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学的真正价值和道德实践都离不开教化,教化的目的是培养既有高尚道德又能够服务社会的人。君子作为儒家完美人格的代表和群体领袖,肩负着以德为政、教化大众的责任。狄百瑞教授认为儒家君子在某些特点上可以被称为"儒家先知",但他们缺乏世俗上和宗教上的合理性来源与正当性根基,总是处在现实与理想的困境之中。君子并非看到不现实政治的问题,但他们的道德感要求他们在社会政治中完成自我的实现和道德的实践。  相似文献   

2.
孔子平生教书育人,以培养造就"君子"为宗旨。君子、小人一直是人们区分人的道德品行好坏的标准,君子是人们追求达到的理想人格目标,小人是人们所鄙弃的无德行者。君子人格的内涵、特征或者标准,大致说来,应该有10种:仁、义、礼、智、忠信、勇、中庸、和而不同、文质彬彬与自强。孔子及先秦儒家汲汲于"君子小人"之辨,目的在于扬善抑恶,塑造仁德的理想人格。从优秀传统文化美德中汲取营养,激活和焕发人们内心由传统文化长期熏陶而形成的价值理念,是确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修课。既然如此,在当代,界定和培育君子人格就是"使中国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的重要抓手;是让中国传统文化换发出新的生命力,为解决当下中国人安身立命问题提供思想资源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政治腐败滋长的政治道德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政治腐败的滋长,有其复杂的政治道德根源,其一是当代中国政治道德信念的现实转变;其二是当代中国政治道德心理的部分扭曲;其三是当代中国政治道德机制存在着缺陷;其四是当代中国旧政治道德文化的不良影响。这些政治道德根源,有其特有的“远度”、“深度”和“广度”。从而也就决定了,要克制当代中国政治腐败的滋长,不仅仅要加强社会主义政治道德建设,而是一项巨大、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4.
君子作为现实生活中积极向上向善的正面人格形象,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成人成己的价值认同,是中华文化做人标准的人格化体现,是将内在德性外化为具体表现的现实人物。"君子"概念的内涵在历史上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中国儒、佛、道文化都为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君子"与理想人格相比,有区别也有联系。理想人格作为道德楷模,是人们学习的榜样,"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君子则是不断追求并自觉践行理想人格的优秀人格,是不断趋向于理想人格的现实人格,是每一个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应该努力做到的。在中国传统君子文化中,儒、道两家的君子文化最具代表性,道家的"天之君子"和儒家的"人之君子"中所展现的思想智慧相异互补,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就现实意义而言,提倡每一个人做"君子",在当下社会中也许更具现实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5.
"君子人格"与"小人人格"是孔子提出的两类人品操行境界,作为道德行为标准,两者在理论上的划分是明确清晰的,但在现实践行的权衡与变通中,其界限就变得模糊含混起来.但孔子所标举的"君子人格"绝不是冰冷空洞的道德教条,而是将其化作具有道德价值意义的自觉变通的行为实践.他能在践行"君子人格"的实践过程中,于细微、深远之处洞察到危机与契机,并能看出这危机与契机相互变通、转化的时机和规律.  相似文献   

6.
《学海》2018,(5):160-165
《孟子》君子意象的多重性向,主要表现在对君子之德、君子之政、君子之仕、君子之变等方面的描述与解析之中。从文化角度看,《孟子》中的君子意象,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德性文化、仁政文化、君子文化有重要关联。《孟子》中的君子意象,不是孟子偶尔涉及的文化符号,而是其着力构建的一种理想人格,为儒家的生命追求和德治期盼标示出了鲜明的道德方向,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及至当代文化的内涵构成,具有文化传承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理想人格与成人之道--孔孟人格论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谦 《道德与文明》2004,(4):23-26,46
现代中国人的人格塑造与重建 ,离不开几千年中国文化的背景。“理想人格”的建构与“成人之道”的探索 ,始终是中国文化传统中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的核心内容 ,也是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建设的主题。孔孟的人格理论表现出对人自身的深切关注 ,对人的意义、价值的深入思考 ,对人格尊严的高度重视和对崇高道德境界的不懈追求 ,其中不乏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8.
孔孟将理想人格分为现实的理想人格与可能的理想人格。现实的理想人格,是通过切实的道德实践能成就的高尚人格。君子被孔孟归于现实的理想人格。孔孟所谓君子人格,集中体现了儒家所提倡的好人品德,诸如志道、为仁(爱人)、怀德、守义、知耻、诚信等。当代人为了纠正以功利价值为首尚的人生偏差,消解意义危机、存在危机,迫切需要从儒家君子人格汲取三方面的精神营养:以君子人格作为塑造理想人格的现实榜样,将理想人格的塑造与培养落实在现实人的现实要求上,避免理想人格塑造上的假大空;注重发扬孔孟君子人格所体现的道德为尚、功利为轻的生命精神,重在以道德实践体现人生的根本意义,而不是以功利成就作为人生根本意义的体现;充分认识羞耻意识对人之存在的本质意义,真正树立以不知耻为人之本质上的可耻这一做人必不可缺的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9.
葛枭语  李小明  侯玉波 《心理学报》2021,53(12):1321-1334
君子人格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学思想)中的理想的人格特质, 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心理具有重要意义, 但鲜有实证研究。通过经典文本的理论分析与心理测量的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选取《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论述编制初测条目, 通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效标关联效度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总样本量 = 1916), 对孔子思想中的君子人格的内在结构进行了探索, 并编制了具有良好信效度的测量工具。结果表明, 孔子思想中的君子人格包含了智仁勇、恭而有礼、喻义怀德、有所不为、持己无争5个因素。此外还考察了其与大五人格、中国人价值观、自我和谐、合作与竞争人格倾向、亲社会倾向等效标变量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政治正义及其价值功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政治哲学的价值体系中,政治正义作为证成理想政治体的存在的价值原则和道德规范,统摄着平等、自由、民主等其他政治范畴的价值导向,是当代政治哲学的道德理想和价值目标.政治正义的价值导向是对平等和自由两大基本价值原则的道德诉求,也是对当代政治社会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反思和回应.同时,政治正义作为最高价值理念,也在以其价值导向和功用丰富着当代政治文明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重建道德中国,推动移风易俗,必须造就大批新时代的君子去参与去带领。君子文化曾长期被冷落,而今又逐渐升温,其顽强生命力来源于:一是合情合理,二是文明需要。志愿者队伍的壮大滋养着君子群体。君子与小人的主要差别,一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二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而君子与小人的差别又是动态的可以转化的。梁启超有《论君子》之作。今日新的君子之论把君子道德人格概括为"六有":有仁义,立人之基;有涵养,美人之性;有操守,挺人之脊;有容量,扩人之胸;有坦诚,存人之真;有担当,尽人之责。我们要突破"君子不器"的局限,改曰"君子能器",呼唤各行各业都有大批君子出来肩负重任。全国道德模范的不断涌现,山东威海倡导"君子之风,美德威海"的成绩,都增强了我们重建礼义之邦的信心。  相似文献   

12.
君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主要涉及德行方面。君子的作用是引领风气、引领社会、传承文化。君子的德行可从多方面加以描述,如孝、诚敬,礼义廉耻等。君子之学是为己之学,要靠反求诸己,不断学习,切实践履,来培养君子人格。  相似文献   

13.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17,40(6):1518-1523
人格是一个人的存在方式。人不是一个纯自然的范畴,而是受社会文化和历史制约的。当今西方人格心理学不是普世的人格心理学,它虽然有多种定义,但其核心是强调个人的独特性。中华文化注重个人所肩负的社会义务、历史责任和道德价值,强调个人要正确处理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而不是个人的独特性。人格研究中国化就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中国人的人格,努力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格心理学,更好地为我国的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服务。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并支持学生厘清概念,深入中国实际,采用质性和量化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人格的中国化研究;鼓励师生学以致用,优化人格,成为幸福的进取者。  相似文献   

14.
应当把社会伦理关系的变革和主体道德人格的完善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的价值目标 ,不仅要切实理顺经济伦理关系 ,而且必须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正的政治伦理关系和文化伦理关系。小康社会的道德要求包括经济交往中的效率与公平、政治生活中的正义与民主、文化领域中的服务与奉献。小康社会的人格理想将以追求人性的自我完善和人格的自主、自觉、自由为基本特点。小康社会也将使人们的行为方式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学海》2015,(5):52-59
君子无疑是儒家关于理想人格的典型表征,《论语》中"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蕴含了君子这一概念的丰富内涵。本文在辨析历代各家注解的基础之上,重点阐释"文"与"质"各自内涵及其关系,进而论述孔子理想的完美君子人格无疑首先具备仁义礼让这些道德内涵,其次还须具备美学意义上的趣味和品鉴能力,再次还须具备好学、智慧的内容。概言之,此处所言君子之概念包含着有德、有趣、有智的意涵。这与通常意义上陷于道德论域的君子概念相比而言,有一显豁的区别,且为我们今天思考、评议儒家君子人格提供一新颖的多元理解向度。  相似文献   

16.
论点摘编     
基督宗教与道德基础建设赵汗青在宗教文化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基督宗教与当代社会》一书中,就“中国当代道德基础建设与基督宗教的道德观”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不论在世界还是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教从来都是一个社会道德建设的承担者。虽然儒家并非狭义上的宗教,但中国传统社会却采用了宗教的意识使儒家起到了道德建设承担者的作用。对于道德建设的基础建设,每种宗教都可以提供其特有的贡献或价值。以基督宗教而言,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为新型的道德基础建设提供价值:第一,提供满足人们对终极价值追求的机遇;第二,提供“诚信”价…  相似文献   

17.
李富强 《孔子研究》2019,(3):99-107
耻辱感作为一种道德潜能,与人的尊严和人格有着内在关联。它一方面具有否定的谴责性作用,即对不道德行为的羞恶之情,另一方面又具有肯定的解放性建构作用,提撕行为主体以非凡的道德勇气由低层次的价值序列超拔挺进至高层次的价值序列,促就儒家君子式道德人格的养成。荀子将耻辱区分为"义辱"与"势辱",以"义辱"为标识的耻辱产生于对完善的内在道德人格的侵害,这种耻辱可以通过修身得到清除。"势辱"则是外在的、社会性的不可抗力加之于个人的伤害,没有办法通过个人修养得到清除。耻辱感是以否定的谴责性作用与肯定的建构性作用通向"仁",荀子的"仁学"为其耻辱观奠定了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王灵芝 《孔子研究》2019,(2):151-158
近年来,儒学研究在俄罗斯不断发展,孔子学说中的理想人格"君子"引起了当代俄罗斯汉学家的极大兴趣。一些汉学家以《论语》为底本,对"君子"进行了独特的解读。马斯洛夫从宗教的角度出发,认为"君子"是人与神交流的媒介,是巫师;贝列罗莫夫和马尔德诺夫从传统政治文化的角度出发,强调"君子"的政治责任以及对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卢基扬则从哲学的角度出发,重点分析了"君子"鲜明的哲学特质。俄罗斯汉学家多样化的解读不仅丰富了"君子"的内涵,而且为国内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域外视角。  相似文献   

19.
荀子继承了孔、孟人性"相近"的观点,认为人人都具有趋"恶"的本性。在对人趋"恶"的本性进行深入分析后,强调人性改造的重要性和可能性。荀子所提倡的理想社会,是施行礼义的社会。荀子建立了以"礼义"为核心的社会道德价值体系,并进行了详细论证。荀子设计了"圣人"、"君子"等道德理想人格形象,"圣人"人格的突出贡献是在努力改造自身的基础上制定了礼义法度,"君子"人格的突出特点则在于对"礼义"的学习、贯彻和维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当代中国大学生谦虚心的心理结构。方法:采用社会效度方法在对240名大学生进行预调查的基础上,按照各项词语频数的高低,选择频数出现最高的47个特征词编制成大学生谦虚心的内隐观调查问卷。选466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要求他们按照特征词的接近程度进行评分。结果:大学生的谦虚心内隐观主要由6个因素构成:为人处事风格、学习态度、人格品质、虚假谦虚、自我要求、君子行为。大学生认为与谦虚心最接近的是虚心、谦和、谦让、中国人、彬彬有礼、美德、友好、低调、请教、君子。结论:谦虚心在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目中存在共性,并一直得以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