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伤后应激障碍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一种严重的应激相关障碍,指个体面临异常强烈的精神应激后延迟发生的精神障碍,文献报告PTSD的终生患病率为1%~14%,高危人群研究发现PTSD的患病率为3%~58%,女性约为男性的两倍[1]。PTS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很多方面,本文将对PTSD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本文回顾了正念干预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领域的应用进展,分析了正念疗法的核心内容、作用机制,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正念干预具体实施过程及身心干预效果。分析表明,作为辅助药物治疗方式可降低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创伤后应激症状阳性率,调节皮质醇水平,缓解疼痛与疲乏症状,改善认知功能障碍、心理健康及情绪调节,以提高PTSD患者正念水平及生存质量,目前对于单纯用药疗效差的PTSD患者,正念疗法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来解决其PTSD是非常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摘 要 研究旨在探讨失独父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的潜在类别及相关因素,分析不同类别失独父母心理韧性的差异。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PCL-5)、心理韧性量表对385名失独父母进行测查。结果发现:(1)失独父母PTSD症状存在三种潜在类别:PTSD高症状组(30%)、PTSD中度症状组(38%)、PTSD低症状组(32%)。(2)相比PTSD低症状组而言,PTSD高或中度症状组有显著的年龄和失独年限效应,PTSD高症状组中年龄≤60岁、失独年限<10年的人群所占比例较高;PTSD中度症状组的年龄≤60岁的人群所占比例更高。(3)PTSD高症状组心理韧性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应及时关注和干预小于60岁、失独年限<10年和低心理韧性的失独群体。  相似文献   

4.
摘 要 研究旨在探讨失独父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的潜在类别及相关因素,分析不同类别失独父母心理韧性的差异。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PCL-5)、心理韧性量表对385名失独父母进行测查。结果发现:(1)失独父母PTSD症状存在三种潜在类别:PTSD高症状组(30%)、PTSD中度症状组(38%)、PTSD低症状组(32%)。(2)相比PTSD低症状组而言,PTSD高或中度症状组有显著的年龄和失独年限效应,PTSD高症状组中年龄≤60岁、失独年限<10年的人群所占比例较高;PTSD中度症状组的年龄≤60岁的人群所占比例更高。(3)PTSD高症状组心理韧性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应及时关注和干预小于60岁、失独年限<10年和低心理韧性的失独群体。  相似文献   

5.
在汶川地震发生5年半后,基于《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诊断标准,调查了地震幸存者中可能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流行情况。本研究调查了1196名汶川地震幸存者,调查内容包括幸存者的人口统计学信息、当前的PTSD症状情况和在汶川地震中的创伤性暴露情况。本研究发现在接受调查者中,可能的PTSD患病率为13.8%;PTSD的风险因素包括: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地震中目睹支离破碎的尸体和家庭成员因地震死亡等。这些结果表明,PTSD是灾后幸存者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且其影响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突发灾难事件后医学院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特点,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及民族团结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PTSD筛查问卷及开放式访谈调查方法对750名医学本科生进行研究。结果:在7.5暴力事件突发后,医学生PTSD的发生率达到12.8%。总体来看,以学生的PTSD症状中,回避维度平均分高于警觉维度的平均分。在性别、民族、学院、年级以及被试的性质上,被试的PTSD存在显著差异。医学生在7.5事件中充当的角色性质、所处学院、所处年级三个变量能联合预测PTSD症状2.7%的变异量。结论:高校学生工作者及高校教师应该根据医学生的特点,及时有效地采取危机干预措施,减少和避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民族团结意识。  相似文献   

7.
在"5.12"汶川地震后18个月时,采用青少年感恩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和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对都江堰地区1439名经历地震的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考察感恩、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的关系。结果表明:(1)感恩、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均与PTSD症状呈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8,-0.17和-0.24;(2)感恩不仅直接影响PTSD症状,而且还通过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PTSD症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62%。  相似文献   

8.
已知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患者表现出HPA轴(hypothalamic-pituitary- adrenocortical axis)功能异常, 而皮质醇是反映PTSD患者HPA轴功能的重要生物标记。近期的研究结果提示, PTSD患者的皮质醇水平变化可能有明显的时间序列特征, 即应激事件发生后先升高, 后下降至正常水平之下。这一特征受到生物标记的时间特性, 患者病程, 应激源类型和强度, 伴生疾病等因素的干扰和掩蔽。未来研究应进一步采用长期追踪设计, 控制干扰因素的影响, 结合急性应激和慢性应激生物标记来综合验证PTSD患者皮质醇水平变化的时间序列特征|并利用该特征预测PTSD的发生、发展, 以便及时进行干预|考虑皮质醇的代谢、拮抗等机制, 结合多种生物标记综合评估、诊断PTSD患者的HPA轴功能活性。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对上海市1408名初中生进行了调查,探讨应激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形成中的作用机制。结果分析表明:初中生PTSD的发生率为8%,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确实对PTSD的发生有显著影响,具体来说,家庭因素、社交人际因素、工作学习因素、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自责、求助和幻想对PTSD有显著的影响,而个人健康因素、客观支持、解决问题、退避及合理化则没有显著的影响。各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唯一在诊断标准中包含惊反射改变的精神疾病.相比自我报告法,对惊反射的实验室测量与总体症状关联更紧密,并已积累了较多神经机制研究成果,可作为连接前临床与临床研究的桥梁.在惊反射应用于PTSD研究的初期,它主要作为PTSD患者高唤醒症状的客观指标,但是尚未发现惊反射强度的变化与总体症状的明确关系.近年来,惊反射与情境性焦虑、恐惧抑制等新范式结合,发现特定情境下惊反射改变是PTSD患者特有的表现.惊反射在创伤应激障碍研究中所取得的新进展对PTSD病理机制的探索和临床诊断都有所启发和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