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和儿童行为问题核查表对汶川地震30个月后844名小学生进行调查,探讨汶川地震后小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积极认知与睡眠问题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PTSD对睡眠问题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积极认知对睡眠问题的预测作用不显著。调节效应的检验结果发现,积极认知调节着PTSD及其回避性症状对睡眠问题的影响,具体表现为PTSD及其回避性症状对睡眠问题的预测作用随着积极认知水平的增加而降低,但是积极认知分别在PTSD的闯入性症状和警觉性增高症状与睡眠问题的关系之间不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地震后儿童与青少年PTSD特点影响因素及其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整理了近年国内、国际对地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儿童与青少年地震后PTSD的特点,症状影响因素,及较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也对震后儿童与青少年的PTSD干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乳腺癌患者反刍这一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在体象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创伤后成长(PTG)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体象量表(BIS)、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CERQ-C)、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PSS)和创伤后成长问卷(PTGI)对150名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乳腺癌患者的体象可以正向预测PTSD和PTG;(2)乳腺癌患者的反刍在体象和PTSD的闯入性症状、回避性症状中起中介作用,在体象与PTG中的中介作用不显著。结果表明,体象既可以正向预测乳腺癌患者的PTSD和PTG,也可以通过反刍的中介作用影响PTSD。  相似文献   

4.
干预条件性恐惧记忆表达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个体经历严重应激后形成的一种焦虑障碍, 对其治疗的关键是熄灭由创伤应激导致的条件性恐惧记忆。条件性恐惧的动物模型研究发现恐惧记忆一旦获得后就难以熄灭, 容易复发, 而这一点也是PTSD的关键临床症状表现之一。因此, 如何更好更持久地熄灭恐惧记忆, 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临床意义的研究热点。本文围绕促进恐惧记忆的长久消退和破坏恐惧记忆的再巩固两方面的行为或药理干预及机制进行综述。针对本文所述的几种基础实验处理, 临床上可以研究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应疗法。  相似文献   

5.
付娟  郑希耕  刘正奎 《心理科学进展》2016,24(10):1592-1599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受到国内外普遍关注, 临床上常用的暴露疗法就是基于消退原理, 但经过治疗的患者复发率仍然很高, 这提示抑制复发可能是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键问题。条件性恐惧复发的动物模型主要包括重建、续新和自发恢复, 但是对续新的研究最多。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 恐惧复发具有异质性, 但海马、前额叶与杏仁核三大脑区或许构成了共同的神经基础。文章从脑区机制及药理干预方面进行了综述, 以期对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用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结合情绪标识范式考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个体对创伤相关图与负性情绪面孔的情绪标识效应。结果发现:PTSD组的情绪标识任务抑制了创伤相关图对之后奇偶判断任务的干扰,表现出显著的情绪标识效应;而对负性情绪面孔的情绪标识效应不显著。该研究表明将谈话疗法用于PTSD患者的心理危机干预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探讨价值观对蓄意创伤受害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简称PTSD)症状的影响方式。方法:采用事件冲击量表、受害人认可评价量表、施瓦兹价值观量表作为测查工具,测查了163 名蓄意创伤受害者。结果:(1)蓄意创伤受害者的PTSD三大症状表现有显著差异,闯入症状水平最高,回避症状水平次之,高警觉症状水平最低。(2)蓄意创伤受害者所持的价值观和对外界接纳的评价能较好地预测PTSD三大症状。(3)内敛价值类型通过诸如社会接纳等反映外在标准的因素影响PTSD的闯入症状。结论:蓄意创伤受害者PTSD症状表现有其自身的特点,对外界接纳的评价和自身所持的价值观对其PTSD症状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高唤醒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主要症状之一, 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形成与发展起核心作用。急性应激期产生的高唤醒可以预测其后PTSD的回避与麻木、再体验等症状的形成, 在创伤后早期, 降低唤醒程度可以减轻PTSD相关的症状表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异常变化会导致去甲肾上腺素(N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过度释放, 同时皮质醇(酮)水平下降, 这二者是高唤醒产生与维持的主要原因。另外, 5-羟色胺(5-HT)系统的高度激活也影响了高唤醒的形成。食欲素神经肽与NE、CRF与5-HT系统有密切的神经联系, 可能参与高唤醒的调节, 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9.
为了考察创伤暴露程度、主观害怕程度、社会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之间的纵向关系,本研究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主观害怕程度问卷、社会支持问卷与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对雅安地震半年后的303名小学生进行测查,并于震后一年半时进行再次测查。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发现,创伤暴露程度对地震半年后的PTSD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对震后一年半的PTSD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无论是震后半年还是一年半,主观害怕都可以加剧PTSD、社会支持都可以缓解PTSD;社会支持在创伤暴露程度与PTSD之间不起显著的调节作用,但却可以显著地调节主观害怕程度对震后一年半的PTSD的影响,表现为主观害怕程度对震后一年半的PTSD的正向预测作用随着社会支持水平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0.
为了考察雅安地震后青少年的情绪调节策略、社会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创伤后成长(PTG)之间的关系,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情绪调节策略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对雅安市芦山县的31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创伤暴露程度对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的预测作用不显著,对PTSD和PTG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青少年的认知重评策略可以显著地负向预测PTSD、正向预测PTG,表达抑制策略仅对PTSD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对PTG的预测作用不显著;社会支持可以显著地调节表达抑制策略对PTSD和PTG的作用,表现为表达抑制对PTSD的正向预测作用随着社会支持的增加而降低,并可随着社会支持的增加而对PTG发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唯一在诊断标准中包含惊反射改变的精神疾病.相比自我报告法,对惊反射的实验室测量与总体症状关联更紧密,并已积累了较多神经机制研究成果,可作为连接前临床与临床研究的桥梁.在惊反射应用于PTSD研究的初期,它主要作为PTSD患者高唤醒症状的客观指标,但是尚未发现惊反射强度的变化与总体症状的明确关系.近年来,惊反射与情境性焦虑、恐惧抑制等新范式结合,发现特定情境下惊反射改变是PTSD患者特有的表现.惊反射在创伤应激障碍研究中所取得的新进展对PTSD病理机制的探索和临床诊断都有所启发和推进.  相似文献   

12.
已知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患者表现出HPA轴(hypothalamic-pituitary- adrenocortical axis)功能异常, 而皮质醇是反映PTSD患者HPA轴功能的重要生物标记。近期的研究结果提示, PTSD患者的皮质醇水平变化可能有明显的时间序列特征, 即应激事件发生后先升高, 后下降至正常水平之下。这一特征受到生物标记的时间特性, 患者病程, 应激源类型和强度, 伴生疾病等因素的干扰和掩蔽。未来研究应进一步采用长期追踪设计, 控制干扰因素的影响, 结合急性应激和慢性应激生物标记来综合验证PTSD患者皮质醇水平变化的时间序列特征|并利用该特征预测PTSD的发生、发展, 以便及时进行干预|考虑皮质醇的代谢、拮抗等机制, 结合多种生物标记综合评估、诊断PTSD患者的HPA轴功能活性。  相似文献   

13.
摘 要 研究旨在探讨失独父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的潜在类别及相关因素,分析不同类别失独父母心理韧性的差异。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PCL-5)、心理韧性量表对385名失独父母进行测查。结果发现:(1)失独父母PTSD症状存在三种潜在类别:PTSD高症状组(30%)、PTSD中度症状组(38%)、PTSD低症状组(32%)。(2)相比PTSD低症状组而言,PTSD高或中度症状组有显著的年龄和失独年限效应,PTSD高症状组中年龄≤60岁、失独年限<10年的人群所占比例较高;PTSD中度症状组的年龄≤60岁的人群所占比例更高。(3)PTSD高症状组心理韧性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应及时关注和干预小于60岁、失独年限<10年和低心理韧性的失独群体。  相似文献   

14.
摘 要 研究旨在探讨失独父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的潜在类别及相关因素,分析不同类别失独父母心理韧性的差异。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PCL-5)、心理韧性量表对385名失独父母进行测查。结果发现:(1)失独父母PTSD症状存在三种潜在类别:PTSD高症状组(30%)、PTSD中度症状组(38%)、PTSD低症状组(32%)。(2)相比PTSD低症状组而言,PTSD高或中度症状组有显著的年龄和失独年限效应,PTSD高症状组中年龄≤60岁、失独年限<10年的人群所占比例较高;PTSD中度症状组的年龄≤60岁的人群所占比例更高。(3)PTSD高症状组心理韧性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应及时关注和干预小于60岁、失独年限<10年和低心理韧性的失独群体。  相似文献   

15.
异地复学震区中小学生PTSD及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以再度体验创伤为特征,并伴有情绪的易激惹和回避行为,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对异地复学的震区中小学生进行测量,了解他们的PTSD及心理健康状况。结果表明:震区中小学生PTSD和SCL-90的检出率都较高;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学生受地震的负性影响不同,其心理健康状况也有差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突发灾难事件后医学院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特点,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及民族团结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PTSD筛查问卷及开放式访谈调查方法对750名医学本科生进行研究。结果:在7.5暴力事件突发后,医学生PTSD的发生率达到12.8%。总体来看,以学生的PTSD症状中,回避维度平均分高于警觉维度的平均分。在性别、民族、学院、年级以及被试的性质上,被试的PTSD存在显著差异。医学生在7.5事件中充当的角色性质、所处学院、所处年级三个变量能联合预测PTSD症状2.7%的变异量。结论:高校学生工作者及高校教师应该根据医学生的特点,及时有效地采取危机干预措施,减少和避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民族团结意识。  相似文献   

17.
为考察地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潜在症状结构,本研究采用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和儿童抑郁量表,对汶川地震一年后的74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利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竞争模型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包括侵入性、回避性、麻木性、精神痛苦性唤起和焦虑性唤起等5个症状的PTSD精神痛苦性唤起模型显著优于DSM-IV的PTSD模型、4维情感麻木模型和4维精神痛苦模型。效度分析的结果发现,PTSD精神痛苦性唤起模型具有良好的外部区分效度。所有结果均表明PTSD精神痛苦性唤起模型在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群体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可以作为判定震后青少年PTSD症状的有效标准。  相似文献   

18.
世界范围内,超过70%的人在一生中至少经历1次创伤性事件,大概有31%的人会经历4次及以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经历创伤事件后最为常见的心理病理性反应,该疾病的病程较长且容易复发,很多PTSD患者会出现自残、自杀、药物滥用行为,对社会造成严重的负担。就目前可获得的临床证据,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舍曲林或者文拉法辛可作为PTSD的基础治疗,然后根据患者的首要症状进行特定药物的组合。如何让PTSD患者更加平稳地渡过急性期、减少自残行为以及解决普遍存在的孤独感和无助感是对临床医师提出的最新挑战。  相似文献   

19.
交通事故是目前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主要原因之一,PTSD常常伴发其他精神障碍如焦虑、抑郁等,即使事故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后,症状仍然可能残留或复发,容易迁延形成慢性病程,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本文综述了交通事故所致PTSD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影响因素、认知功能损伤、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对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相似文献   

20.
采用自我同情量表、感恩问卷、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核查表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对雅安地震4.5年后的499名中学生进行调查,以考察自我同情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创伤后成长(PTG)的影响,并检验感恩在其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积极自我同情可以直接负向预测PTSD、正向预测PTG,消极自我同情可以直接正向预测PTSD;积极自我同情可以通过感恩负向预测PTSD、正向预测PTG,消极自我同情可以通过感恩正向预测PTSD、负向预测PTG。研究显示,积极的自我同情可以缓解青少年的PTSD、促进PTG的发展,而消极自我同情会加重青少年的PTSD;感恩在自我同情与PTSD和PTG之间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