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国儒学主要是在吸收中国朱子学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中国儒学的诸多概念范畴也被继承并发展。作为哲学的重要范畴——理,韩国不同时期的儒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性理学者退溪从能动性的层面强烈主张理的能发、能动以及"理自到"。栗谷则在朱子"理一分殊"的基础上强调气的活动性,提出"理通气局",同时也提出用"理气之妙"来解释理气关系。阳明学者霞谷提出"生理说",认为理具有神妙的生命力,既是生命的主体,又是道德的主体,认为良知与生理为一。实学者茶山全面否定朱子学之理,认为理是"依附之品",气是"自有之物",只有存在气的发展变化,理才会显现;同时他也坚持"实理',强调儒家道德行为的实践性。韩国儒学之"理"概念的发展演变,反映了朝鲜时期社会变革及思想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关于“四端七情”的问题在中国儒学尤其是朱熹哲学的心性论方面占有核心的位置 ,但并没有被朱熹以后的性理学者们继续关注 ,却得到韩国朝鲜王朝 ( 1 392— 1 91 0年 )的性理学者们的吸收及发挥。退溪与栗谷并称为韩国性理学的双璧 ,虽然他们都受到朱熹哲学的影响 ,不过在朱熹哲学的基础之上两位学者都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栗谷的“四端七情说”在理气之妙、理通气局、气发理乘等理气论的基础上发挥了朱子学 ,他反对退溪理气互发的观点 ,对朱熹哲学作出了自己的理解和诠释  相似文献   

3.
作为朝鲜李朝时期最为著名的性理学家,李退溪从哲学层面的“理动理尊”推演出伦理层面的“理发”“四端”,把“四端”提高到纯粹性和创源性的高度.对退溪来说理既是道德的基准同时也是原则,更是人超绝的道德能力,而“四端”作为先天而又内在的道德情感,无需外在的牵引,自己便有自我实现的力量.作为彻底的性理学者,退溪主理的道德哲学方法论不仅保持了性善论的儒学传统,也不同于主气论的情境主义,在伦理倾向上表现为坚定的原则主义,在实践上必然诉诸境界说和“对越上帝”的精神支持.  相似文献   

4.
从高丽末期到朝鲜王朝初期,主导韩国社会前进的势力一直是士大夫。这与中国宋代的情况并无很大的区别。(参见崔承熙,第119页)他们批判了作为之前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佛教思想,从理念上试图克服高丽时期的思想。在把朝鲜建成为一个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国家的过程中,先朝的官僚儒学者以及其反对力量———士林派,在理念、方式上产生了极深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理念性的冲突逐渐深化,后来便分化成了朝鲜后期畿湖学派和岭南学派。另外,中国的朱子学传到朝鲜后,这时发展成为性理学。朝鲜王朝后期,随着从勋旧派向士林派的政权交替,士林派成为主导社会…  相似文献   

5.
韩国朝鲜时期(1392-1910),是儒学非常兴盛的时代,五百年间,名儒辈出。此间有过几次关于儒学理论的大辩论,"无极太极"之辩就是这时期性理学史上第一次论辩。这次论辩从本体及工夫两个方面,对"无极太极"应如何规定,及如何方能体会、掌握之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辩论,突显了韩国性理学的特色。它对后来韩国性理学的发展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刘敏 《周易研究》2023,(1):94-104
“心为太极”是邵雍提出的观点,本由先天易学的象数推出,有天地之心为太极之义,学者可以通过观物、虚静的功夫复见天心。朱子学对此的阐释大为不同,强调心对太极之理的本具,但本心为太极仍然可以成立。此说在朝鲜性理学的主理一派那里成为论心的重要依据,极大地丰富了性理学的心论类型。李退溪依此而强调心之未发唯理,因其所言理具有活动性,故只需用主敬功夫便可以优入圣域。李寒洲则进一步提出“心即理”,但其理不能直接活动,故其功夫既不如退溪直截,也没有阳明学良知呈显的自然之妙。退溪之说于朱子学有所溢出,寒洲之说则仍能合乎朱子之意。  相似文献   

7.
程瑶田为乾嘉时期著名经学家,其儒学思想主要反映在《论学小记》一书。宋明理学张载主气,至朱子主理,阳明主心,同时亦有王廷相主气,至蕺山、船山调融心、理、气并重。戴震又反朱王,重回张载主气一路,实即以此转心性之空谈为气说实有。程瑶田在此脉络下,呈现其对心、理、气诸学的取舍。本文先确立程氏少言形上,直以气为天之基础。再论道在气中,离人伦非道。性则主气性由天故善,不取朱王由本体说性。情则受明清之际情善之风影响,以为气贯天、命、性中,则气性所发之情,亦为善。并主气性相近,知愚因习相远。性之知为三达德之知,知愚无不同,知愚之等差因气因习而有别。末言诚意,以恶非在于性与情,而在于经营情之发的意,一有利害考虑之意,便可能为恶。故工夫用在诚其意,意一诚则情善性善皆可见。  相似文献   

8.
一部系统研究宋明心学的力作———简评刘宗贤著《陆王心学研究》吴光宋明理学是宋、元、明时期儒学的主流,而不是她的全部。而以二程、朱熹为代表的“性即理”派(简称程朱理学)和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即理”派(简称陆王心学)则是宋明理学中的主流派。其他还...  相似文献   

9.
王夫之作为明清之际的一位思想大家,对于宋以来理学发展中提出的理、气、性、心等本体性范畴和相关的哲学命题进行了系统的清理和总结。从历史的角度说,这表明王夫之对自己所处的学术环境及可能承担的使命已有清醒的认识,即重心已不在提出新的范畴和命题,而在对既有学说及其思想体系作重新诠释。一、“性即理”及“合虚与气”王夫之认同“性即理”的命题,但他的“性即理”不同于程朱:他认为性、理是植根于气之中的,构成气的本质属性。所谓“夫性即理也,理者理乎气而为气之理也,是岂于气之外别有一理以游行于气中者乎?”(王夫之,1996年,第6册…  相似文献   

10.
从儒学的观点看中国的改革开放──访韩国学者李完栽教授王中田应南开大学的邀请,韩国岭南大学教授、韩国儒教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哲学博士李完栽先生作为访问教授,来南开大学哲学系讲学、从事学术研究。李教授系朝鲜李朝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朝鲜的朱子”——李退溪的后...  相似文献   

11.
朝鲜儒学的本土化与民族化历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朝鲜社会对儒学的认知及实践言,朝鲜儒学可划分为对中国儒学的全面接受及朝鲜儒学本土化、民族化的完成两大阶段.伴随着汉字、汉文化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儒学在朝鲜三国时期即得到国家承认,得以广泛流布.儒学在这片异国的土地上扎下根来,成为朝鲜社会重要的精神滋养;而在两千余年的传播发展过程中,经由历代朝鲜学者的不懈努力,儒学与朝鲜本土文化融为一体,以性理学的出现为标志,成功地完成了其本土化、民族化的过程,成为朝鲜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及深层动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朱熹与李退溪的理气观各具自己独特的个性,正是这种理气观上的个性促成了他们对心性理论全新的创意诠释,从而完善与发展了儒家的性理之学。二子皆是以理为本的理一元论者,在许多命题上他们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二子理气观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对气的作用和地位的理解大不相同,在朱熹,虽然从理本论角度排定理主气从,却非贵理贱气,对理气关系重在“合”;在退溪,气的重要性减弱了许多,更重理气之“分”,表现出主理抑气倾向。这些特征造成了他们对人性本质内涵的理解、规定及阐释方法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程朱理学对中医学“节欲养生观”的影响北京中医药大学(100029)林殷程朱理学是指北宋程颢、程颐和南宋朱熹为代表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或学派。它融合道学、佛学、儒学于一体,建立了以理为基本概念的新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也对金元时期以后的中...  相似文献   

14.
陈来 《哲学研究》2022,(1):41-51+126
随着“气质之性”说的确立,“气”的观念成为朱子晚年讨论已发未发问题时的一个要素。文章从黄榦论性时所引述朱子“气不用事”的思想出发,梳理分析明清朱子学和朝鲜性理学中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对于朱子学中所说的“未发”,如果从性去理解可称为主性派,从心去理解则是主心派。主性派中,又可细分为主“天地之性”说和主“气质之性”说。主心派中,又可细分为“未发为中”说和“未发不中”说。通过这些不同理解,可见有的问题朱子本人虽论述较少,但却成为后世朱子学者的重要讨论对象。正是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形成了朱子学内部的不同观点或派别,这一过程也使得朱子哲学体系中的各种逻辑可能性得以渐次展开。  相似文献   

15.
朱熹的易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是宋代理学的最高范畴,理学之得名即因这个范畴而来。“理”也叫做“道”,故理学亦名为道学。此道即《周易》所说的包括天地人在内的三才之道,此三才之道统称为性命之理。北宋五子作为理学的代表人物,同被列入道学传之中,皆以《易》为宗,致力于对此三才之道、性命之理的研究,因而就他们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而言,也就具有理学的共同的特色。但是,在北宋五子中,周敦颐、邵雍的易学属于象数派,张载、二程的易学属于义理派,由于象数与义理判为两途,尽管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相互之间过从甚密,在易学思想上却是无法交流,不…  相似文献   

16.
韩国儒学是在本土形成的固有思想基础上,吸收了中国的朱子学,并在适应本国国情的历史中形成的。其固有思想中很早就存在着儒学性的因素,传统思想也与中国的传统儒学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这使得中国儒学思想很容易地传入并被吸收。而吸收朱子学形成的朝鲜性理学与中国相比,则发生了不少深入而细致的变化。朱子学传入之初便被新兴士大夫们接受,后来以此为指导理念建立了朝鲜王朝,从而被定为国学。与政治的这种紧密而又特殊的关系,使得儒学不再是一门单纯的学问,而成为了指导阶层的统治理念、士人阶层的权斗工具。朝鲜儒学者对人的道德心性的深入探索、士人们强烈的历史和现实意识以及学派的分化和党争都与此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7.
“宋代哲学与中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高秀昌会议于1993年4月12日至14日在河南开封市召开,由河南省中原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河南省社联、河南省社科院等单位发起主办。来自全国各地和国外、港台的专家学者近百人参加了研讨会。与会学者围绕如下问题展开了讨论和交流。一、宋代哲学的内容和特点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宋代理学是宋代哲学的主流。宋代理学是义理之学或心性之学,它以复兴儒学的形式出现,实际上是受到了佛道思想的深刻影响,在哲学上突出地表现为重视本体论的建构和心性哲学中心地位的确立。崔大华认为,宋代理学将原始儒学所具有的“天命”、“礼”和“仁”的三个道德理论层面归纳为道德根源(“理”或“心”)和修养方法(“穷理”、“明心”)两个理论层面。与先秦儒学相比,宋代理学的形而上学性质增加了,理性程度提高了。石训认为,宋学(即宋代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学经魏晋隋唐演进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哲理化形态,其基本特点是更加重视社会发展的哲理性研究。台湾学者董金裕认为宋代理学思想虽杂揉道佛之说,但仍以儒家思想为宗主,故又有新儒学之称。理学的规模基本上是按照新经学的体系而建立的,亦即依四书的义理系统而建立的。其特点是规模宏阔、义理精微、承  相似文献   

18.
陈荣捷先生曾从儒学的整体发展上把理学看作一大模式,认为从广义上可以把朱熹也看作心学,从朱熹到王阳明,亦是理学的发展进程。退溪学对理学的发展不仅是继承朱子,亦可以说是以阳明心学的传播及对阳明心学的批判为中介。退溪学与阳明学大约处于同时代,面对朱子学在明初以后向着心性道德之学发展的形势,及提出的理论课题,他们从不同方向上发展了朱子的心性之学(或可从广义上称为心学)。阳明学走了体用合一之路,他以“一性”消解心、物对立,将外物移至心中,以期杜绝士大夫外事物以求理的“口耳之学”;而退溪学走了体用重整之路,他分析理、气,心、性,心、理之不同,在“心统性情”的基础上主“性情理气分发”说,侧重理、气在性中及情中的分别。退溪的“四端七情”说是坚持朱子的以“理”为本体的路线,而对朱子心性学的发展,也是对宋明理学乃至东亚儒学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李退溪是朝鲜性理学之巨擘,其学以朱子学为宗。他曾撰文严厉批评王阳明。在李退溪与奇高峰关于“四端七情”的辩论中,双方均援引朱子的文献作为论据,且自认为忠于朱子的观点。然究其实,李退溪对孟子“四端”说的诠释预设了一套与朱子性理学系统不同的义理架构,虽然合乎孟子的文本,但却脱离了朱子的基本立场。这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理”能否活动?在朱子的性理学中,理是气之所以然,只存有而不活动。本文根据相关文献证明:李退溪在诠释朱子的理气论时有意无意地赋予理一种活动性,而逸出了朱子性理学的架构。  相似文献   

20.
论高峰、退溪“四端”“七情”之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朝鲜朝著名学者奇高峰曾就“四端”、“七情”能否分属理气,与李退溪展开辩论。从1558年高峰首见《天命图》,对退溪手订“四端理之发,七情气之发”提出批评,至1566年李退溪在《与高峰书》中认为二人“始参差而异序,卒烂漫而同归”,论辩历时八载,成为朝鲜儒学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是朱子学内部的一场争论,思辨性很强,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二人都声言自己是对纪儒思想的阐释和继承,而真正坚持朱子正统观点的是奇高峰,李退溪则对朱子性理学做了重大修改。所以论辩过程中高峰文理谨严直壮,话难迭掷;退溪上下迂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