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3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4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1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91.
王常生 《心理科学》1998,21(4):336-340
采用WMS-CR和MMSE筛选了9名遗忘症患者,采用自由回忆和再认两项任务观察了他们及正常对照组的外显记忆。结果发现:遗忘症患者两项外显记忆任务操作呈分离现象,自由回忆任务操作明显受损,再认任务的操作尽管较对照组低,但与对照组差异未达显著性水平。推论;①外显记忆受患者损伤的颞叶或间脑结构调节。②再认任务至少包含两种性质不同的潜在加工过程,一种为意识性重组加工,另一种为无意识自动加工,两者相互独立地贡献再认任务的操作。正常人意识性重组加工的贡献占优势,掩盖了无意识的作用。遗忘症患者意识性重组加工损伤,无意识自动加工部分代偿作用。③先前研究未对遗忘症患者进行认知功能的筛选,患者对再认障碍可能源于其他认知功能障碍,而非记忆障碍之故。  相似文献   
92.
丁瑛  宫秀双 《心理学报》2016,(10):1302-1313
社会排斥的现象在当今社会日益凸显,已成为世界各国探究社会政策和不平等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然而却鲜少有研究从心理机制的角度探讨社会排斥对人们的产品偏好的影响。本文通过1个预实验和4个主实验,系统研究了社会排斥如何影响个体对不同触感产品的偏好,并探讨了其内在影响机制。实验结果发现在经历社会排斥(相较于社会接纳)之后,个体更偏好触感柔软的产品,消极心理体验是其内在驱动机制,并且该作用机制被归属感的重要性所调节。当归属感被认为很重要时,个体在经历社会排斥后对柔软触感产品的偏好以及消极心理体验的中介作用会被强化,而当归属感被认为不重要时,以上效应会被削弱。本文还对研究结论的理论贡献和实践应用进行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93.
陈伟 《世界哲学》2016,(5):134-139
尽管阿伦特视行动为最具政治性的人类活动,但她并不一味地推崇行动,相反,她对行动的局限性有着清醒的认识。行动的特性意味着行动本身有其危险、脆弱的一面,由此行动需要救赎。革命行动与自由、权力的关联,又表明行动本是非常态之事,行动虽有局限,却是自由人弥足珍贵的能力。阿伦特的行动理论,曾被按照展示模式及沟通模式两个方向去解读。对阿伦特行动论述的考察,表明阿伦特之要旨并不在于展示或沟通,而在于自由的落实。只有在此意义上,阿伦特行动理论批判极权主义的力量才能充分显示。  相似文献   
94.
胡好 《世界哲学》2016,(3):69-76
在论述定言命令何以可能的过程中,康德意识到一种可能的质疑:自由和道德法则的交互论将陷入循环,于是他通过寻找一个自由的非道德的根据来摆脱循环,完成定言命令式的演绎。本文指出,循环是双向的,但归根结底是从道德法则到道德法则的推论。康德通过先验观念论确认我们是理性行为者,并得以摆脱循环。循环的摆脱构成定言命令式的演绎的重要条件。不过,阿利森认为循环的摆脱失败了,通过考察,我们认为阿利森的质疑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95.
《中国天主教》2000,(5):19-20
本报华盛顿8月26日电由中国五大宗教7位主要负责人组成的中国宗教领袖代表团于当地时间8月21日抵达洛杉矶,对美国进行友好访问。几天来,代表团在洛杉矶和华盛顿两地与美国宗教界人士、学者、华侨华人广泛接触,并举行两场记者招待会,介绍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情况,同时深刻揭露了“法轮功”的邪教面目。 在美国宗教界、学者和华侨华人中,不少人客观公正地肯定了中国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事实,认为中国宗教领袖代表团的来访增进了美国人民对中国宗教信仰自由状况的了解,有助于消除误解,并为进一步加强两国宗教界的交流与合作奠定了…  相似文献   
96.
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   总被引:173,自引:0,他引:173  
章详尽介绍了西方30年来关于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理论成果,重点介绍了SWB的结构,内容和理论,探讨了下一步发展方向和新的研究课题,旨在为我国本土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
分化是现代制度的首要特征。从最终动力上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个人得以不断地从对他人和共同体的人身依附中解放出来;个人的自由促成了人们纵向的地位变动、横向的地域流动和活动领域变动,促成了社会分化为不同的领域和层面,主要有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由此产生了制度的分化和整合。  相似文献   
98.
追问“什么”是欧洲形而上学的核心,它真正追问的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在理性观照下,事物在不同层次上的显现与本质。事物的这种显现与本质,既是它们的存在,也是关于它们的知识。但是,对于列维纳斯来说,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之前,尚有人与他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外于“知识”,外于“存在”。因为它是自由者间的关系,他者不可由“我”来显现、观照,是完全异于“我”的。因此,人与人之间首先是伦理-道德的关系,而不是知识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伦理-道德外于、高于知识。然而,对于人这种有限存在者来说,他的一切知识,实质上都是对“不断(的经验事物)”的一种断,都是在不全处作出全的论断。因此,知识实乃包含着自由与责任于自身。换言之,伦理-道德也在知识中,知识实际上也是事物的一种自由的存在。因此,存在论-知识论与伦理学之关系,是否如列维纳斯所认为的那样,仍值得深究。  相似文献   
99.
罗尔斯伦理思想总体上可归结为一种权利伦理学;“自由优先于德性”是罗尔斯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之一,这个原则以“自我优先于目的”为形式根据,以“正义(权利)优先于德性”为质料内容。罗尔斯权利伦理揭示了现代自由社会的道德特征和道德要求,提出了诸多新的伦理理念和伦理观点,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0.
基本自由的优先性是罗尔斯政治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论题。在《正义论》中,罗尔斯为基本自由的优先性提供了三个论证,也即良心的平等自由论证、自尊论证和最高级利益论证。经过考察可以发现:良心的平等自由论证的问题在于,良心自由保护的利益无法确保赋予其词典式优先性,针对良心自由的推理也不适用于其他基本自由;自尊论证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证实自尊是最为重要的基本善,如何论证基本自由构成自尊的唯一社会基础,如何以自尊为根据去支持基本自由的词典式优先性;最高级利益论证的麻烦是,罗尔斯既未说明最高级利益的本质及划分利益等级的依据,也未具体解释最高级利益与各种基本善的关系。泰勒以康德式自律观念为基础,重构了最高级利益论证。重构后的最高级利益论证解决了原有论证的麻烦,在《正义论》的框架内为基本自由的优先性提供了有力的辩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