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反刍思维对神经质和抑郁的中介作用。方法:使用从大五人格量表中抽取的测量神经质的条目、反刍思维量表(RRS)和从SCL-90中抽取的抑郁条目,对912名中学生进行施测,并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验证。结果:①神经质、反刍思维各因子与抑郁两两呈正相关,且均达显著水平;②分层回归结果表明,神经质通过反刍思维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抑郁,症状反刍与反省深思是重要的中介因素;③中介模型的拟合指数为:x~2(df=5,n=912)=14.3,x~2/df=2.86,GFI=0.995,CFI=0.997,NFI=0.995,IFI=0.997,RMSEA=0.045。结论:反刍思维的症状反刍和反省深思因子在神经质和抑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林雯仪  何昊  关青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6):1262-1269
反刍思维是指个体在经历了消极生活事件后不由自主地反复思考该事件的产生原因、经过和结果, 表现出负性自我参照加工、消极情绪性以及持续性的特点。采用脑功能网络分析方法, 研究者发现反刍思维的上述三个特点分别与默认网络内部的异常活动模式、突显网络功能连接的改变以及注意相关网络之间的异常耦合有关。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明确反刍思维与相关脑网络活动之间的因果关系, 探究反刍思维脑功能网络的结构基础, 同时也应关注反刍思维及其脑网络的老龄化特征, 并致力于探索有效干预反刍思维的神经调控技术。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孤独感在反刍思维与大学生社交焦虑间的中介作用。研究选取617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反刍思维量表、孤独感量表和社会交往焦虑量表对被试进行测量。结果表明:(1)反刍思维和孤独感分别可以显著正向预测社交焦虑;(2)反刍思维可以正向预测孤独感;(3)孤独感在反刍思维与大学生社交焦虑间起中介作用。结论:反刍思维可以直接影响社交焦虑,也可以通过孤独感间接影响社交焦虑。  相似文献   

4.
经验性回避和反刍思维导致了抑郁症的发病和症状的持续,并且抑郁症的反刍思维与认知行为的回避倾向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以正念为基础的干预方法是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而与其密切相关的慈心冥想则很少被讨论.慈心冥想是指发展出对人的一种无条件、积极的慈爱与宽容的情感.正念能够增加对此时此刻的觉察,慈心冥想能够增加积极情感、降低消极情感,两者恰恰能够针对性地应对回避行为和反刍思维,从而减轻抑郁的症状.慈心冥想和正念冥想相结合,能为抑郁症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际宽恕(回避、报复和仁慈)的增长模型,以及反刍思维在人际宽恕及其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作用。方法采用人际侵犯动机量表对在"一周内"遭受过冒犯行为的116名大学生的人际宽恕过程进行"每周一测"的5次跟踪测评,并使用反刍思维反应量表评估被试的反刍思维。结果 1回避和报复动机符合线性增长模型,而仁慈动机更符合曲线增长模型;2在控制了冒犯严重性、关系亲密性因素后,反刍思维对大学生人际宽恕各维度及其变化趋势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研究结果揭示了将人际宽恕各维度区分对待的重要性,同时说明反刍思维对大学生人际宽恕的适应性心理过程具有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6.
反刍思维是一种反复关注自身消极情绪及相应事件的思维方式。解释反刍思维的理论有反应风格理论、目标驱动反刍理论、自我调节的执行功能模型。反刍思维与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它的干预方法主要是心智觉知认知疗法、表达性笔记和认知再评价等。厘清反刍思维概念、完善研究方法、拓展研究范围、探讨文化差异是未来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青少年独处偏好与内化行为问题的关系及反刍思维和学段在其中的作用,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采用自我报告方式对山东和上海地区三所学校的6年级至11年级共767名青少年进行测查。结果显示:(1)独处偏好可以正向预测内化行为问题;(2)反刍思维在独处偏好与内化行为问题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学段调节了独处偏好通过反刍思维影响内化行为问题中介作用的前半路径。相对于高中生,独处偏好更容易通过初中生的反刍思维影响内化行为问题。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从反刍思维与年龄关系的角度为独处偏好个体的内化行为问题提供解释,而且对改变个体认知和提高其适应能力具有实践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主要考察了自我控制对睡眠质量的影响作用,以及反刍思维和就寝拖延的中介作用。采用相关量表对110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自我控制可以负向预测睡眠质量问题、反刍思维和就寝拖延。(2)自我控制还通过反刍思维和就寝拖延的单独中介及序列中介,间接影响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9.
宋颖  张守臣 《心理科学》2016,39(1):172-177
本研究旨在探索领悟社会支持对社交焦虑的影响,深入探讨社会阻抑和反刍思维对该影响的作用。方法:采用问卷法,以471名职员为被试进行调查,数据结果分析采用Bootstrap分析方法。结果显示:(1)反刍思维在领悟社会支持和社交焦虑之间起中介作用。领悟社会支持通过降低反刍思维的水平,减轻社交焦虑。(2)社会阻抑调节领悟社会支持→反刍思维→社交焦虑中介模型的前半路径,社会阻抑改变了领悟社会支持对反刍思维作用的大小。  相似文献   

10.
反刍思维是一种重复性的消极思维, 会让个体将注意集中在消极痛苦的事情上。研究表明, 反刍思维和注意脱离损坏虽然是相互独立的概念, 但是二者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具体表现在注意脱离损坏会预测个体的反刍思维以及反刍思维有关的注意脱损坏可能是受到意识控制的。同时, 反刍思维的类型和自我相关性在反刍思维和注意脱离损坏关系中的作用依然需要进一步探究。另外, 注意脱离有关的训练明显地改善了个体的反刍思维。并且, 杏仁核的过度激活, 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对自我相关消极信息的调节异常, 右背外侧前额叶(dorsal 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的活动异常以及与注意有关的脑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可能是反刍思维和注意脱离损坏相互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采用大学生压力量表、反刍思维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调查684位大学生(被试平均年龄为20.26岁;SD = 1.08),探讨反刍思维和心理韧性在压力和睡眠质量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压力对睡眠质量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2)压力可通过反刍思维和心理韧性的独立中介作用及反刍思维和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预测睡眠质量。本研究揭示了压力和睡眠质量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深化了大学生压力对睡眠质量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单渭祥 《天风》2022,(10):26-29
1.警惕"反刍思维" "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参腓3∶13-14) 当你与人发生争执之后,可能常常会暗暗地生气,甚至后悔自己当时为何反应迟钝、拙口笨舌而不痛快回击?你的脑海中被动且反反复复地翻滚着冲突时的一个个画面,你也在猜疑事件背后是否存在更大的"阴谋"?你的心思实在是念念不忘、耿耿于怀.时间久了,人便会出现焦虑、抑郁、愤怒等症状,甚至还伴有头痛、失眠及人际回避等情况,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反刍思维"(源自某些动物将食物从胃里返回嘴里再次咀嚼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采用10项目反刍思维量表(Ruminative Response Scale, RRS-10)和贝克抑郁量表对山东省两所医科院校8019名新生进行调查,使用多组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RRS-10在不同性别和抑郁症状医学院校新生中的测量等值性。结果发现,抑郁症状阳性组的RRS-10总分、强迫思考和反省深思因子分显著高于抑郁症状阴性组;RRS-10在男性和女性、抑郁症状阳性组和阴性组样本间的形态等值、弱等值、强等值和严格等值模型均成立。结果表明,RRS-10的二因子结构在不同性别以及抑郁症状医学院校新生间具有测量等值性。  相似文献   

14.
共同反刍是二元关系中的新概念,指两个人过度讨论负性事件,关注消极情绪。共同反刍是否具有性别差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否具有两面性是目前研究热点。本研究对共同反刍的性别差异,与内化问题、关系质量的相关关系进行元分析,结果显示:(1)共同反刍的性别差异显著,女性相对于男性更加容易发生共同反刍(g=0.57,p0.001);青少年时期性别分化最明显(g_(青少年)=0.75,g_(成年人)=0.32,p0.001),而且共同反刍的对象不同,性别差异大小也不同。(2)共同反刍与内化问题呈显著弱相关(r=0.15,p0.001),控制反刍后合并相关系数为r=0.08(p0.001),研究设计(横断/纵向)、年龄、共同反刍对象不是显著的调节变量。(3)共同反刍与关系质量具有中等强度的相关(r=0.42,p0.001)。未来应进行更多的纵向研究和实验探索共同反刍与内化问题、关系质量的因果关系及其机制,并且开发更多形式的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15.
抑郁反刍是指个体把注意力集中在抑郁症状以及这些症状含意的行为和想法, 包含反复思虑抑郁症状、抑郁的可能原因、以及抑郁可能引起的后果。抑郁反刍主要表现出对负性信息过度关注、认知控制缺陷以及非适应性的自我参照加工等认知特点。基于这些特点, 近期脑成像研究发现, 抑郁反刍主要与杏仁核、前额叶以及默认网络等脑区或神经网络有关。未来应在不同亚型抑郁反刍的神经机制、基因以及开发有效的干预技术与方法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生活事件、自尊、反刍思维和初中生抑郁之间的关系,研究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自尊量表、反刍思维量表和儿童抑郁量表对684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生活事件与初中生抑郁呈显著正相关;(2)自尊和反刍思维在生活事件和初中生抑郁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生活事件不仅是触发初中生抑郁的重要外部因素,而且生活事件还会通过影响自尊和经由反刍思维对初中生抑郁产生间接作用。因此,减少和避免生活事件对初中生心理的冲击,增强其自尊水平,调整其负性认知方式是改善和预防初中生抑郁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为考察儿童期虐待对成年后孤独感的影响机制,本研究基于反应风格理论和依恋理论,使用问卷随机调查了811名大学生。结果显示:(1)反刍思维在儿童期虐待与孤独感之间有显著中介作用;(2)核心自我评价在儿童期虐待对孤独感的影响中起显著中介作用;(3)核心自我评价与反刍思维在儿童期虐待与孤独感之间起显著连续中介作用。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揭示儿童期虐待对孤独感的影响机制,对抑制儿童期虐待的消极后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了考察目前公务员反刍思维的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采用了反刍思维量表和SCL-90量表对芜湖市五个部门的243名公务员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研究表明公务员的反刍思维水平较高,女性总体高于男性,31-40岁这一年龄段反刍思维水平较高,但公务员反刍思维不存在性别、年龄的显著差异。公务员的反刍思维与强迫、抑郁、焦虑之间呈正相关,且反刍思维对强迫、抑郁、焦虑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9.
研究采用问卷法对955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校园排斥对抑郁的影响,以及反刍思维和特质正念的作用。结果表明:(1)校园排斥正向预测初中生抑郁,反刍思维在校园排斥与抑郁间具有中介作用;(2)校园排斥对抑郁的直接效应受到特质正念的调节,直接效应对低特质正念初中生更为显著;(3)特质正念还调节了反刍思维对校园排斥与初中生抑郁中介过程的后半段路径,高特质正念初中生的抑郁水平更低。研究以校园排斥、反刍思维和特质正念为切入点构建了青少年抑郁的影响机制模型,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抑郁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0.
基于素质-压力模型及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理论,研究考察了反刍思维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内化问题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同伴依恋的调节作用。研究从武汉和商丘两所初中三个年级共选取800名初中生,采用问卷法对其负性生活事件、反刍思维、同伴依恋及抑郁和焦虑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在控制性别、年龄、年级、独生与否后,负性生活事件对初中生抑郁和焦虑均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2)反刍思维能够在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和焦虑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反刍思维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抑郁、焦虑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会受到同伴依恋的调节;(4)同伴依恋能够调节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之间的关系,但在负性生活事件与焦虑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研究结果揭示了负性生活事件对青少年内化问题产生影响的心理机制,为引导青少年提升同伴依恋水平,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