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面对市民社会私立战场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冲突,康德走上了以绝对义务和道德个体自治为核心的道德哲学路径,但他的伦理学最终却成为一种取消了特殊性的形式主义伦理学。在批判康德道德哲学的基础上,黑格尔将现实的社会世界纳入到其绝对精神的实现过程,建立了一套客观的、必然的理性主义社会伦理学,其伦理学强调伦理秩序对个体生活的优先性,强调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由于其哲学体系的理性基础规定性,黑格尔的社会伦理思想带有强烈的先验理性色彩,限制了人类改造社会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2.
安乐哲提出"儒家角色伦理"范畴,是对儒家伦理的一种误读。角色伦理强调人在社会整体中的地位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义务,因此,它是一种消极的义务伦理。儒家伦理则经常突破人的社会地位和礼仪规范的限制,自愿地承担为他者的责任,因而是一种积极的责任伦理。安乐哲误读产生的根源则在于他没有真正把握住儒家伦理学中内在于生命的仁心,而在人生外部寻找儒家伦理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胡塞尔在人格存在论的基础上对价值论伦理学的基本原则进行质疑和反思.他认为,人格价值是绝对应当实现的价值,它超出了价值比较的范围,而且单从价值上规定意志也是不够的."我应当做什么"这个问题在根本上指向的是伦理人格的自身塑造和实现,其中心观念是绝对应当的义务观念.真正的伦理意志是一种把人格的整个生命转变为伦理生命的一种整体意志.在此基础上,胡塞尔提出了意志真理的概念,它意味着人格自我将其生命作为一个整体内在明察,并对一种可能最好的生活作出决断.总之,绝对应当包含两个方面,即绝对的人格价值和绝对的义务,两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4.
罗亚玲 《现代哲学》2023,(6):108-116
韦伯、约纳斯和阿佩尔等责任伦理学家不管是将责任伦理视为对康德道德哲学的补充,还是将之视为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改造,都预设了后者是缺少责任伦理之维的意念伦理。本文质疑这一预设,试图基于对康德至善思想的考察,表明康德道德哲学思想中包含了责任伦理的思想。本文将先指出责任伦理学主张在承认道德原则的基础上在原则应用环节纳入对行动后果的考量,是一种整合义务论伦理学和后果论伦理学的尝试,并呈现了以阿佩尔为代表的典型责任伦理基本论证思路。在此基础上,本文在康德实践哲学的框架内对其至善思想展开考察,通过对至善所包含的德福一致思想、上帝理念的分析以及对其论证思路的重构,表明至善思想体现了责任伦理的主张,并且康德的论证思路与阿佩尔对责任伦理的论证思路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时尚消费的伦理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消费文化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而时尚消费在当代消费文化中则越来越居于主流文化的地位.因此,经济伦理学在关注作为经济行为的消费活动的时候,绝对不能忽视作为一种主流消费文化的时尚消费,否则它就不能有效地承担评价和引导当代消费活动的伦理责任.  相似文献   

6.
专业作为特殊职业,其属性中体现出鲜明的伦理特征,"专业伦理"作为体现这种伦理特征的概念包括了专业的哲理思想、价值体系、伦理原则和行为规范四方面内容,属于应用伦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任务在于界定专业人员的伦理责任并通过专业伦理委员会监督其执行.  相似文献   

7.
儒家伦理是一个多元一体的伦理系统,它兼具德性伦理和德行伦理、意图伦理与责任伦理。儒家伦理学无疑是一种德性伦理学,但是它也是一种以行为为中心的德行伦理学。而儒家所阐发的行为伦理构成了儒家德行伦理学的核心,它所揭示的"行""为"和"行为"范畴的义理,鲜明地体现了儒家责任伦理所包含的做事、不做事、应做事等本质规定性,充分体现了高度的实践理性智慧。儒家行为责任伦理体现为三大层面:一是行为责任伦理的基本规定,二是行为责任的内容指向,三是行为的责任伦理要求。  相似文献   

8.
论"伦理世界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伦理道德作为实践理性,当以“意识—意志”的复合为研究对象,因而现象学意义上的意识和法哲学意义上的意志,就是合理的伦理体系和伦理精神的两个理想要素,由此伦理学的研究必须实现现象学与法哲学的璧合。“伦理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伦理与自然(包括客观自然与主观自然)的关系问题。伦理与自然、义务与现实在伦理精神中原初的对峙与对立——绝对义务意识对伦理与自然关系的抽象统一——透过伦理行为达致的伦理与自然的现实统一,是伦理世界观的辩证结构,及其生长的具体—抽象—具体的辩证过程。  相似文献   

9.
风险社会与责任伦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风险社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特征,而传统的功利论、义务论、德性论等伦理学在应对社会风险问题时却存在着诸多局限。“责任伦理”在时空视域、伦理对象、核心理念等方面突破了传统伦理学的局限。树立和加强责任伦理的建构,能够积极有效地应对社会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技术伦理思想及其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德国哲学家乔纳斯 20世纪 70年代末期在其《责任原理》一书中第一次明确把技术列入伦理学主题以来, 各国学者围绕技术伦理学发表了不少论著, 并围绕“技术伦理学的理论可能性和实践意义”展开了争论。(参见格鲁恩瓦尔德, 第 7-13页) 这种争论的实质并不在于技术伦理学是否成立, 而在于把人们引向了对技术与道德关系的更为深入的伦理学思考。它主要涉及三个问题: 一是目前技术伦理学使用传统的价值、责任等概念来分析技术伦理问题, 出现了诸多矛盾 (如运用价值判断处理新技术决策会导致各方固执己见和冲突激化, 运用责任伦理无法规定技术后…  相似文献   

11.
最早产生的伦理学理论主要是目的论的.超验目的论、幸福论、快乐主义是它的重要形式.效用主义是快乐主义的一种较晚近的形式.德性伦理学也是最早产生的一种目的论伦理学.中国儒家学说在其核心处是一种德性的伦理学.在斯多亚学派的学说中,德性与至善概念疏离后成为目的本身.在西方,德性伦理学又由于它具有的不同特点被称为完善论或自我实现论.从德性伦理学中逐步分离出独立的正当概念.康德在许多方面来说是从德性伦理学到义务论伦理学的联系环节.在义务论伦理学中正当(应当)成为核心的概念.在义务论伦理学中,基于对正当的不同解说,形成责任论与权利论两脉.康德学说是责任论的杰出典范.在权利论中,首先形成作为其古代先声的回应的近现代契约论伦理学.从这种传统中新近发展出程序论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12.
规范伦理学是伦理学的基础形态,它得以构建的认知基石是人性,逻辑起点是利益:利益构成了规范伦理学的原初概念.围绕“利益”而展开的是权利与责任,权利与责任的价值诉求形态是利害与爱恨.以利益为原动力,统摄权利与责任、利害与爱恨而内驻为伦理信念,外张为伦理行为.伦理行为追求利益,必须遵守利益的普遍性原则和利益的节制性原则这一双重伦理规范,其最终目标指向是在合理利己和合理利他的对立统一价值诉求中站立为人,自己成就道德生活者.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关于荀子的伦理学是功利主义还是德性伦理存在争议。荀子所说的"快乐"并不限于物质范畴,而是兼重情感方面的快乐,因此,荀子的功利主义伦理学是属于密尔类型的广义功利主义伦理学。荀子的伦理学在内在德性、道德人格两个要点上也符合德性伦理学的基本要求。对于荀子而言,功利主义与德性伦理并非绝对不能兼容。二者之所以能够兼容,是基于其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糅合的知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道义论(义务论)伦理学虽然受到了美德伦理学的不合情理的无辜批判,但作为经典的伦理学类型,依然要对自身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论证时刻保持哲学的反省能力,对各种"批评"具有开放性对话的能力,从而让其理论与思想更加切合伦理生活世界,继续起到引导和规范的作用。详细梳理道义论伦理学的思想谱系,考察它为何不在古希腊而在斯多亚主义中才兴起的原因,它在西塞罗伦理学思想中的内涵以及义务和德性的关系、行为和行为者的关系,德国伦理学为何要采取义务论的形态以及康德义务论与德性论各自承担着怎样的使命与课题,可以发现,对人性的洞察、对美德的崇敬、对存在之天空与深渊的复杂而艰深的知识与领悟,哲学史上莫过于西塞罗和康德。他们的伦理学并非只有道义论没有德性论,而是他们更为深刻地看到:人的德性不是天生的,是在生活和行动中随同人将本身"自然未完成"的自我,造就为主体性的人而生长与"自我造就"的。德性之本性即自由,"德性"的自由塑造本身使它不可能作为伦理的第一出发点而被言说,因为伦理生活和行动本身对于行为者的品质无论从何种意义上都更具有在先性。  相似文献   

15.
作为家庭责任伦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由儒家所阐发、所倡导的孝悌道德,不仅是一种德性伦理、规范伦理,也是一种责任伦理。历代儒家主要从以下五方面深刻阐述了家庭责任伦理:一是父慈子孝的双向的责任,儒家提出来的父与子的角色责任伦理要求核心是父慈子孝的义务规范;二是游必有方的感情责任,"游必有方"并未否定晚辈行动选择的自由权利,它不过表达了孔子着重强调父母健在时子女必须尽孝道的义务和责任;三是不亏其体的重生责任,我们每个人作为自然存在均有保存生命的义务,"不亏其体,不辱其身"表明我们每个人作为自然存在均有保存生命的义务;四是劳而无怨的代际责任,"劳而不怨"既表达了对父母的关爱、敬重和诚意,又是化解矛盾、避免陷父于不义的合适情感表达;五是兄友弟恭的同辈责任,"友于兄弟"作为体现兄弟双方的对等责任内在地包括"兄友"的责任要求和"弟恭"的义务诫命。  相似文献   

16.
正伦理学诞生有两千多年历史了,其间伦理学的理论形态一直在缓慢地演进,从美德伦理到近现代的规范伦理,并在近两百年前基本奠定美德伦理、义务论、功利主义这三大规范伦理三足鼎立之势。1903年摩尔《伦理学原理》一书的问世,使元伦理得以与规范伦理二分天下。而理论伦理学整体又与最近五六十年来蓬勃发展的应  相似文献   

17.
管理公正是公正在管理领域的体现,是在管理过程中使组织权利与义务达到平衡的原则,也是管理过程中追求的使组织权利与义务达到平衡的伦理价值目标。管理公正是管理学与伦理学整合的支点,研究和实践管理公正对深化管理伦理学研究,实现伦理化的管理,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直觉主义伦理学是现代西方伦理学的一个影响重大的派别,它是资产阶级形式主义伦理学的开端,主要流行于英、美等国。直觉主义者断言,善、义务、正当等道德概念,不可能用理性和经验来认识,而只能用“道德直觉”来认识。伦理直觉主义就是由此而得名的。英国的直觉主义源于英国的新柏拉图学派和西季威克的直觉主义思想。到二十世纪初形成了直觉主义的完整的伦理学体系。直觉主义伦理学产生于二十世纪初的英国,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当时流行于英国的伦理学说,主要是功利主义和进化伦理学。直觉主义者看到这些伦理学说在人们中已失去其影响,于是企图另辟蹊径,寻找维护资产阶级道德价值的更方便更有利的手段。他们用给善恶、义务、正当等道德概念下定义的“新”方法来巩固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9.
康德伦理学经常被视为义务论伦理学的典范,但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对其作出部分或整体的目的论解读。本文尝试通过考察康德论著中出现的各种目的概念以及与目的相关的概念,追究康德伦理学究竟是义务论的还是目的论的伦理学。康德的“目的自身”“目的王国”“同时是义务的目的”以及“至善”“终极目的”等一系列概念的展开都围绕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何为客观目的。但基于对一切主观目的之客观必然性的否定,康德对客观目的的追问最终转换为对使主观目的得以可能的规范性条件的追问。他所给出的两种不同答案其实都是规范性主张的表达:一是理性存在者作为目的自身具有独立的价值(从而作为客观目的);二是“同时是义务的目的”包括自己的完善和他人的幸福。前者确立了理性存在者之间不能仅仅将彼此当作手段而必须同时当作目的的限制性条件,是一种消极义务;后者奠基于谋求德福一致的至善理念,是一种积极义务的要求。康德对这两种义务的论证采取的都是义务论的进路。  相似文献   

20.
对责任伦理的研究和实践能极大地促进伦理学的实践,进一步完善伦理学的建设。对责任伦理有多种理解,本文认为责任伦理要解决的问题主要不是主观意图的责任意识,而是指人们在履行伦理原则、规范的行为过程中对他人、对社会实际产生的效应。责任伦理的着眼点是伦理效应。只有从实际发生的伦理效应才能真实地判断伦理的责任是否到位。重视伦理原则、规范在实际应用中发生的伦理冲突,区分责任伦理的不同性质和类型,构建落实责任伦理的完整链条,是落实责任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