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认为要实施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 ,不能只停留在对道德的认知层面上 ,而应该通过培养和教育 ,使人们形成对高尚道德的忠诚信仰和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2.
试论“以德治国”思想的理论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战略决策 ,强调“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 ,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以德治国”。在今年 3月的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再次强调了这一思想。“以德治国”战略决策的提出 ,把道德建设提到了治国方略的高度 ,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我们党和政府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完善和创新。“以德治国”方略深刻总结了古今中外治国经验 ,…  相似文献   

3.
“以德治国”方略,是通过将道德建设提升到一个制度的层面,从而夯实社会制度的伦理道德基础,加强对立法、司法和行政制度的伦理设计和道德监管,加强对党员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员的伦理教育和道德约束。这无疑有助于培养和提高人们的道德自律性和善恶鉴别力,以弥补法治之不足。同时德治从根本上来说,作为一种思想建设,归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因此,随着“以德治国”方略的落实,精神文明建设必将大踏步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4.
对以德治国的含义及其学理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 ,就是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高度重视与充分运用、发挥道德的诸种社会功能 ,使道德成为治理国家与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方法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源泉。以德治国不是只要德治不要法治 ,而是要使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相互弥补 ,使二者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法律和道德是规约人类社会行为的两大基本规范,二者虽同属上层建筑,但在理论和实践中却呈现出多维差异和相互影响。这种哲学关联反映在我国的治国方略上便表现为"法治"(依法治国)和"德治"(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然而,在我国贯彻治国方略的历程中,却生发出三个亟待厘清的时代论题:一是法律和道德是否构成一对矛盾?二是德治是法治的基础还是法治是德治的基础?三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无重点之分?人类发展的历史经验深刻表明,只有坚持法治和德治的刚柔并济、交相为用,才能真正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协同推进"四个全面",从而达成"善治",最终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6.
20 0 1年 8月 3日至 6日 ,河北省伦理学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召开了。大会围绕“以德治国的理论与实践”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现将本次会议讨论的基本情况综述如下 :一、以德治国方略提出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意义(一 )社会背景。有的同志认为 ,江泽民总书记代表党中央提出的“以德治国”方略 ,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首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 ,呼唤与之相适应的市场经济道德新秩序。市场经济道德新秩序的建立取决于人们的“守信”观念。诚实守信是一切市场主体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 ,是市场经济活动的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7.
钱玉英 《学海》2001,(6):143-146
以德治国与社会稳定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为了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我们必须维护社会的稳定.社会稳定不仅需要法治,而且也离不开德治.今年年初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治国方略,这对维持社会的稳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力求阐明以德治国在维护当代中国社会稳定中的地位和功能,旨在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讨把社会稳定问题进一步纳入国家道德控制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道德主客体与"以德治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德治国"是一项指导社会政治实践的道德活动,是道德主体以一定的目的改造道德客体的特殊社会行为,不仅道德活动的主客体之间是相互作用的,道德主体本身也是不断生成、不断发展的.本文拟从道德活动本身和"以德治国"两个层面,遵循逻辑与历史一致原则,阐明道德主体的内涵、要求及其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建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体系论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符合市场经济运作规则、贴近现实社会生活、推进“以德治国”方略实施 ,是建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体系的依据和现实基点。在此基础上的道德体系建设应将社会最高道德原则和主要道德生活领域的基本道德原则加以区分 ,并建构完善、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的道德规范体系 ,丰富道德范畴 ,注重道德实践、品质形成环节、机制的研究。同时要处理好市场原则与道德原则、道德规范体系的理想性与现实性、多元道德与主导道德、完善法治体系与完善德治体系、相对稳定性与与时俱进性等五个方面的关系 ,使道德体系的建设落在实处  相似文献   

10.
张李军 《学海》2002,(1):207-208
由王小锡教授主编的《以德治国读本》(江苏人民出版社 2 0 0 1版 )是一部反映了理论界最新研究成果的新著。全书共有十一章 ,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以德治国思想的基本内容、时代意义、历史沿革和其现代价值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社会主义新型道德在社会各领域和各个相关层面所起到的治理作用 ;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了坚持和实现以德治国所应采取的一些重要举措。纵观全书该书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第一、该书抓住了当前的热点问题 ,紧扣时代之脉搏 ,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是以江泽民主席为…  相似文献   

11.
"以德治国"的客观依据和科学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世纪初将"以德治国"上升为治国方略,这在我党历史上还是首次.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有些人对于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提,还存有这样或那样的-些模糊认识,因而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科学地论证"以德治国"的方略,无疑是当前理论界的一项迫切任务.本文拟从为什么要提出以及怎么样实施"以德治国"这两个方面做一点较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由山东社会科学院儒学研究所主办的“以德治国”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3月31日在济南市召开。来自中国孔子基金会、山东大学、山东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学者30多人,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就“以德治国”及其相关的理论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兹归纳为几个方面,将主要的观点加以综述。 一、“以德治国”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与会学者指出,继“依法治国”之后,党中央又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方针,从而把“以德治国”提到了与“依法治国”并重的位置上,这体现了我国治国方略的逐步完善,以德治国把属于精神文明的道德建设提到了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13.
《黄老帛书》所见的另一种德治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老帛书》以德治国说包裹在《君正篇》“一年从其俗,二年用其德”和“四年而发号令,五年而以刑正”的系统设计中。究其说,“用其德”是利用社会成员的道德(感)及其相互间的积极影响管理国家的一种方略。在对德的理解把握、德治的运作机制、可预期的作用方式和效果,以及对德治方略的定位等方面,《黄老帛书》之德治说有着与先秦儒家以德治国说颇为不同的致思方向与价值取向。前者注重被统治者道德行为的互动性,表现为对道德的客观规范的服从;而后者则执著于统治者道德品性的示范性,表现为对道德的主观人格的崇拜。  相似文献   

14.
"以德配天"的天人论思想以及"明德慎罚"的主张,是西周时期实施道德教化的理论前提和宗旨。从内容上看,这一时期的道德教化主要包括政德教化、王室教化和民众教化,其教化内容、方式与体制也各具特色,这对我国儒家德教思想、传统治国方略和蒙养教育等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家训演进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建立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机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实施以德治国 ,必须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 ,以及有效的道德运行机制 ,这是以德治国方略中一个大的系统工程 ,它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建设。建立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机制 ,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要真正发挥道德的治国作用 ,就必须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 ,建立起一种良性循环的道德奉献与回报机制 ,这种机制能够保障营造出一种扬善抑恶的道德环境 ,改变道德义务和道德权利相脱离的现象。要使尽道德义务的人得到公正评价和回报 ,使不尽道德义务的人受到谴责和惩处。只有真正建立起扬善抑恶的有力的社会机制 ,与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16.
佛教修行,其实也是加强道德修养与塑造人格的过程。佛教文化的劝善本质是对个人道德进行积极地自我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道德自觉。故而,佛教文化的普世价值也可以归结为自我道德管理,换言之,佛教文化客观上有利于全社会的道德自我管理。  相似文献   

17.
"以德治国"谁为主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论述了"以德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还论述了人民主体与党的领导的关系,以及要实现"以德治国"就必须加强以人民为主体的权力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8.
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具有巨大的社会能动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学术界对道德功能的研究体现着时代的脉动。计划经济时代,主要表现为对共产主义道德作用的宣传性研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变革引发的社会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同时也由于学术禁区的被打破,学界对道德功能的研究逐渐多角度展开,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关于道德法庭、道德功能的争论,到九十年代对道德经济功能和社会管理功能的讨论,尤其是以德治国方略的确立,道德的功能被学界多学科、多方位的理性审视,并由此催生了对应用伦理问题研究的热潮。  相似文献   

19.
回顾中国道德建设30年,其逻辑起点即是关于道德建设的科学定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它必须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德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道德建设,必须是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在邓小平德治思想的指引下,我国道德建设呈现四大战略创新。一是提出“以德治国”方略。二是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三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四是道德建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08年,我们夺取了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成功举办了第29届北京奥运会,形成了“抗震救灾精神”与“奥运精神”。这两大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30年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20.
法治与德治衡论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今天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口号已上升为宪法原则 ,治国方略的转变已确定无疑。但是 ,关于法治与德治的关系问题 ,特别是如何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仍是理论界和实际生活中聚讼不已的问题 ,重法律与尊道德在一些人那里成了一个两难的选择 ,或者成了因时、因地权变的口号。认识上的这些误区 ,既不利于法治建设 ,也不利于道德建设。考辨法治与德治的关系问题 ,也就不仅只具有一点点理论的意义 ,而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一、治国方略的转变与道德主义的终结首先必须指出 ,在治国基本方略层面 ,法治相对于人治。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