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平生教书育人,以培养造就"君子"为宗旨。君子、小人一直是人们区分人的道德品行好坏的标准,君子是人们追求达到的理想人格目标,小人是人们所鄙弃的无德行者。君子人格的内涵、特征或者标准,大致说来,应该有10种:仁、义、礼、智、忠信、勇、中庸、和而不同、文质彬彬与自强。孔子及先秦儒家汲汲于"君子小人"之辨,目的在于扬善抑恶,塑造仁德的理想人格。从优秀传统文化美德中汲取营养,激活和焕发人们内心由传统文化长期熏陶而形成的价值理念,是确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修课。既然如此,在当代,界定和培育君子人格就是"使中国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的重要抓手;是让中国传统文化换发出新的生命力,为解决当下中国人安身立命问题提供思想资源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孔子界定"君子人格"与"小人人格"的十三条标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君子—小人"是孔子提出的二分式的人格类型说,对后世中国人的做人方式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在做人的过程中,如能较好地体现出仁、义、礼、智、信、忠、恕、勇、中庸、文质彬彬、和而不同、谦虚与自强等13种素质,就是君子;反之,如果基本上不具备这13种素质,就是小人。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人格     
孔子生活于社会转型期,他的人格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他主观努力的结果。他的理想人格是君子。原则性强,灵活性不足,行为谨慎,日常生活一丝不苟,是孔子人格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4.
1920年,在反孔思潮中,梁启超率先标榜孔子,着力发掘其人生哲学的价值。这是他"欧游"后现代性反思的结果。借助西方人格主义哲学观,梁氏建构了孔子人格主义哲学体系,包括人格的内涵、实践修养以及孔子的人格表现。其目的在于使现代人以孔子为人格典范,成就现代君子,以对治现代性所带来的人格异化,弥补现代教育中人格教育的缺失。  相似文献   

5.
葛枭语  李小明  侯玉波 《心理学报》2021,53(12):1321-1334
君子人格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学思想)中的理想的人格特质, 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心理具有重要意义, 但鲜有实证研究。通过经典文本的理论分析与心理测量的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选取《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论述编制初测条目, 通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效标关联效度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总样本量 = 1916), 对孔子思想中的君子人格的内在结构进行了探索, 并编制了具有良好信效度的测量工具。结果表明, 孔子思想中的君子人格包含了智仁勇、恭而有礼、喻义怀德、有所不为、持己无争5个因素。此外还考察了其与大五人格、中国人价值观、自我和谐、合作与竞争人格倾向、亲社会倾向等效标变量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重建道德中国,推动移风易俗,必须造就大批新时代的君子去参与去带领。君子文化曾长期被冷落,而今又逐渐升温,其顽强生命力来源于:一是合情合理,二是文明需要。志愿者队伍的壮大滋养着君子群体。君子与小人的主要差别,一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二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而君子与小人的差别又是动态的可以转化的。梁启超有《论君子》之作。今日新的君子之论把君子道德人格概括为"六有":有仁义,立人之基;有涵养,美人之性;有操守,挺人之脊;有容量,扩人之胸;有坦诚,存人之真;有担当,尽人之责。我们要突破"君子不器"的局限,改曰"君子能器",呼唤各行各业都有大批君子出来肩负重任。全国道德模范的不断涌现,山东威海倡导"君子之风,美德威海"的成绩,都增强了我们重建礼义之邦的信心。  相似文献   

7.
君子是中国古代社会关于理想人格的道德期待,它产生于传统政治等级结构之中,是各种政治主体的抽象综合体,具有道德与政治的双重属性。王朝体制架构下,君子表现出维护王权思想、完善权力结构、整合协调政治秩序的功能。在当代语境中重新发掘君子人格的价值,首先要破解概念转换中的障碍,进而寻找其与当代中国社会价值共识的契合性,最后要发挥政府公民教育职能以弘扬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孔孟将理想人格分为现实的理想人格与可能的理想人格。现实的理想人格,是通过切实的道德实践能成就的高尚人格。君子被孔孟归于现实的理想人格。孔孟所谓君子人格,集中体现了儒家所提倡的好人品德,诸如志道、为仁(爱人)、怀德、守义、知耻、诚信等。当代人为了纠正以功利价值为首尚的人生偏差,消解意义危机、存在危机,迫切需要从儒家君子人格汲取三方面的精神营养:以君子人格作为塑造理想人格的现实榜样,将理想人格的塑造与培养落实在现实人的现实要求上,避免理想人格塑造上的假大空;注重发扬孔孟君子人格所体现的道德为尚、功利为轻的生命精神,重在以道德实践体现人生的根本意义,而不是以功利成就作为人生根本意义的体现;充分认识羞耻意识对人之存在的本质意义,真正树立以不知耻为人之本质上的可耻这一做人必不可缺的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9.
君子作为现实生活中积极向上向善的正面人格形象,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成人成己的价值认同,是中华文化做人标准的人格化体现,是将内在德性外化为具体表现的现实人物。"君子"概念的内涵在历史上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中国儒、佛、道文化都为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君子"与理想人格相比,有区别也有联系。理想人格作为道德楷模,是人们学习的榜样,"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君子则是不断追求并自觉践行理想人格的优秀人格,是不断趋向于理想人格的现实人格,是每一个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应该努力做到的。在中国传统君子文化中,儒、道两家的君子文化最具代表性,道家的"天之君子"和儒家的"人之君子"中所展现的思想智慧相异互补,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就现实意义而言,提倡每一个人做"君子",在当下社会中也许更具现实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10.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君子",《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在跨语际旅行中突出了地位、智慧和德行三个方面。但是近些年却有更多译本将其与惯常译名gentleman(绅士)相比附。通过溯源与比较可以看到,"君子"与gentleman只有一部分交合,以gentleman对应"君子",使得后者丰富的内涵无法得以展现。  相似文献   

11.
《周易》具有极为深刻的积极人格心理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对君子人格素养的概括及其形成途径的探讨。在《周易》中,君子的人格素养主要有10项:仁爱、正义、知礼、知几、自强、谨慎、谦虚、诚信、持之以恒、勇敢。君子人格素养的形成途径以"感应万物"为前提,以"反身修己"为根本。具体的培养方法有5种:进行心性修养、坚持知识学习、加强情绪管理、磨砺坚强意志、养成良好习惯。《周易》强调"自我决定"的重要性与积极心理学的主张不谋而合;它将君子人格的形成置于"天人合一"框架之下的主张具有中国传统的文化特色,对本土的积极人格教育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 一春秋时期,随着氏族贵族体制的衰落和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人格问题,即人类个体的价值、尊严和思想行为方式问题,已引起人们思考。《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鲁穆叔与晋范宣子关于“死而不朽”的那场著名谈话已开其端倪,而全面展示这个问题的当首推孔子。在孔子的言论中,涉及人格的概念有“圣人”、“君子”、“成人”、“志士”、“仁人”等,提得最多的则是“君子”。《论语》一书言及“君子”者,多达百余次。君子是孔子用以培养学生和律人律己的标准人格。君子称号常见于孔子以前的文献《尚书》、《诗经》,其最初涵义是指大夫以上的当权  相似文献   

13.
《论语》通俗而多方面地阐释了“君子”的为人处世之道及其道德评判标准,多视角、多层次地展示了“君子”应具有的内在人格和外在表现。孔子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伟大贡献之一在于他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给世人构建了一个丰富完整而鲜明的“君子”的人格形象,这一形象不仅集中地体现了孔子毕生所追求的人性美学理想,而且最终也使之发展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乃至东方多民族共同的理想美德的象征和标准取向。“君子”形象的构建和形成折射出孔子一生的追求、进取与无奈,同时也使得孔子最终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伟人,也是千百年来孔子深为世人所崇拜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面对狂、狷人格日益泛滥的礼崩乐坏局面,为了克己复礼,孔子通过发展民间教育事业与倡导学而优则仕等方式提升中行人格或中庸人格,但其后大一统的皇权专制社会却滋生了数量更为庞大的主奴人格,这种人格也是一种关系人格或身份人格,它是先秦诸人格类型之集大成,与其存在的社会环境共同成为公民人格养成的强大阻力。为了培养公民人格,应当批判地继承孔子培养中行人格的精神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理想人格与成人之道--孔孟人格论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谦 《道德与文明》2004,(4):23-26,46
现代中国人的人格塑造与重建 ,离不开几千年中国文化的背景。“理想人格”的建构与“成人之道”的探索 ,始终是中国文化传统中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的核心内容 ,也是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建设的主题。孔孟的人格理论表现出对人自身的深切关注 ,对人的意义、价值的深入思考 ,对人格尊严的高度重视和对崇高道德境界的不懈追求 ,其中不乏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仁是孔子理想社会关系的概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的仁学是一个复杂的思想体系,历来讨论仁的内涵的论著汗牛充栋,但仁的内涵似乎越来越难于把握。本文认为,仁是孔子对他所处的历史时期所能意识到的人的美好的本质力量的概括,也是孔子理想社会关系的概括。前者也是君子人格的具体表现,后者又是个体自觉地对社会群体肩负责任的实践行为。作者以《论语》中孔子论仁的材料为依据,把有关论述进行排列组合,从中发现凡是孔子那个时代意识到的人的美德与能力都属于仁的范畴。作者认为仁构建了孔子理想的社会关系,构造了君子的人格,仁的基本内涵不止属于孔子以及孔子之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也属于人类遥远的未来。  相似文献   

17.
如果从孔子所倡导的君子“三达德”即“仁”“知”“勇”角度来看蔡元培的伟大人格,那么就可以说,蔡元培就是一位“立人”“达人”之仁者,一位高瞻远瞩之知者,一位无所畏惧之勇者.如果说教师的人格风范是学生追慕的目标,那么大学校长的人格风范就是全校师生追慕的目标,甚至是整个社会大众追慕的目标.因此,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蔡元培的君子人格就是北京大学精神的象征,也是整个中国大学精神的象征.  相似文献   

18.
张朝 《管子学刊》2001,(3):23-26
“君子”这一概念,是我国古代学者对一种理想的社会人格的写照。儒家哲学在探讨人生问题时极为重视人格、人品等问题。荀子作为儒家集大成者,他心目中最重要的问题也是如何培养理想的人格,造就完美人格。荀子提出了君子的人格特征,以及描述了君子与小人的差别。  相似文献   

19.
论慎独与大学生道德人格成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慎独"作为原始儒家圣贤所倡导的修身方法和推崇的道德境界,是进行道德修养、完善道德人格的根本途径,对当今培养大学生道德人格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要完善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必须加强"慎独"之德的培养,而培养"慎独"之德的重要途径就是道德主体要心怀诚意和心存敬畏。  相似文献   

20.
黑格尔在本体论意义上把握人格,并将自由视为人格的本质规定。法权人格、道德人格、伦理人格既是自由人格生长的三个阶段,也是自由人格存在的三种样式。平等法权与内在超越性道德精神,只有在客观的伦理关系及其秩序中才能成为现实,人在自由的伦理关系及其秩序中才能真正成为自由的存在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