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你不必自卑     
人人都自卑。形成自卑的过程大约有两种:一是在小时候跟成人的比较过程中,都有不如成人的深刻体验,再加上某些不太利于成长的环境,自卑的状态就可能凝固在心里。二是每个人对自己的事情都比较了解,对别人的事情比较不了解,在自己的视野下,神秘的那边被不自觉地赋予一些同样神秘的力量或者光环。自卑源于所有生物都具有的攻击性。这种攻击性的呈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和行为层面,时时处处跟他人的比较。比较就是竞争,竞争就是在智力和体力上对他人实施攻击。  相似文献   

2.
探讨流动儿童自卑对学习自我效能感中基本能力感与控制感的差别效应以及情绪调节策略在其中的调节作用。运用问卷法以730名流动儿童为被试,采用Bootstrap方法检验,结果显示:流动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在自卑与学习自我效能感(基本能力感与控制感)关系中有调节作用。表达抑制在自卑与基本能力感、控制感关系中调节作用均显著,并且N-宣泄越高自卑对基本能力感的负向预测作用越强,P-宣泄越高自卑对控制感的负向预测作用越弱;认知重评仅在自卑与控制感关系中调节作用显著,P-重视越高自卑对控制感的负向预测作用越强,而N-重视越高自卑对控制感的负向预测作用越弱。  相似文献   

3.
全球性与民族性:21世纪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视界和维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 ,在不同历史环境和时代条件下进行公民道德教育 ,有其不同的视界和维度 ,它关涉到对道德教育意义的体认、内容的确定和方法的选择等。 2 1世纪的公民道德教育应以全球性与民族性为其基本视界和维度。这既是时代的呼唤 ,也是理论的要求 ,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自卑(inferiority)心理学上自卑指一个的自我评价偏低一按照个体心理学派阿德勒(A.Adler)的理论,自卑感在一个人心理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欠,这就决定了人们的潜意识中都有自卑感存在。每个人解决其自卑感的方式影响他的行为模式。许多精神病理现象的发生与对自卑感处理不当有关。按照精神动力学派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1岁是决定一个人的心理倾向是勤奋向上还是自卑、自暴自弃的关键阶段:自卑感也是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中一个基本概念。他认为人对“优越性”的渴望是起源于人的“自卑感”,而人的自卑感是肇端于在.幼年时的无能。儿童对自卑感的对抗叫“补偿作用”。补偿作用是推动一个人去追求卓越目标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5.
重视声乐教学中的人文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乐作为一门艺术,是歌声和音乐以及文学语言的组合,声乐课教学就是通过教与学的互动,在培养学生科学地发声歌唱的同时,以期对作品所蕴涵的思想和情感有深刻的感悟和体认。而这种感悟和体认又是与一个人的阅历、知识和文化修养紧密相连的。  相似文献   

6.
自卑是一种性格的缺陷,表现为对自身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通俗地说,自卑就是自己看不起自己。缺陷的存在会导致自卑的产生,不恰当地比较也会导致自卑的产生。前者多发生在一些有先天缺陷的人的身上,后者  相似文献   

7.
道德信仰的发生机制至少包括三个方面 ,即 :需要的体认机制 ;伦理义务的内化机制 ;道德心理的整合机制。需要的体认机制涉及到对人性、人生的价值、人的使命等问题 ,它是道德信仰形成的主体基础 ;伦理义务的内化机制涉及到人的社会伦理关系、社会规定性和制约性、社会价值、社会道德规范及其教化等问题 ,它是道德信仰形成的客观条件 ;道德心理的整合机制涉及到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人格等问题 ,它是道德信仰形成的主、客观方面的动态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画中有通过人物与背景关系的巧妙处理来反映风土人情、展现社会面貌的传统。各类绘画题材中,在有限的平面内将不同的场景与人物之间的关系融合到极致,这些手法和方式也应该为现代中国画创作所体认和应用,使极具时代风格的元素与画作的人物、背景形成有机的联合,从而展现中国画创作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9.
自卑,还是自卑,当青春本应闪光时,却被它一点点蚕食,使生命的花朵还未绽开,就过早地凋谢了。如何战胜自卑?详阅此文,“天子骄子们”也许会有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湛甘泉“随处体认天理”说的哲学含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白沙与湛甘泉书称:“发来书甚好。日用间随处体认天理,着此一鞭,何患不到古人佳处也。”(《陈献章集》卷二,《与湛民泽》)黄宗羲称:“先生(指湛甘泉——本文作者)与阳明分主教事,阳明宗旨致良知,先生宗旨随处体认天理。学者遂以王、湛之学各立门户。”(《明儒学案》卷三十七,《甘泉学案》)依比,显见湛甘泉是以“随处体认天理”说,与陈白沙的“主静”说和王阳明的“致良知”说相区别和相发明的。那么,湛甘泉这一学说包含一些什么内容,它在心学与理学的抗争以及心学的发展史上有什么意义呢?  相似文献   

11.
为考察自卑在大学生社会比较与成就动机中的中介作用,研究采用爱荷华-荷兰比较倾向量表(INCOM)、Flemimg和Courtney修订的自卑感量表、叶仁敏修订的成就动机量表,对安徽某高校4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50份。结果显示,学生自卑与社会比较显著正相关(r=0.426,p0.01),与成就动机显著负相关(r=-0.186,p0.01);自卑在大学生能力比较、观点比较与避免失败因子之间均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为32.77%和31.35%。可见,自卑在大学生社会比较与成就动机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宋明儒学不仅有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也有与之相应的功夫体系。明儒湛若水提出"随处体认天理"的功夫论,则是构造此功夫体系的重要部分。而从"天理"、"体认"、"随处"三个关键词来解析湛氏的功夫理论,将看到其核心是避免修养实践偏于"动"、"静"一隅,而是打通二者,兼蓄"动""静",这对于引导明末儒门功夫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洪霞 《社会心理科学》2007,22(1):215-219
针对自卑情结的存在,采用西方心理哲学家阿德勒与东方心理哲学家奥修对于自卑情结的理解进行比较,如在自卑情结的来源;自卑情结的作用;如何解开自卑情结,从以上的异同比较上总结出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从而在现实的意义上给予我们启发和思考,指出两者在现实应用中适当整合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感恩之心     
单渭祥 《天风》1996,(6):31-32
A. 不知何时曾阅读过一篇名家的短文,题为《时时心存感激》。大意是说无论生死祸福、痛苦欢乐,都当存心感激。缘因我们究竟有机会品尝了这生命的内容。这位作家为文时远不是基督徒,但是从字里行间已充分能看见他对自己生命的位置有了一种感觉。他没有呼出神的圣名,可他却已体认了自己的渺小。当这渺小面对隐藏在万有背后的伟大时,他就悄悄地流露出了这充满宗教情愫的感恩之心。  相似文献   

15.
自卑感是对自我评价过低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过度的自卑感会影响个体的一生。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自卑特点,本研究采用用内隐联想测验和Inquisit软件探究大学生的内隐自卑。通过对大学生的内隐自卑进行研究,总结出大学生存在着明显的内隐自卑,但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基督徒如何在当代社会与周围人群开展对话,寻求理解,不仅需要基督徒对信仰本身的体认和践行,更需要有对周围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反思,本期邀请杨济余同道谈谈他对信仰、世界、文化等问题的看法,以期启发读者再思信仰真谛,活出美善人生。  相似文献   

17.
从内涵方面说,儒家和谐观注重不同因素之间良性的交互感通,相互配合,相互作用,从而使事物整体健康的发展变化;从价值基础说,儒家和谐思想立足于生命的体认与感通,认为人要通过对自我生命本质的体认,感通了悟天地万物、社会人生的生命本质,使个体生命积极的融入到群体生命、宇宙生命之中,展开的基本思路是由己及人,由内到外,从修养自身和谐做起,再推衍到人与人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天地的和谐;从现代价值来说,源远流长的儒家和谐思想对当今世界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自卑,现代汉语辞典解释为:轻视自己,认为不如别人。心理学上是指在和别人比较时,低估自己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心理上的缺陷。世界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人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而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出自于自卑的克服与超越。日本心理学  相似文献   

19.
歌唱心理就是指歌唱环境与对象的客观要求导致的生理变化与情绪的波动,简单地说就是对歌唱的想法。想法正确,歌唱的心理状态就好,学习进步就快。 通过近几年的声乐教学,笔者发现有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是被歌唱的发声技巧所难倒,而是歌唱心理方面的困难,妨碍了声乐的学习。如有的学生总感觉自己唱不好,非常自卑,课堂上放不开,怕老师批评,下去也不敢张嘴练,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基督教若谋求进步与发展就必须与现实相结合,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相适应,以实际行动向本色化、处境化迈步。这种迈步是进步而不是让步,是与整个人类历史前进步伐的结合而不是分离。中国基督教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与时代相吻合、相适应的时代真理,不断地将基督教及其思想处境化,对自身所处环境的体认、参与、调试与重构,才能做到中国教会健康稳步的发展。加强神学思想建设就是相适应的重要举措,其目的就是要将基督教建设成为一个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基督教,一个时代社会认为“美的”基督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