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2016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本世纪伊始,上海作家沈善增又是出版著作又是发表文章,一再声称他发现两千多年积累起来的《老子》、《庄子》、《论语》旧注都“错得惊人”,是对原著的“断章取义”,而他自己的著作“彻底地颠覆了旧注,还原著本意”。但是读完沈先生的有关文章和著作后,我深深地感到他所谓的“颠覆”其实只是任意解释、任意曲解、任意的增字(词)翻译,甚至任意训诂,不仅仅是对原著的断章取义,说严重点,甚至完全是对原著意思的歪曲。因此,为了维护学术的尊严,尽学者的职责和良心,我认为有必要对沈先生的“学术贡献”提出质疑。一首先,沈先生的《〈论语〉旧注错…  相似文献   
2.
日本京都大学名誉教授岛田虔次指出,方以智的著述颇影响及日本近世思想。对此,他们通常举以下的例子为证:新井白石仿《通雅》而作《东雅》,小野兰山在自己的著作里不断引用《物理小识》;三浦梅园不但经常读《物理小识》,而且在作《赘语》时,亦屡次引用《物理小识》。所以,当代的日本学者,也颇重视研究方以智的学术和思想。这里就我所看到的一些材料,对日本学者研究方以智哲学所发表的几种观点,作简要的  相似文献   
3.
方以智的重要哲学论文《三征》(见《东西均》),思想玄奥,术语冷僻,故问世之后历时近二十年,注家无有问律。最近,中华书局出版了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教研室编注的《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下称《选辑》),该书的下册,辑有《三征》的选注,堪称开拓之作。然注释的作者因不得见方以智许多重要的哲学著作,故对方氏所用的一些概念和术语的解释,准免陷入臆断。这里仅列一明显之误,以正之。 原文:“明天地而立一切法,贵使人随;暗天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方以智的自然观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主要可以分为三种观点:多数同志认为它是唯物主义的,持这一观点的同志,又稍有差异,或以为它是“火一元论”的唯物主义,或以为它是“气一元沦”的唯物主义,或以为它是“火——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第二种观点是认为它是客观唯心论,第三种观点是以为早期是唯物主义,后期转向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5.
拜读颜泽贤同志《方以智科学哲学思想初探》一文(见《哲学研究》1984年第8期,以下简称“颜文”)以后,有些想法需要同颜同志商榷。现在,把我的看法写出来,以请教颜泽贤同志,并渴望其他同志指正。 一、颜文虽然仅就方以智的“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及科学认识论问题作一初步探讨”,并没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传统的主要体现乃儒家精神,这已成为学术界的传统观念。但现今有人针锋相对地提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非儒家思想而是道家学说,向这种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但是,这两种观点,又都基于相同的视角,即依据其学说的影响程度之大小、影响范围之广狭、影响历史之长短,将体现中国文化传统的学说作主次区分。虽然强调“主”就逻辑讲并不等于轻视“次”,但它在价值观上的确又是崇尚“主”而贬黜“次”,而且从客观效果上讲,也委实存在  相似文献   
7.
明末清初或曰明清之际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时代:政治上,多种社会矛盾的纠葛和冲突,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动荡、社会变革和社会瓦解的局势;经济上,一方面封建经济日趋衰败下去,另一方面破土而出的资本主义萌芽却顽强地生长起来,构成了新旧混杂、死生并存的社会经济基础;文化思想上,既尖锐地批判传统文化思想又全面地总结传统科学文化,既护卫中国文化传统又热情地欢迎新异的西方文化,形成了“坐集千古之智”的文化总结和创新的发展局面。一言以蔽之,明末清初时期所以特殊,就特殊在它为呼唤新时代的到来而宣告旧时代行将结束。但后来的中…  相似文献   
8.
傅伟勋一直被看作现代新儒家之外的儒家批评者,文章则从三个方面证明他完全有资格归入现代新儒家阵营。首先论证他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使命感的学者,在中国现代三大主流思潮(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马克思主义)中,他必然要选择文化保守主义,从而走向现代新儒家。其次就他的四个学术思想倾向来论述他只能归属现代新儒家。最后论述他具有第三代新儒家共通的思想特征,即:①推崇儒学,但不将儒学价值绝对化;②虽不认同马克思主义,却能客观地评价马克思主义;③坚持多元价值观,虽以中国文化为本位,但从不拒斥西方文化,虽强调儒家精神的现代意义,但决不轻率断言认同儒学乃人类未来文化发展的惟一方向。  相似文献   
9.
在以往的研究中,对方以智的“合二而一”的看法,颇有分歧。本文作者采取了与过去论者不同的研究方法,不是孤立地就字面意义上去研究,而是把它放置于方以智整个哲学的逻辑体系中,从总体上,从它与其他有关范畴、命题的联系上进行研究。由此对方以智的“合二而一”的原义和实质提出了新看法。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文化史上曾产生了两个辉煌的时代,一个是以百家争鸣著称的春秋战国时代,一个是以中西文化颉颃为表征的明末清初时代。如果说前者是中国文化突破宗教神秘主义以后一种人文主义的自觉建构的话,那么后者则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文化的一次不成功的近代性的解构。虽然从结果上说,明末清初的那次企图突破封建文化传统之索绊的努力最终以回归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