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君子作为现实生活中积极向上向善的正面人格形象,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成人成己的价值认同,是中华文化做人标准的人格化体现,是将内在德性外化为具体表现的现实人物。"君子"概念的内涵在历史上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中国儒、佛、道文化都为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君子"与理想人格相比,有区别也有联系。理想人格作为道德楷模,是人们学习的榜样,"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君子则是不断追求并自觉践行理想人格的优秀人格,是不断趋向于理想人格的现实人格,是每一个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应该努力做到的。在中国传统君子文化中,儒、道两家的君子文化最具代表性,道家的"天之君子"和儒家的"人之君子"中所展现的思想智慧相异互补,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就现实意义而言,提倡每一个人做"君子",在当下社会中也许更具现实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2.
王灵芝 《孔子研究》2019,(2):151-158
近年来,儒学研究在俄罗斯不断发展,孔子学说中的理想人格"君子"引起了当代俄罗斯汉学家的极大兴趣。一些汉学家以《论语》为底本,对"君子"进行了独特的解读。马斯洛夫从宗教的角度出发,认为"君子"是人与神交流的媒介,是巫师;贝列罗莫夫和马尔德诺夫从传统政治文化的角度出发,强调"君子"的政治责任以及对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卢基扬则从哲学的角度出发,重点分析了"君子"鲜明的哲学特质。俄罗斯汉学家多样化的解读不仅丰富了"君子"的内涵,而且为国内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域外视角。  相似文献   

3.
从《易传》对《周易·解卦》的解读来看,春秋时期及之前,人们对于"君子"与"小人",基本上都是着眼于"位"的区别——把握这一点,对于我们准确理解《论语》中孔子的君子小人说,具有重要启示。《论语》中以"君子"小人"同时对举者,除明确指向地位差异和道德差异的之外,其他纠缠不清者,可以划分为地位所带来的眼界差异、能力差异、修养差异等三种情形。在当今把"君子小人"固定为"德"的区别的话语背景下,笔者重新提出《论语》"君子小人"说的纠结问题,目的在于恢复历史原貌,使今人更准确地把握孔子学说的真谛。  相似文献   

4.
孔子时代的“君子”和“小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中期之前的"君子"、"小人"概念,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道德褒贬含义,而是指代两大不同等级的社会人群,即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春秋中后期,即孔子时代,"君子"、"小人"开始发生重大转变,有了道德含义,进而"君子"成为道德、文化的代名词,失去了与人的出身等级之联系。这一转变的背后有深远的历史背景:历史由传统的贵族制时代向官僚制时代演变,推动了君子、小人概念的演变。亦即词汇意义的演变过程,打下了深深的中国文化平民化走向的烙印。  相似文献   

5.
"君子人格"与"小人人格"是孔子提出的两类人品操行境界,作为道德行为标准,两者在理论上的划分是明确清晰的,但在现实践行的权衡与变通中,其界限就变得模糊含混起来.但孔子所标举的"君子人格"绝不是冰冷空洞的道德教条,而是将其化作具有道德价值意义的自觉变通的行为实践.他能在践行"君子人格"的实践过程中,于细微、深远之处洞察到危机与契机,并能看出这危机与契机相互变通、转化的时机和规律.  相似文献   

6.
张其昀在文化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争论中开始"文化自觉"。他肯定孔子、孔学维系"中华一统"的社会价值,总结孔子确立中华民族理想人格典范、构建中华文明价值传承体系、开中国数千年文明教化先河之功,同时重述孔学的知识与思想谱系。他既认为中国文化之所以绵延不息,是因为有一以贯之的道统,孔子是中国文化道统的中心;同时也主张突破狭隘的儒学道统观,以中国文化大传统为中国社会的新道统。当代中国人应该在继承孔子思想基本精神的基础上,融合现代价值理念,为中华文化开出新道统。  相似文献   

7.
葛枭语  李小明  侯玉波 《心理学报》2021,53(12):1321-1334
君子人格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学思想)中的理想的人格特质, 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心理具有重要意义, 但鲜有实证研究。通过经典文本的理论分析与心理测量的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选取《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论述编制初测条目, 通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效标关联效度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总样本量 = 1916), 对孔子思想中的君子人格的内在结构进行了探索, 并编制了具有良好信效度的测量工具。结果表明, 孔子思想中的君子人格包含了智仁勇、恭而有礼、喻义怀德、有所不为、持己无争5个因素。此外还考察了其与大五人格、中国人价值观、自我和谐、合作与竞争人格倾向、亲社会倾向等效标变量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论语》通俗而多方面地阐释了“君子”的为人处世之道及其道德评判标准,多视角、多层次地展示了“君子”应具有的内在人格和外在表现。孔子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伟大贡献之一在于他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给世人构建了一个丰富完整而鲜明的“君子”的人格形象,这一形象不仅集中地体现了孔子毕生所追求的人性美学理想,而且最终也使之发展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乃至东方多民族共同的理想美德的象征和标准取向。“君子”形象的构建和形成折射出孔子一生的追求、进取与无奈,同时也使得孔子最终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伟人,也是千百年来孔子深为世人所崇拜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儒学包括君子儒学与庶民儒学两个不同维度,前者强调"成己成人",后者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孔子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开启了君子儒学与庶民儒学的分野。孟子"道性善"、以善为性,为儒家的君子人格奠定了人性论的基础,并发展出大丈夫精神、浩然之气、天爵人爵说等,对君子儒学有重要贡献。荀子主张"义利两有"、性恶心善,肯定自然欲望、利益诉求的合理性,这对于庶民之学是一个发展。传统的儒学由于重君子儒学、轻庶民儒学,面临无法克服的困境,即:使儒学规范君权、维护民权的宗旨无法得到真正实现。儒学的现代转化要克服传统儒学的缺失,通过君子儒学与庶民儒学的并建,发展出儒学的当代形态,而统合孟荀便是其中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10.
《学海》2018,(5):160-165
《孟子》君子意象的多重性向,主要表现在对君子之德、君子之政、君子之仕、君子之变等方面的描述与解析之中。从文化角度看,《孟子》中的君子意象,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德性文化、仁政文化、君子文化有重要关联。《孟子》中的君子意象,不是孟子偶尔涉及的文化符号,而是其着力构建的一种理想人格,为儒家的生命追求和德治期盼标示出了鲜明的道德方向,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及至当代文化的内涵构成,具有文化传承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夫之《周易外传》讨论了君子如何与小人相处的问题,这个问题既涉及德性论,又有政治哲学的意义。传统文献中的"君子""小人"有两种含义,一以德言,一以位言,而《周易外传》所言君子和小人主要以德言。船山认为,君子善处小人的原则是"内不失己,外不废物",这一方面是君子成己成物之人格的体现,另一方面也因君子与小人的紧密联系而具有客观必要性。船山认为,"君子小人相养者也",君子和小人皆是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成员,承担不同的责任,有相应的位置。船山尤其反对一味打击小人的做法,因为"清浊太别则疑战承之",这其中隐含了他对政治根本原则及"党争"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正在《论语》中,讨论君子小人的不少,这给中国人一个不太好的印象,好像儒家对君子的要求很多,很麻烦。其实,用儒家的标准做君子,只有一个终极条件,就是真诚。先有"儒",再"儒家"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但在孔子之前即有"儒"的说法。《周礼·司徒》中说:"师以德行教民,儒以六艺教民。"古代由"师"与"儒"负责教化  相似文献   

13.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先秦文化中孔子对文与质关系的阐述。这一哲学概念最初是用在人格的修养评判上,被作为理想的君子人格。随着中国绘画的萌芽、产生、发展和绘画理论的相继出现,文与质在绘画中也和人格修养一样成为一个评判标准。,孔子的“绘事后素”论,同样也是谈绘画中文与质的问题,“素”是质,“绘”是文,以文求质,以质载文。  相似文献   

14.
重建道德中国,推动移风易俗,必须造就大批新时代的君子去参与去带领。君子文化曾长期被冷落,而今又逐渐升温,其顽强生命力来源于:一是合情合理,二是文明需要。志愿者队伍的壮大滋养着君子群体。君子与小人的主要差别,一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二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而君子与小人的差别又是动态的可以转化的。梁启超有《论君子》之作。今日新的君子之论把君子道德人格概括为"六有":有仁义,立人之基;有涵养,美人之性;有操守,挺人之脊;有容量,扩人之胸;有坦诚,存人之真;有担当,尽人之责。我们要突破"君子不器"的局限,改曰"君子能器",呼唤各行各业都有大批君子出来肩负重任。全国道德模范的不断涌现,山东威海倡导"君子之风,美德威海"的成绩,都增强了我们重建礼义之邦的信心。  相似文献   

15.
春秋末年是中国历史发生急剧变动的时期,旧的社会秩序正在走向崩溃,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起来。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期里,如何立身处世,是否应该以及怎样坚守自己的人生原则和理想,并为重建理想政治和社会秩序而奋斗,是孔子始终关注并力图加以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孔子围绕这一问题的所思所言,虽然已成历史,但其中包含的某种精神和生活态度,对同样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当代知识阶层可能仍然有着一定的启迪意义。孔子谆谆告诫弟子:“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卜(《论语;准也》。下11(论语》只注篇名)儒者之所以划分为君子、小人,是因…  相似文献   

16.
<正> 一春秋时期,随着氏族贵族体制的衰落和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人格问题,即人类个体的价值、尊严和思想行为方式问题,已引起人们思考。《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鲁穆叔与晋范宣子关于“死而不朽”的那场著名谈话已开其端倪,而全面展示这个问题的当首推孔子。在孔子的言论中,涉及人格的概念有“圣人”、“君子”、“成人”、“志士”、“仁人”等,提得最多的则是“君子”。《论语》一书言及“君子”者,多达百余次。君子是孔子用以培养学生和律人律己的标准人格。君子称号常见于孔子以前的文献《尚书》、《诗经》,其最初涵义是指大夫以上的当权  相似文献   

17.
《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语,历来有两种解法:一种以"德"分君子、小人,宋儒多如此解;另一种以"位"分君子、小人,秦汉儒者多如此解。以"德"分君子、小人,则"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语宣说的是一条道德原则;以"位"分,则可视为一条政治原则。作为道德原则来讲,以义利之辨分君子、小人,可视为一种修己之学,然修己本身不足以平天下。作为政治原则来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语有两层内涵:一是有"位"之"君子"不当与民争利;二是有"位"之"君子"当以"义"化民,此不仅合孔孟先富后教之义,且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亦得以充分体现。就此而言,以"位"分君子、小人,似更合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语的本旨。  相似文献   

18.
孔子之精神境界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系统的关于精神境界的思想 :按人格境界 ,把人分为小人、君子和圣人三等 ;按心理范畴 ,把人分为智者、勇者和仁者三类。于是就有了九种境界 :小人之智者 (小智 ) ,小人之勇者 (小勇 ) ,小人之仁者 (小德 ) ;君子之智者 (大智) ,君子之勇者 (大勇 ) ,君子之仁者 (大德 ) ;圣人之智者 (圣智 ) ,圣人之勇者 (圣勇 ) ,圣人之仁者 (圣德 )。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文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前言孔子的教育理想,是使人成就为君子。孔子对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君子虽以行仁为己任,但孔子又强调”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上)可见君子须文质两备。在孔子的文质见解中,质指孝弟忠信,文指礼乐。君子是一方面能行孝弟忠信,一方面又能实践礼乐的人。孔子的文质思想,一方面继承虞夏的忠孝思想,一方面发扬周公的礼乐思想。孔子又以文质论三代,《论语》及《札记》中四言“吾从周”,文质  相似文献   

20.
正"求人不如求己"源于《论语·卫灵公》中孔子之言:"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可见这是孔子用以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之一。何谓"求诸己"呢?宋儒多将其解释为"反求诸己"。它又来自《礼记·射义》:"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意思是说:射箭的时候,先要求自己心平体正,认为一切妥当才发射。发射出去而打不中目标,也不应该埋怨胜过自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