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以回族儿童为被试,从发展心理学的视角,两个研究分别考察了回族儿童族群偏爱态度的形成及其发展特点。研究1借鉴经典的学前儿童种族族态度测验法,发现儿童在4岁时开始具有民族类别意识,并产生内群(回族)偏爱态度;研究2运用内隐联想测验范式以及自我报告法,发现无论内隐态度还是外显态度,儿童均表现出强劲的内群(外群体为汉族)偏爱态度,并且内隐偏爱态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强,外显态度随年龄增长趋于稳定。最后讨论了本研究与国外研究结果差异的原因,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次级转移效应(secondary transfer effect,STE)是指群际接触的积极效应从直接接触的外群体转移到另一个未直接接触的外群体中。通过文献分析,找到了次级转移效应产生的中介变量(包括社会身份复杂性、群际移情和群际焦虑、多元文化主义以及态度的泛化)和调节变量(群体相似性、群体地位和社会支配倾向等)。今后的研究应坚持调查法与实验法等多种方法的结合,从多个维度测量群际接触与群体态度,探索和完善STE调节和中介变量,系统的验证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完善和发展群际接触理论。  相似文献   
3.
群际威胁是增强消极刻板印象和偏见的重要因素, 甚至可以导致群际冲突或暴力。影响群际威胁的因素包括个体的感知与经验、群体特征、社会政策和法规等。通过改变社会分类, 模糊群际边界, 并创造群际接触的机会, 能够增加群际认同感, 降低群际威胁感, 减少群际偏见, 促进积极的群际关系。今后的研究需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完善群际威胁的理论模型, 并探索相关变量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 为促进和改善群际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