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任何象列宁格勒文稿《论内感知》所提供的这种对康德文集的补充都是受欢迎的,特别是它的主题是如此集中地涉及批判哲学。然而,人们可能会夸张地认为这个文稿包含某种全新的和使人大吃一惊的东西。实际上这个文稿中的每一样东西都可以在文集的其他地方找到,不论是在已发表的著作中,还是在康德为提出某种特别不肯妥协的或不清楚的问题而写下的  相似文献   

2.
1986年苏联哲学杂志《哲学问题》月刊发表了一个用德-俄文编辑的三件迄今未发表过,也无人知晓的康德手稿,该手稿来自萨尔蒂科夫-谢德林国家公共图书馆的外国手稿集,这个手稿集是由俄国康德学家A.古留加(莫斯科)与德国康德学家R.勃兰特和W.施达克(马堡)共同编辑的。这三篇手稿的第一篇被正式标为“列宁格勒轶文 1”,该篇为复制件,康德把它的题目定为“Vominneren Sinne”(论内感知)。第二篇,即“列宁格勒轶文2”是一篇关于数学的复制件。第三篇手稿是一封康德致柯尼斯堡的一名建筑学家J.F.韦特尔的事务性的书信,日期为1784年4月28日。由于它们是首次问世,“列宁格勒 1”和“列宁格勒 2”  相似文献   

3.
康德的历史哲学是一个鲜为人知的领域。西方学术界对康德历史哲学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康德被视为“非历史主义的”思想家,19世纪的历史主义学派认为康德的历史哲学依然停留在已经被他的批判哲学克服了的启蒙运动水平上。克罗齐认为“康德没有感觉或理解历史”。勒维特等人把康德排除在历史哲学之外,狄尔泰甚至准备撰写一部《历史理性批判》来弥补康德批判哲学的不足。直到20世纪,康德历史哲学才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使上述情况开始有所改观。正如柯林武德所说的,“历史研究并不是康德的一个主要兴趣,但……即使在他所知甚少的一个题目上,也能使他发挥出来象他在伏尔泰、卢梭和赫德尔这样的作家身上所发现的那些思想路线,并写出了一些新的和有价值的东西”。本文的宗旨,也就在于对康德历史哲学中这些新的有价值的东西作一简单的评述。  相似文献   

4.
康德的德性幸福论存在“德福不一”的困境,而作为至善的世界,应是德福一致.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试图通过“三公设”之设定来调和这对矛盾,但显然不能令人满意.在晚出九年的《法的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提出了“法权”思想,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从而使得幸福从彼岸回到此岸.  相似文献   

5.
一、新康德主义的产生和流传概况新康德主义最早出现于十九世纪五十——六十年代的德国。早期新康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朗格(1828—1875)描述当时的情景说:“象一支溃败的军队四处寻找坚固的场所,希望重新集结队伍一样,在哲学界到处响起了‘回到康德那里去’的呼声。”1865年,早期新康德主义的另一代表李普曼(1840—1912)出版了《批判的论述:康德和模仿者》中,正式反复提出“回到康德那里去”这个口号,它标志着新康德主义这个  相似文献   

6.
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尚未真正梳理清楚,他的三个《批判》的内在关系,也还需要进一步地阐发。我们常说,康德的“实践理性”是引向“宗教”的桥梁,这话不错,但具体都有哪些内容,其中关键的核心问题又是哪些,所知并不十分确切。应该说,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的意义,远不仅在于确立与“理论理性”相对应的另一种“理性”之功能,而更在于:此种理性功能之开发,扩充了自柏拉图、亚里土多德以来的哲学传统,使它有了新的内容,即:将已深入欧洲人心的基督教思想,融贯到以希腊为传统的欧洲哲学思想中来,使其不再游离于哲学之外,不再…  相似文献   

7.
王咏诗 《哲学研究》2023,(10):106-117
施莱尔马赫对《实用人类学》提出一个经典批评:康德的道德哲学与人类学在批判体系内无法兼具,否则与批判哲学的原则冲突。学界称之为“施莱尔马赫两难”。康德将实用命令式称为假言命令式,与作为道德命令式的定言命令式相对。这使得“从实用观点来看”的人类学能否与康德式道德学说相容成为争议焦点。细致辨析康德的建筑术则可以提供一个全新的替代方案:实用命令式是选言而不是假言的。这个方案通过解决“实用的”之归属难题,将《实用人类学》的批判性基础更清晰地定位于判断力,指明了实用人类学既相关于道德又相关于经验,并且不会在康德批判体系中产生矛盾,因此是回应“施莱尔马赫两难”的更优选择。  相似文献   

8.
意识是《纯粹理性批判》的核心概念之一,但学界一直未辨明康德怎样理解意识。最近它再次引起国际主流康德学界热议。对此目前存在一个基本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康德继承了伍尔夫的区分论,认为意识是某种高阶思想;另一种观点认为他继承了克卢修斯的内感觉论,认为意识是高阶感觉。两种观点都认为意识是某种高阶表征,而康德是当代意义上的高阶理论者。两种阐释都是片面的,其根源在于低估了康德意识理论的复杂性。康德实际上认为存在两种意识现象。第一种是统觉性意识,它是主体对自身心灵状态(作为属己状态)的知觉和思想。它是高阶思想和高阶知觉的独特统一体,既包含区分性认知活动,也包含内感觉。第二种意识现象不包含自我概念,不是真正的表象,而更接近当代意义上的取用意识,这种意识现象不是高阶表征。  相似文献   

9.
《康德实践哲学》是日本研究西方哲学的著名学者安倍能成的一部重要著作。于凤梧、王宏文二同志把它翻译成中文,已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康德实践哲学》简要地介绍了康德的伦理道德思想。该书包括“前篇”和“后篇”两大部分。前篇为  相似文献   

10.
一、“特兰德伦堡漏洞”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感性论中 ,一直存在着被后人称之为“特兰德伦堡漏洞”的问题 ,它在目前又成为西方康德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这个问题说的是康德关于空间的阐明与结论之间的非必然性。康德在关于空间证明的结论中说 :“空间不表象任何一个物自体的属性 ,也不表象在一个相互关系中的物自体 ,或者说 ,空间不表象属于对象的某个确定 ,这个确定在人们把所有直观的主观条件抽象掉以后还有所剩余。……空间仅仅是外部感官的一切现象的形式 ,即感性的主观条件 ,仅仅由于它我们的外部直观才得以可能。”(Ka…  相似文献   

11.
恩格斯说,二元论“在哲学的发展上”是“起过很重要的作用”的。就我们理解所及,它在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二元论是哲学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互相转化的过渡桥梁。费尔巴哈的热忱的信徒阿·劳讲过一段批判康德的话:“康德哲学是有两面性的〈模梭两可的〉。它既是唯物主义,又是唯心主义。理解康德哲学实质的关键就在于它的这种二重性。……‘自在之物’是区分康德的唯心主义和贝克莱的唯心主义的东西,它架起了一座从唯心主义通向唯物主义的桥梁。这就是我对康德哲学的批判,谁能驳斥这个批判,就请驳斥吧……”(《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哲学,现代自然科学和哲学批判》1882年莱比锡版第87—89页)我们为什么要驳斥这种正确之见呢?  相似文献   

12.
曹德本同志的新作《儒家治国方略阳前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我早知道曹德本同志在下功夫研究这个题目。这是儒家学说中的大问题,儒家学说的方方面面,都含盖在这个题目中。儒家由天道推及人事,人事不外乎内圣与外三两方面。内圣是修身,外三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思想是孔子从尧那里继承过来的,《尧典》讲"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到了《大学》,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后两千多年间众多儒家人物,说来说去,都在解释或发挥这个源远流长、包罗广大的题目。但是,未见有人把它作为专题来研究…  相似文献   

13.
“那末,我说,人以及一般说来每个有理性者都是作为目的存在着,而绝不能仅仅被当作手段。”这是康德的一个足以自豪的诊断。如果康德没有从这个情绪上有利的地位倒退到用一种非常令人不满的推论去代替证明,那末我们由于对这个论断的崇高意义怀有某种模糊的感情,可能会倾向于对它表示同情。康德写道:“人以及一切有理性者是自在目的这个原理,不是靠我的观察或者经验  相似文献   

14.
在哲学史上,许多著名哲学家都意识到哲学的使命是把握真善美。例如,在西欧哲学发展史上,就有这样一个渊源流长的优良传统,其间最典型的有康德和黑格尔。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主要讲“真”,《实践理性批判》主要讲“善”,《判断力批判》则主要讲“美”。黑格尔在《逻辑学》、《法哲学》、《美学》等著作中,也力图用真善美  相似文献   

15.
一、“自在之物”与作为“存在问题”的引论如果说自然这个有待解码的“大文本”在康德那里是用数学、物理学语言写成的,那么在海德格尔那里就可以说是用诗(思)的语言写成的;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传统思维格格不入的。但是,一般说来,海德格尔的自然阐释理论是从康德哲学出发的。海德格尔自己把对《纯粹理性批判》的解释视为“存在问题”的引论,而试图把康德建构的现代科学认识论世界还原到“在世界之中存在”的结构。众所周知,自康德划分“现象”与“自在之物”的原则区别以后,自在之物问题就是康德哲学中最费解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6.
批判哲学有一个实质性的内核,这个内核在单独考察《纯粹理性批判》时不受注意。但正是在举办《纯粹理性批判》庆祝活动时我希望能想到这个内核,特别是康德所提出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联系具有最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人们常常坚决要加以证明的康德的“严格主义”,使人们有可能不断地考察《纯粹理性批判》“本身”。当利特(Theodor Litt)说下面一段话时,他确实是对的。他说:“事实上的‘伦理要求’几乎从来未曾这样严峻地同一切和谐的伦理理论对立过。道德哲学家数百年来就以  相似文献   

17.
从康德和德国唯心主义起在哲学上对个人生活和社会之错综复杂关系的了解,提供了作者论述他的题目所依据的基础。作者所作的简短的研究描绘出了从康德、经过黑格尔到萨特尔的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个人生活和社会的关系从感性和真实性的一种决定性要素变成了一种精神生活,在这种生活里,亲身的体验就是精神的一种自我感觉。作者从康德的解释谈起。按照康德对理性形成的历史阐述(《推测的人类史开端》和《按照世界公民的意向来论通史》),人起初象在天堂中受保佑的动物一样,由于把自己交付给了世俗事物而变成理性的了。他超脱了对享乐的渴望和踌躇,超脱了对谨言慎行和道德知识的预先思考。精神和自然的这种关系,是作者掺杂着康德关于恶的起源的学说,以“原罪”的箴言提出来的,在  相似文献   

18.
戴继诚 《现代哲学》2001,1(3):83-86
“纯粹概念图式”说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重要内容。“图式”一词有许多种不同译法,如“范型”、“构架”、“范式”、“图型”等,它指一种由时间表现出来的结构,但这一结构是“先验”的,它与经验的图象,尤其是心理学上的“意象”(image)有很大的不同(详下文)。康德提出这一理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知性纯粹概念”如何运用到感性直观上去的问题。按照康德的理论体系,纯粹知性概念——范畴是先天的,它来源于思维主体而非经验。他写道:“先验分析论乃将吾人所有之一切先天的知识分解为纯粹悟性自身所产生之种种要素。在分析时,首先应注意以下主要四点。  相似文献   

19.
1997年5月11日,星期天。在《佛教文化》期刊社加完班,我收拾好文稿,出门活动活动。我的桌上已放好这一期杂志的主编卷首语,题目叫《这飞来飞去的桃李花》,这是我早就酝酿好的——对“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进行一番试图了脱生死的观照。等到走上在近北海大桥,我见北海已是春末初夏时。虽没有南方飞的桃李花,这季节京城飞的是柳絮杨花,但在落花面前,“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深深感唱,南北、今古并无二致,我这个题目做得正当令!“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寄语全盛红颜子,应传半死白头翁…  相似文献   

20.
康德的时间观对西方现当代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后者的时间理论不得不回应前者所提出的问题。利科在《时间与叙事》中,让胡塞尔与康德的时间观相“对质”,称胡塞尔在《内时间意识现象学》中的“时间观”为“直觉的时间”,而称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的“时间观”为“不可见的时间”(参见Ricoeur,1985,p.37),并以此作为他对西方哲学传统时间理论进行批判性考察的一个重要阶段。本文将主要循着利科在《时间与叙事》中之有益提示,通过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感性论”与“原理分析论”部分之相关文本的具体分析,以呈现出康德“不可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