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市场经济与现代中国伦理的转换点樊浩市场经济与伦理关系、道德生活的冲突,是当今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的课题。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必然使得伦理关系、伦理原理最终要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又必须以一定的文化尤其是伦理文化为背景,经济生活受到伦理规...  相似文献   
2.
"伦理"是中国文化最具标识性的基本话语之一,既不能与"道德"循环互释,也不能与"ethic"直接对话,否则将导致意义肢解甚至文化殖民,必须在话语体系及其辩证运动中才能倾听到其文化脉动."伦理"话语是由"伦"—"理"—居"伦"由"理"—伦理世界四要素构成的话语体系."伦"是"国—家"文明的特殊话语,是具有终极关怀意义、世俗而超越的伦理实体."理"是"伦"之"理",它不是西方式的认知理性,而是中国式的良知理性;在文化形态上,它不是理性主义,也不是情感主义,而是中国式的情理主义."居'伦'由'理'"是"伦"—"理"关系的文化原理和文化规律,其要义是从"伦"的家园出发,行"理"之达道."伦理世界"既是由"伦理"话语及其传统所创造的一种特殊世界观即"伦理世界观",也是其追求的终极理想."伦理"话语及其体系,携带特殊的中国文化密码,体现中国文化的特殊精神气质,也具有特殊的文明史地位.  相似文献   
3.
A mutual interpretation and theoretical transplant of ethical-economical concepts is a process of the dialogue and discussion on its “meaning,” and also a process of the transmission and interaction of values. However, over-interpretation, which is inevitable in “understanding” “meaning,” and the plight of the “hegemony of values,” bring potential risks to value dissimilation in the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plant. Value migration—value hegemony—value dissimilation is its general process of development. The academic reasoning behind overcoming the risk of value dissimilation is value ecology. The essence of value ecology is to enable the meaning-dialogue and value interlocutions of ethics-economy follow the rules of ecology. Therefore, the process of mutual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plantation becomes a process of the ecological interlocution of ethics-economy, creating a new value, eco-value.  相似文献   
4.
伦理-经济关系是道德体系的哲学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中国化的基本课题.20世纪的中国道德哲学的发展,历史而共时地存在三大理论范式,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韦伯新教伦理的"理想类型",还有所谓"经济伦理".三大理论范式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合理性与实践合理性,但也都内在着深刻的矛盾.21世纪的文明将是生态文明.21世纪道德哲学和道德体系的形而上学基础,既不是机械的"决定论",也不是抽象的"气质论"和"立法论",而是汲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辩证法精髓,融摄三种范式并扬弃它们的内在局限的"生态论".辩证合理的伦理-经济生态既是21世纪道德体系的建构,也是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中国化必须进行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5.
樊浩 《哲学动态》2006,(1):40-45
在严格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中,伦理与道德代表着两种“理一”而“分殊”的生命过程,这就是伦理世界与道德世界的生命过程。在这两个世界中,伦理与道德的生命形态,在黑格尔看来,都是“精神”,即伦理的“精神”与道德的“精神”。伦理的精神本质上是实体的精神,或诸伦理实体的精神;而道德的精神则是一种道德的自我意识或“伦理世界观”。但是,无论在伦理还是道德的生命世界中,都内在一些基本矛盾,这些矛盾是伦理或道德“精神”发展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但伦理精神和道德精神的本性都是扬弃矛盾,实现和谐。如果将“伦理世界”当做“精神”的“…  相似文献   
6.
樊浩 《哲学动态》2007,(11):56-61
伦理道德是一种理性,是关于善的价值理性,这是道德体系的重要形而上学前提之一。但是,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如果仅滞留于此,那它便只能皈依于哲学的形而上学,而无法进展到道德形而上学。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特点,是由理性继续前进,使之从人的思维中逸出,具有外化为现实的品质和能力。所以,道德形而上学体系逻辑地需要完成一次重大转换,即由“理性”向“精神”的辩证运动。这一转换的方法论实质,是由现象学思辨向法哲学分析过渡。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法哲学结构,由概念的两个辩证运动过程构成:由“冲动”向“冲动的合理体系”的辩证运动;由“‘冲动…  相似文献   
7.
中西方文明都建构了以家庭和国家为基本结构的伦理世界,西方“country”文明中伦理世界的命运是“悲怆情愫”,中华“国家”文明的文化条件和伦理精神是“家国情怀”。家国情怀不只是家庭精神,也不只是爱国主义,而是身家国天下一体贯通的伦理情怀。“国家”文明创生的家国公正的伦理智慧有日常智慧和“非常”智慧。日常智慧贯穿于人的生活与生命的全程,并通过各种民族节日呈现;“非常”智慧是调节家庭与国家矛盾冲突的伦理智慧,逻辑与历史地展开为两种传统形态,即以“国”为重心的“精忠报国”,以“家”为重心的“亲亲相隐”。家国伦理公正的课题与中华现代文明的百年进程相伴随,从中国革命到改革开放,呈现“伦理建构—伦理革命—伦理解放”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进程。现代中华文明依然是“国家”文明,但已经具有新形态,也面临新挑战,必须以伦理公正实现“国家”文明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做出新的“中华”贡献。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 ,这样的问题长期困扰着人们 :为什么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全盘肯定的国粹主义和采取全盘否定的民族虚无主义都始终不绝于世 ?怎样才能走出在“恢复传统”论与“与传统决裂”论两极之间跳跃的怪圈 ?针对这种情况 ,近些年来学术界进一步作了新的探索。由周安伯等同志撰写 ,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一书 ,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有价值的成果。作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课题《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最终成果 ,该论著的最大特点是从哲学的视野来审视和论述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的关系。论著在…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现代转化问题,是当代学术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性课题。这一课题涵盖面极广,以致给人以无从下手,大题小做的感觉。传统的核心是什么?传统向现代转化的突破口在哪里?杨国荣先生的新著《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的历史衍化及其现代转换》(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重大理论问题,并在诸多方面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杨国荣是近几年来学术界杀出的一匹“黑马”。学界同仁聚首时,常笑问:“到底是杨荣国还是杨国荣?”这当然是戏言,但背后潜藏的是对他学术研究水平的认同。在这本新著中,作者以儒家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与核心…  相似文献   
10.
“人伦”是中国伦理的基本概念。然而,传统人伦设计的范型和最高概念是“天伦”。“人伦本于天伦而立”是中国伦理设计的基本原理。“人伦”和“天伦”的内在统一,“人道”和“天道”的合一,才是中国伦理的最后完成,由此形成“天人合一”的伦理精神的最高境界。因此,“天”在中国传统伦理的建构中,不仅是一个有意义的结构,而且是文化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因子,可以说它构成传统伦理体系、中国人的伦理精神结构中的文化“黑洞”。“天”的概念、“天伦”的原理、“天道”观念,体现的是一种宗教境界。它们既为伦理生活提供终极关怀,也为主体的伦理精神提供信仰支撑,更为伦理运作提供超越性的机制。在社会转型与文化冲突的背景下,中国伦理精神建构的重要课题,就是要重新寻找伦理的本位与道德的本体,建立新的伦理坐标和伦理信仰,从而为社会的伦理生活与主体的伦理精神找到新的维系和支撑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