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胡好 《世界哲学》2016,(3):69-76
在论述定言命令何以可能的过程中,康德意识到一种可能的质疑:自由和道德法则的交互论将陷入循环,于是他通过寻找一个自由的非道德的根据来摆脱循环,完成定言命令式的演绎。本文指出,循环是双向的,但归根结底是从道德法则到道德法则的推论。康德通过先验观念论确认我们是理性行为者,并得以摆脱循环。循环的摆脱构成定言命令式的演绎的重要条件。不过,阿利森认为循环的摆脱失败了,通过考察,我们认为阿利森的质疑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2.
胡好 《道德与文明》2019,(5):134-138
刘清平教授认为自己不是相容论者,但由于他可能混淆了自由和必然不相容的假与自由和必 然是否相容的假,因而实际上他是个相容论者。他将自由置于价值维度,而将必然置于事实 维度,通过意欲的中介效应论证它们的相容。这一论证并不成功,因为他把自由看作选择能 力,还是将其和必然拉到了事实维度,这样一来,它们便难以相容。尽管如此,他对自由和 必然进行区分的思路仍然是可行的。休谟式的相容论将自由看作不被强制,通过诉诸被决定 和被强制的区分来确保自由和必然的相容。这可能是个有前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对比解释难题中有代表性的三个问题是动机选择、时机选择和纯粹机遇问题。其论证主要分为两步,一是通过"给不出相关的对比解释"表明某个行为是随机的,二是由随机性推出该行为本身的失控和不自由。学界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第一步,相对忽视了第二步的重要性。本文着重反对第二点,主张即使"我"对某个动机、某个时刻或者某种概率的行动的选择是随机的,那也不意味着"我"对它们完全失去了控制,因为这些动机、时刻和客观概率的行动都在"我"掌控之内。所以,对比解释难题没有威胁到行动者因果性理论,行动者对行动仍然保持着控制。  相似文献   
4.
休谟关于自由有三种表述:自发自由、中立自由和自由.其中,自发自由就是自由,两者都与强制对立,与必然一致,而中立自由则是必然的缺无.他采取相容论立场,认为一个行动既是有原因的,又是自由的,一方面通过批驳中立自由巩固心理决定论,另一方面通过反驳彻底决定论在宗教上的运用以巩固自由学说,最终让心理决定论和自由学说一起为责任奠基.然而,他所肯定的不受强制反而模糊了自由的含义,并且,他的调和策略由于避开了相容论的关键问题,因而也值得商榷.这一切都源于他的经验论立场.  相似文献   
5.
在康德哲学中,实在谓词难题由以下命题构成:1.存在等于实存;2.实存是综合命题的谓词;3.所有综合命题的谓词是实在谓词;4.存在不是实在谓词;5.所以,存在既是实在谓词,又不是实在谓词。为了化解这种矛盾,目前学界有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否定命题1,认为存在不同于实存;另一种是否定命题3,认为实在谓词是分析命题的谓词。然而,它们都难以成立,因为存在和实存在充当谓词时是一回事,实在谓词是综合命题的谓词。本文同样否定命题3,但通过区分实在谓词和现实谓词来解决。实在谓词是客观综合命题的谓词,现实谓词是主观综合命题的谓词,因而并非所有综合命题的谓词都是实在谓词。存在不是实在谓词,而是现实谓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