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当代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鉴传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行了多种多样的研究,从我自己的感觉看,委婉地讲是不够清晰,坦诚地说是比较混乱。当然,我不是要否定这些研究,而是说研究中存在着一些需要厘清的问题。首先,到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清楚。事实上,这二者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式上都是不同的。其次,大多数讨论都把哲学观、哲学概念的展开方式、哲学的内容、哲学的表述方面混为一谈。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及其研究的目标是不明确的。从学术的观点看,这就使“什么是…  相似文献   

2.
对那些不清楚拉丁美洲思想特殊发展的人来说,拉丁美洲哲学是否存在是他们要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存在拉美哲学这种东西吗?”或者“所指的拉美哲学是什么意思?”产生这些问题,是因为哲学一般地讲并不限定是属于哪种民族和文化的。即使用这样限定的话,一般也不是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即“拉丁美洲”,这种限定。哲学一般认为是仅  相似文献   

3.
实践的社会性问题是当前哲学研究的生长点傅国强实践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还有社会性。实践的客观性本质上是指,实践所改造的对象是物质的,它所依据的规律性内容是客观存在的。实践的主体性主要是指实践主体为实践对象、手段、过程和结果等方面所唤起的全部精神内容以及主体的各种能力在实践的作用和影响。实践的社会性从根本上说,是指特定实践对社会的适应性或社会对它的接受性。客观性、主体性和社会性内在于实践过程,决定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特殊本质。抽掉客观性,只承认主体性,就等于把人变成神,把人类生产实践看作是上帝凭观念创造世界。只承认客观性,把客观性推向极端,否认实践的主体性也是错误的。忽视实践的社会性,只强调它的客观性和主体性,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对实践观的伟大功绩在于,他通过对现实的确切理解和把握,在思想理论上把实践的客观性、主体性和社会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了哲学观的全面变革,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我国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研究不断深化和发展,从前,为了避免主观主义和唯心主义嫌疑,过多关注实践的客观性,忽略了实践的主体性。80年代以来,有了重大转机,突出地研究了实践的主体性问题。然而实践的社会性问题至今没引起人们普遍  相似文献   

4.
随着实践和主体性问题讨论的展开,交往问题,以及一向被忽视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这个问题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日益引起学者们的重视。或许可以说,这是研究取得新进展的一个征兆。从近年来取得的研究成果中已经能够看出,把交往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展开深入研究,对于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深刻理解这个实践观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有机联系,对于深化人的本质、认识的本质、价值的本质、文化的本质和结构、主-客体关系和主体性等范围广泛的课题的研究,对于科学地解决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的关系等问题,从世界普遍交往的高度高瞻远瞩地把握当代人类实践活动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怎样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此,本刊把交往问题列为“实践与主体性问题”这个专栏的重要讨论内容,希望得到更多学者的关心和支持。  相似文献   

5.
这里讲的“新人学”,是从中国哲学自身的主体性来说,是接着李贽、戴震以来的人学往下讲的。它与冯友兰的“新理学”“接着程朱理学往下讲”和贺麟的“新心学”“接着陆王心学往下讲”完全不同。新人学试图融通中西哲学,吸取了文艺复兴以来以“人的发现”为主题的西方哲学的一切积极因素,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以构建新人学的主要理论内容。一、新人学与新理学和新心学的根本分歧。分歧之一首先表现为接着什么往下讲、即在坚持中国哲学自身的主体性问题上如何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路划清界限。分歧之二表现在学理上,即…  相似文献   

6.
论坛荟萃     
陈志良:主体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主体性包含二重意义:一是,主体性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活动方式和对世界以及自身的把握方式;二是,主体性又是对象性活动中主客体相关之中的主体的特性.一些同志往往强调第二个层次,而忽略了第一个层次;其实第一个层次比第二个层次更重要,并规范着第二个层次.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改变世界”为基本任务,这样,人作为主体存在物与世界的关系就上升到主要地位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主要是说明世界方面的问题,在新的哲学框架中居于从属的地位.人作为主体存在物,本质上是追求全面发展的实践存在物.从这个意义上,实践应被理解为人参于到整个世界中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其实质就是建立在实践观点基础上的主体性思维方式.这是由实践的本性:目的性、自为性、能动创造性——即主体性所决定的.这种新的思维方式,把人从虚幻、抽象的天国拉回到了具体感性的现实世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再释主体性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是人对世界(包括对自身)的实践改造原则,是从人的内在尺度出发来把握物的尺度的原则,是强调人的发展和人的主体地位对改造世界所具意义的原则。它与唯心主义、无政府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主体性原则有着本质的区别。正因为如此,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形态的建构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者的行动原则。旧唯物主义的客观性,只是客体、客观世界的客观性。从主体性原则出发的客观性,则是包含对象世界的、主体的和主体活动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9.
实践其实是指人的现实生活——实践唯物主义研究之反思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实践唯物主义是 2 0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最强音 ,可以说 ,它已成为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道绕不开的靓丽风景线 :赞成者肯定要以此为起点 ,反对者也必须从批判它开始。因此 ,回顾它的发展 ,反思它的问题 ,便成为新世纪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前提。实践唯物主义之所以被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就在于形形色色的实践唯物主义者突出实践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但问题是 ,什么是实践 ?为什么要突出实践 ,或凸显实践的意义或深义何在 ?对于这样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以往的讨论并没有给出明晰的回答。这恰恰是制约实践唯物主义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越来越多的人宁愿提“马克思哲学” 而不愿提“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现象值得关注。其实,就用语而言,提“马克思主义哲学” 反倒不会有什么问题,因为确实存在叫作“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理论形态,如那套已风行大半个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但是,提“马克思哲学” 就不一样了——马克思有没有或者有何种意义上的哲学?他本人对哲学究竟持何看法?他认为自己的学说是哲学吗?他的思想跟哲学这门古老的学问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至今悬而未决。所以,如果一定要提“马克思哲学”,那就得先对上述问题以及其他相关问题作一番认真的考察。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国内哲学理论界在研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问题上,大多围绕马克思主义创立时期的哲学著作.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化时期的恩格斯晚期哲学中的主体性思想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因而在某些同志中产生了一种误解,似乎恩格斯晚期哲学中忽视或者没有主体性思想.个别同志甚至认为,恩格斯晚期把精力放在自然辩证法和事物本来面目的研究是“深化旧唯物主义的永久性基础”,背离了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学说关注人,恩格斯学说关注物”.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恩格斯晚期哲学中仍然非常重视主体性问题,而且在马克思早期著作主体性思想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研究恩格斯晚期哲学中的主体性思想,有助于全面、系统、准确、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思想.  相似文献   

12.
我们刚才谈过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性质,又谈过马克思主义再三教导的伦理学。为了结束这一部分,我们还要概括地谈谈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内容,或者更确切地说,谈谈教学纲领和“人性”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导说,那种不计利害得失的知识是根本不可能掌握到真理的。所谓思辨的或沉思的态度,是指资产阶级的态度而言。人从本质上来说是劳动者,真理是在实践中和通过实践而得出的。所以马克思在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这样说过,工业是已经打开的真正心理学的书卷,因为在劳动的实现中反映着人的真实性。通过改造自然的劳动的中介,通过工业的中介,种种自然科学和种种人文科学必然变成为一门  相似文献   

13.
简论“实践主体”及其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与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基石。实践性是主体性的基础,主体性是实践性的本质特征。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是实践的主体:其实践性批判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主体性的近代唯心主义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其主体性批判了“不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对象的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的机械形而上学。正是以实践的主体和主体的实践为理论的切入点,马克思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使唯物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所以,正确澄明实践主体的内涵及其品质,对于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成为“热点”的主体性问题的探讨,从理论本身的逻辑说,是十余年以前关于实践标准问题大讨论的继续。这个探讨的展开,反过来又要求并一定会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解。从目前讨论进展情况看,尽管存在着某些分歧,但强调科学理解的实践观点对于解央主体性问题的重要意义,以实践观点为基础,将认识论和历史观两个方面的探讨结合起来,已成为多数论者的共识。从更深刻的意义来说,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或者是否承认,主体性问题之成为“热点”,归根到底是反映了当代实践的迫切需要。攻克改革实践中的难关,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实现社会生活的科学管理和社会经济活动的自觉调控,粉碎敌对势力实行“和平演变”的阴谋,乃至解决生态、能源等等全球性问题,都使人们作为认识主体和历史主体的主体性建设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了。因此,本刊今年第2期开辟“实践和主体性问题”这个专栏,不仅是根据理论本身的逻辑,要把主体性问题作为实践这个总题目的有机组成部分,更为深入地开展研究和讨论,而且也是出于将当前实践中最紧迫的问题转化为哲学研究课题的需要,以现实问题的研究带动和促进基础理论研究。不言而喻,加强主体性研究,这个任务本身就要求从事这一研究的主体强化自己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当然要体现在对各种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错误思潮和倾向作毫不敷衍的积极思想斗争中。然而,在这种批判中要充分地体现自己的主体性,仅限于指出这些思潮和倾向的错误还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拿出正确的东西去克服错误的东西。因此,批判应当是建设性的。理论上的错误倾向,归根到底都是现实矛盾的反映。在批判中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就要善于把被错误思潮歪曲地反映出来的种种现实问题转化为我们正面研究的课题,并给以富有说服力的透彻说明。批判错误倾向,回答现实问题,促进基础理论研究的创新,本来是科学研究工作中辩证的统一过程中互为前提、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方面。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内部的意见分歧,也只有在回答现实问题的探索中才能逐步解决。马克思说得好,理论对立本身的解决,不仅仅是认识的任务,而且是实践的任务。许多意见分歧的是非,单靠理论上的争论,往往不容易作出准确无误的判断。究竟哪一种意见符合客观真理,在用来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时,才能最终见分晓。同时,为了在主体性问题的研究中切实作到以现实问题的研究带动基础理论研究,我们哲学工作者需要扩大自己的视野,关心其他学科的探讨。不同学科之间交叉点上提出的问题,往往就是联系哲学理论和现实生活的中介环节。例如前几年关于文学主体性的讨论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就需要从认识论和历史观的高度来解决。因此,需要开展多角度、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视野的扩大,广度的拓展,多学科的协作,将有助于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15.
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几点想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提法是由“实践人道主义”演化而来的,它强调哲学的功能是实际地改变世界;实践唯物主义是包括自然观、社会历史观在内的新的哲学形态,其实质并不是以实践本体论来代替物质本体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建立在片面的主体性原则基础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终结。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主体性概念的理解上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是反对把主体性归结为精神、意识的特性,而把主体性看作是高度组织起来的、并且是社会地组织起来的物质实践的特性,也即实践作为对象性的和对象化活动的革命的、批判的性质。所谓主体性和客观性的二元对立,是由不正确的理解方式造成的虚假的对立。只有反对唯心主义的愿望而不理解实践的本质,就无力于回答时代性课题,也不可能有力地反对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展现为一个探索与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上包含四个阶段:一是"实践意识"的觉醒;二是"体系意识"的重构;三是"问题意识"的凸显;四是"形态意识"的呼唤。从"实践意识"的觉醒到"体系意识"的重构,实践唯物主义的提出,重在突破传统教科书体系的束缚,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初形态,为改革开放的批判精神和探索精神提供理论支撑。从"问题意识"的凸显到"形态意识"的呼唤,重在突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不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如果我们把哲学划分为包括实体性哲学和主体性哲学两种范式的理论哲学理路 ,以及包括古代和现代两种范式的实践哲学理路 ,那么 ,原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便是一种对于作为理论哲学之最高发展的主体性哲学之克服的现代实践哲学。而最近二十多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则是在理论哲学理路内从实体性哲学转变为主体性哲学 ,这既是其成就之所在 ,亦是其局限之所在。而要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就必须在回归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基础上 ,通过与现代西方实践哲学以及中国古代实践哲学的对话来构建中国的现代实践哲学。正像在理论哲学理路中有…  相似文献   

19.
毛崇杰同志在《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吗?》一文(载《哲学研究》1983年第3期)中说:“问题决不是马克思主义重视人究竟到何种程度,马克思在他的全部著作中多少地方提到了人,等等,而是在人的问题上要不要与怎样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但是,作者又认为历史发展的动因是在“人之外”,因而人的本质规定的根源或原因也在“人之外”。不管怎样解释,这种观点也不能被认为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这同作者在另一篇文章中否认实践是历史唯物  相似文献   

20.
主体性原则曾被人们长期曲解为主观性原则和精神自我表现、自我选择、自我实现的原则,这决不是偶然的。因为,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特别在德国古典哲学,主体只是被解说为精神主体,主体性原则当然也只能是精神的自我实现的原则。但是,这决不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原则的理由。相反,主体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是人类进行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指导原则,也是人类社会进一步和创造性发展的原则。那么,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原则的内涵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