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塞尔运用先验现象学的方法对建立在自然因果律和经验心理主义基础上的动机论进行了批判.他指出,动机不是经验事件的发生,它属于精神因果性,是精神事件的发生.对动机的讨论不能采取心理联想和经验事实的解释方法,这是一种自然主义的实在论立场.现象学的动机论必须从先天的本质结构层面来考察.伦理意志的动机属于精神科学的领域,对此我们只能采取现象学的理解方法.为此,胡塞尔不仅区分了主动的动机和被动的动机,而且指出了动机在精神主体的人格自我中的起源.结合伦理学史关于理性动机和情感动机的争论,胡塞尔深入批判了以休谟为代表的情感动机论和以康德为代表的义务动机论.最后他指出,规定意志的伦理动机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价值;二是人格自身规定的义务意识,即人格动机.  相似文献   

2.
曾云 《现代哲学》2012,(6):64-71
胡塞尔试图在意志现象学基础上建立严格意义上的形式实践学。他批判地继承了布伦塔诺的形式命令法则,揭示出,意志在实践选择中遵循的普遍法则是:"做你能达到的最高善",它建立在形式价值论基础上。意志是一种实践可能性行为。作为意志追求目标的最高善是建立在"实践可能性"基础上的,它通过意志明察来实现。由此胡塞尔批判了康德的绝对命令理论。  相似文献   

3.
胡塞尔认为,伦理学的根本问题是"我应当如何把我整个生命塑造成一种具有伦理人格的生命"。伦理人格的核心在于人格自我的自身塑造、自身培养和自我实现。其本质地要求人格自我在正确理性的明察下,对人格自我进行总体性的反思、批判和革新,从而对生活的最高目的和最善的生命目标做出绝对应当的抉择。对胡塞尔来说,只有人才有人格,只有伦理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对于伦理人格的思考,胡塞尔前期持有一种理性主义的立场,在中后期他对这种理性人格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认为人格的最深层存在及其自身统一性的根源,不是仅仅在理性中,更根本的是在爱中。一个只有理性的人格是不完满的人格,一个真正的人格是在对绝对人格价值的爱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现象学伦理学”本质上并非独立于“意识现象学”的现象学分支,而是现象学自身的内在发展与完成,构成现象学运动的灵魂与旨归。“伦理现象学”实际上伴随着“现象学运动”的始终,因此,它绝非胡塞尔“回到生活世界”之后的产物,更准确地说,它是驱使胡塞尔从意识现象学回到生活世界的指引。没有伦理意识,胡塞尔不可能提出拯救欧洲科学危机的现象学之任务。在伦理学上,胡塞尔的独创性贡献在于,他不仅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意志现象学,而且运用先验的“发生现象学方法”创立了人格伦理现象学。伦理现象学成为20世纪70年代之前西方主流的伦理学运动。70年代之后实践哲学的复兴与伦理现象学密切相关,哲学一方面转向政治哲学,以正义伦理为核心,一方面转向应用伦理学,而应用伦理学早期的主将也无非就是深受现象学熏陶的存在论现象学的学生们。现象学伦理学的重要性不仅表现为它真正构造了20世纪的时代精神,而且真正成为了生命的内在意向和意志的展开与升华,这才是我们这个时代如此需要现象学的价值伦理学的最为根本的理由。  相似文献   

5.
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决定论提供了科学依据,由此推断没有自由意志和恒定不变的自我.而传统生命伦理学中我们对其它生命体的伦理义务乃是基于这个生命体具备自由意志,即有自我的精神生活.神经科学技术对自由意志和自我的挑战不会对我们的伦理实践产生重要影响.只有在实践生活中人们采用了科学研究结论,从神经科学的发现到影响我们伦理实践的范式转换才会发生.从相容性与非相容性、物理系统自身的识别、神经科学的其它证据等方面探讨了怀疑的内在原因,认为不会因为神经科学家的新发现而否认自由意志和恒定自我.  相似文献   

6.
知情同意原则在精神医学领域存在严重的泛化现象.医学技术与疾病治疗之间的不同步性表明,单纯依靠技术理性探寻知情同意原则泛化的根源必将陷入困境,解读该原则本身的伦理涵义为其伦理根源的追溯提供了除反思经验判断与医学技术局限性外的破冰之旅.人类意志自由与生命价值在精神医学领域里的尖锐对峙是这种泛化的伦理根源.  相似文献   

7.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关系:基于心理学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心理学的各种理论流派在对人格、自我和行为动因等基本问题作出解答时,始终存在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分歧与对峙。该文在对这些分歧和对峙作出评述和分析的基础上,厘清了人类行为的决定因素和目的性动因,主张目的性是自由意志存在的基础,而人类意识行为选择的多样性以及自我对不同选择的断言则使自由意志成为必然。自由意志与决定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董蕊  彭凯平  喻丰  郑若乔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1):1869-1878
自由意志是哲学史上最古老、最持久和最艰难的问题之一,并且一直是哲学,包括实证主义哲学和人文主义哲学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心理学家开始尝试用实证科学的方法探索自由意志的心理机制、影响及表达.研究发现虽然自由意志是一种错觉,但人们仍然相信它的存在,并受到它的影响.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道德行为、创造力、自尊和幸福等概念有密切关系.未来研究应在自由意志的概念界定、产生机制、作用功能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并从实证、理论和常识三种水平上综合考察、理解自由意志问题.  相似文献   

9.
田超 《道德与文明》2011,(1):132-140
长期以来,程颐提出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伦理法则受到了激烈的争辩。但是争辩双方却没有注意到它是否建立在自由意志的基础上。如果不以个体的自由意志为基础,并由之而争取自然权利,伦理法则就会趋向于与权力、习俗相结合,形成压制个体德性提升的力量,走向道德目的的反面。考察中国伦理法则的思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可见中国传统伦理法则没有依照自由意志发展,也没有产生维护自然权利的强烈需求,道德的呼吁往往流于异化。这种模式的根本改变需要我们从个体自由意志出发构建与实践伦理法则。  相似文献   

10.
康德的善的意志概念是他的道德哲学的起点。然而,在如何理解善的意志上,学界一直众说纷纭。事实上,只要理解了意志作为一种实践理性和作为一种自由因果性的观念,我们就会发现,自律的意志概念为我们理解善的意志概念提供了最好的说明,一个善的意志就是意志在道德法则下的自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