水平, 缓和群体关系的干预性建议。但是, 作为一个新的研究主题, 还需要深入探讨群际宽恕的内部过程机制, 积极建立符合本土文化的干预模型。  相似文献   

9.
群际信任是衡量群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尺度.群际信任指人们在群际互动中对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或意向做积极预期而且愿意承受相应的风险,这种信任主要是由群体成员所属的社会身份所决定的,表现为内群体成员对外群体成员的信任.影响群际信任的因素包括社会群体身份及其表征和群体之间的接触经验,增进群际信任的方法主要包括社会认同与群际接触两大类方法.未来的研究需结合已有进展和社会现实问题对中国的群际信任问题及增进方法进行深入和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消极刻板印象和群际焦虑是阻碍群际交往的重要因素。基于群际接触理论和群际焦虑理论模型,测量了少数民族和汉族交往时的群际焦虑水平、彼此持有的刻板印象和外群体态度等变量,考查了这些变量的特征及关系。结果表明:(1)汉族在群际交往过程中的群际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少数民族;(2)女性比男性持有更积极的外群体态度;(3)消极刻板印象是产生群际焦虑和偏见态度的重要原因。减少消极刻板印象、降低群际焦虑是促进群际交往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观点采择是指个体从他人或他人所处情境出发,想象或推测他人观点与态度的心理过程.观点采择能积极或消极地影响群际关系.依照研究内容是否涉及群际互动,可以将前人研究分为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静态研究中,观点采择可以通过自我—他人融合、不公正感知等中介机制影响群际关系.动态研究中,观点采择可能引发反应性自我中心主义与评价关注,进而影响群际关系.未来可以从观点采择的真实干预、对群际冲突感知的影响以及检验观点采择与群际关系的调节变量等角度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扩展群际接触效应指的是如果个体得知内群体成员与外群体成员之间具有友谊关系,可以有效减少个体对外群体的偏见,改善对外群体的态度。群际焦虑、知觉到的内群体/外群体准则、将他人纳入自我、自我表露在扩展群际接触效应中起到中介作用,群体准则的知觉差异性、社会意识态度、内群成员的关系紧密性、与外群体的直接接触程度等在扩展群际接触效应中起到调节作用。未来研究需要关注扩展群际接触效应的动机,比较不同类型群体的扩展群际接触效应,探讨扩展群际接触效应更为长远的社会后果,整合间接群际接触的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13.
群际威胁是增强消极刻板印象和偏见的重要因素, 甚至可以导致群际冲突或暴力。影响群际威胁的因素包括个体的感知与经验、群体特征、社会政策和法规等。通过改变社会分类, 模糊群际边界, 并创造群际接触的机会, 能够增加群际认同感, 降低群际威胁感, 减少群际偏见, 促进积极的群际关系。今后的研究需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完善群际威胁的理论模型, 并探索相关变量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 为促进和改善群际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刘峰  佐斌 《心理科学》2018,(1):154-159
群际隔离微生态认为当公共空间中群际接触自然发生时,相比较内群体成员个体在空间距离上远离外群体成员;介绍了群际隔离微生态的维度、心理机制、实施过程、测度指标;分析了群际隔离微生态的相关研究现状和不足,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加强立论点、解释机制、研究方法的探索的研究,为群际接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元刻板印象威胁是指消极元刻板印象所导致的群体成员的一种社会心理困境和认知不平衡状态,会诱发压力和害怕体验,进而损害其行为表现。基于群际焦虑模型,本研究拟考查元刻板印象、群际焦虑、自尊等因素对群际关系的影响,具体为贫困大学生消极元刻板印象对群际关系的影响及群际焦虑的中介作用、自尊的调节作用。研究以江苏省徐州市某高校的158名贫困大学生为被试,通过操控指导语的方式将其随机分为威胁组(消极元刻板印象激活组)和无威胁组(元刻板印象未激活组)。结果如下:(1)威胁组被试的群际焦虑水平显著高于无威胁组,群际关系水平显著低于无威胁组;(2)群际焦虑在元刻板印象威胁与群际关系间起中介作用,自尊在前半路径(元刻板印象和群际焦虑间)和后半路径(群际焦虑与群际关系间)均起调节作用。结论:激活贫困大学生消极元刻板印象会对群际关系产生威胁效应。  相似文献   

16.
摘要:群体共情是指群体成员内化和间接体验另一群体成员的认知和情绪情感的过程。群体共情与个体共情不同,表现在身份感、共情偏好和文化影响的差异等方面。群体共情对群际关系具有促进作用,有助于减少群际冲突,促进群际亲社会行为。共情动机和文化框架转换是分析群体共情对群际关系促进机制的两个视角。未来研究可以探索群体共情与个体共情神经机制的差异,建立群体共情对群际关系影响的综合模型,探索群体共情在群际关系改善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理解群际接触次级转移效应(secondary transfer effect,STE)产生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对于构建良好的群际关系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STE的心理机制主要是群际接触能够导致群际移情能力的提高、降低群际焦虑、增加了社会身份复杂性程度和多元文化主义信念,而社会支配倾向、群体相似性和群体地位影响着STE的程度。未来的研究应从多个维度测量群际接触程度与群体态度,结合调查法与实验法等多种方法,在不同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当中进一步探索STE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系统验证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完善和发展群际接触理论。  相似文献   

18.
群际归因偏好是一种在归因中偏袒内群、贬低外群的现象,是群际偏好在归因中的一种表现.本文首先探讨了其表现形式及产生原因,随后讨论了内群认同强度和群体显著性等的影响因素,最后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柴民权  管健 《心理科学》2015,(5):1170-1177
以新生代农民工为研究对象,以其对群际通透性的感知为测量指标,检验积极群际接触的有效性,探察群体受害者身份感知和群体认同对积极群际接触有效性的影响,以及群体认同在群体受害者身份感知与积极群际接触关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积极群际接触可以有效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对群际通透性的感知;(2)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受害者身份感知对积极群际接触有效性有显著的中介作用;(3)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人认同水平对积极群际接触有效性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4)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受害者身份感知对积极群际接触有效性的中介作用不受其群体认同水平的影响。研究结论对积极群际接触的有效性和感知的群体受害者身份与群体认同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地讨论。  相似文献   

20.
群际接触理论介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晶  佐斌 《心理学探新》2004,24(1):74-77
群际接触理论是关于群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理论,其核心是过失无知现象,该理论认为通过在最佳情境中进行接触能减少群体间的偏见。该文阐述了Allport的接触假说,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其他研究者对Allport接触假说的质疑及其对理论的完善,最后对Pettigrew提出的理论模型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