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儒家思想与东亚的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宏扬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儒家文化,已经成为一股“热”.人们当然不是为文化而文化,而是为了国家的现代化.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借助儒家文化,在国内外一部分学者中颇有赞成者,而且这些赞成者还举出亚洲(东亚)某些国家和地区作为成功的例证.所谓“亚洲价值”便是这些国家成功地运用儒家思想于现代化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有学者对儒家文化能够解决现代化的问题持怀疑态度.本文作者不支持后一种看法.但也不认为,儒家文化能够解决现代化的一切问题.究竟儒家文化在那些方面能够为现代化所利用,这要做具体分析,包括分析已经在现代化进程中获得了较大成绩的东亚国家和地区.因此,本文把观察的视野从中国转向东亚国家的亚洲价值、儒家文化与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正> 儒家“仁”学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及作用,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大题目,但统而言之又不过两个大的方面。首先,儒学自身必须有可以现代化的内容,其次,现代社会也应有这方面的需要。因此,发掘整理儒学中一切合理的内容,并通过科学的方法加以诠释,证明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正是我们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任务。当然,儒家文化毕竟是一种过去时代的产物,它与现代社会不适应的方面学界同仁早已作过许多精辟的分析,许多观点笔者亦赞同。下面就儒家“仁”学的现代意义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洪波 《中国哲学史》2005,(1):112-119
近三十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加速发展,传统与现代的矛盾益发彰显,如何系统地清理、阐扬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重新成为理论界的讨论热点.是在传统的视野里理解现代,还是在现代的视野下阐述传统,这两种对待传统的不同态度实际上体现着理论界对关涉中华民族未来命运的现代化问题的关切取向.但世界各民族的现代化历史表明,再顽固的传统,也经不起现代性的普遍主义对民众的启蒙.对于理论界来说,真实的问题是,是自觉地引领民众在思想上进入现代的普遍主义视野,还是被动地坚持传统的特殊性.其实,包括热爱儒家文化的学者也承认,有些儒家伦理学的原则,如"对女性的歧视,是时代的印痕或时代的局限",已经被现代社会所摈弃.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深入与展开,还会有更多的儒家信条与观念被排挤出现代社会.虽然"现代化"并不意味着和传统的割裂,但"现代化"一定是对传统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时代各国现代化中同质和异质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中国法制现代化也不例外.如何处理这一矛盾直接关系着现代化的成败.儒家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对中国法制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而不同是全球化时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5.
方珏 《哲学动态》2008,(4):32-35
在当下中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人们普遍重视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个体或流派的探讨,而忽略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别史的考察.换而言之,对于一种理论体系的考察,我们不仅要探究哲学家个人或哲学派别的思想,也要考察其在哲学传统和哲学形态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6.
李建伟 《管子学刊》2009,(3):115-118
儒家文化作为统摄中国人生活方式和情感体验方式的文化形态,尽管在20世纪初其政治权威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并没有被截然切断。中国现代文学之所以始终有一种强烈的社会功利性目的,可以说与20世纪初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密切相关。转型时期梁启超坚持的文学“开启民智”理论和王国维强调的文学艺术“审美自治”观,应该说和儒家文化的文学功用论的深层结构是同构的。  相似文献   

7.
由葛荣晋教授主编的《中日实学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收录了中日学者的16篇文章,分为“中国编”与“日本编”独立的两部分.中日两国学者联袂著书,这不算首次,但研究各自的实学并结成一书出(中、日)两种版本却是头遭.从起步时间说,中国实学研究较晚,而日本差不多早了三十年(若从源了圆先生50年代的《横井小楠的实学》算起的话).但这并不妨碍两国学者取得共识和进行交流.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的差异,各自的研究也各不相同,如中国实学在中国学者眼里来自对宋明理学的反动,面日本学者则认为朱子之学在推动日本实学方面起了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许多人往往把传统文化概括为“儒道互补”或儒家文化。这种概括渐次成为一种思维框架,使传统文化的研究被规约在相应的内容中进行。这一研究框架忽视了一些明显的问题:第一,儒家、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个性还是共性?如果它仅仅是个性,这种概括就不能是科学的,容易使有关研究产生重个性而轻共性的弊病。第二,儒道互补或儒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形式还是内容?很明显,只能是形式,它与当时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才是其内容实质;这些年,这种具体的相互作用比较地被忽视。第三,儒家或道家学说是传统文化的唯一形式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上述概括容易忽视对其他思想流派的研究,忽视对传统文化的全面认识。第四,这种概括把儒道学说看成既成的、静态的、给定的和必然的存在,而较少注意它的产生、流变、向新的文化形态转化的内在可能和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9.
儒家文化传统与当代道德建构阮纪正儒家文化是一种泛道德主义的文化,它在建构我国古代道德和维系传统社会方面,积累了不少的历史经验。我们知道,伦理道德作为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有着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的。特别是对一个具有悠久文化的民族来说,任何发展都不可能断然地割断原先的传统。但问题在于当今时代我们的社会转型中,文化转型也是不可避免的。儒家文化所规定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精神境界,明显地跟当代社会的走向不符,由此也就产生了儒家文化传统自身的扬弃和超越问题。本文从现代中国思想史上“归宗儒学、…  相似文献   

10.
中国背景下的人际关系及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回顾以往的研究,提出中国背景下的人际关系模式由于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而 呈现出一种因人而异的差序性,中国人表现出了一种集体取向与个体取向相统一的特点。指 出了组织背景下人际关系对组织绩效的重要性,认为中国背景下人际关系(或简称关系)的 独特性对组织运作中起着独特而微妙的作用,其组织内的关系模式有别于西方,组织间的关 系是确保组织绩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燕继荣 《学海》2003,(5):13-17
“自由”的意义对于西方学人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常识 ,但对于中国人来说似乎还显得比较陌生 ,尽管不断有学者加以介绍和解说。近两年中国学界关于自由主义的争论 ,实与对自由概念意义的理解不无关系。在西方学术传统中 ,自由理论主要被认为是一种政治和经济学说。所以 ,从政治学角度出发 ,对自由的意义做出解析 ,并比较分析现实生活中不同价值观念和不同意识形态下人们对于自由的基本态度 ,以说明自由问题上的分歧和争论所在 ,这应该是我们澄清思想 ,达成关于自由之共识的基本路径。自由的双重含意“自由”在中文中的含义为“由于自己” ,而不…  相似文献   

12.
马欣然  任孝鹏  徐江 《心理科学进展》2016,24(10):1551-1555
中国存在着集体主义的地区差异, 但学者对其内在动力机制尚未达成共识。我们认为儒家文化影响力的大小不容忽视, 受儒家文化影响越深的区域集体主义倾向越强。研究运用“亲亲性(loyalty/nepotism)”的内隐文化任务对来自27个省份的745名被试进行调查, 结果发现南方人对朋友更优待, 内外群体的心理界限更明显, 集体主义倾向更强。并探讨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中心南迁对这一差异形成的影响及其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从历史看我们的社会已经历了一个艺术的继承与开拓,融汇与创新的改变过程。我们种种文化形态都是形态符号功能的集中体现,形态符号的演变离不开对世界人类生活经验的参照,在当代艺术中,这些形态符号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现代人的文化归属感。当代艺术与形态符号的互动关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中国当代艺术中每一种新文化现象和元素的出现并不能降低或取代形态符号形式的价值和功能。因为形态符号多元性和中国当代艺术的多样性相互融合才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和艺术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当代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如何理解中国化?当今中国哲学不可能离开两大实践背景,这就是:方兴未艾的全球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在日趋全球化的今天,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高度重视民族文化,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途经,为推进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持。而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灵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能脱离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的文化传统,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古典儒学中那些强化神权、君权、父权、夫权的“天命”理…  相似文献   

15.
李磊 《宗教学研究》2004,(4):181-185
魏晋以后中国人精神世界中儒释道并存的格局早已为治学者所熟知,然而对常识的习焉不察往往阻碍了我们对该问题的进一步探询与反思.钟国发先生的新作<神圣的突破--从世界文明视野看儒佛道三元一体格局的由来>(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版)不囿于成见,提出儒佛道三元一体的命题,并且对这一命题从宗教内部及其与社会历史之间关系进行了阐释.尤为可贵的是,这种阐释是在世界文明视野下,在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历程作出整体性的把握之后展开的,因此,这种阐释本身就是对中国上古中古史的一种气势恢宏而又不失严谨缜密的书写,体现了作者对中国历史追本溯源、富有洞察力而又自成体系的理解.故而,该书的关怀已远远超出了宗教领域,而深入到中国历史的思想、知识、信仰、社会组织、政治形态等诸多层面的研究,对上古史、中古史多有贯通之解.下面就该书的若干观点作一简单评介.  相似文献   

16.
<正>孔祥安先生主编的《儒家文化普及读本》丛书2016年12月由青岛出版社出版,分《儒家文化与公务员修养》《儒家文化与青少年成长》《儒家文化与企业管理》《儒家文化与社区(乡村)文明》四个分册,分别从公务员的政治修养、青少年的人格养成、企业文化建设、社区(乡村)文明四个方面,就如何继承和弘扬儒家文化传统,提升人文素养、推进社会文明做了深入探讨和有益尝试,堪称一部儒家文化研究如何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如何有效推进当代社会文明  相似文献   

17.
花之安是德国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汉学家,在华居住30余载,深入细致地研究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著书立说。《经学不厌精》是他融合中西方经典研究方法,将中国经学史的学术发展脉络加以梳理,将儒家文化置于中西双重文化的背景之下、置于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比较的背景之下进行的全面审视和评述。花之安《十三经考证》对诸经源流的考证,很有可能是较为全面、系统、严谨地研究中国经学史的最早版本。《十三经考理》则是将儒学和基督教两种经学义理进行的比较诠释,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儒家经典学术研究范式、文献解释空间。这部著作可以称为中西方传统经学学术研究史和中西方思想交流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8.
王晓华 《管子学刊》2013,(2):109-112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士”的出现,他们对于政治、生活、现实都保持着一种独特的认知方式与情感体验,并由此形成一种士文化。他们向往着“达则兼济天下”,但更多时候处于“穷则独善其身”的境地。英国贵族文化是随着贵族阶层的出现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直到今天它还无处不在地影响着英国人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形态,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共同特征,如对社会责任感的注重,对思想自由与精神充盈的追求,对人的价值与尊严、人格独立的强调等。同时,作为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态,两者又有一定的差异。分析比较这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对于把握中西方文化的精神内核,将传统文化运用于现代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玉霞 《管子学刊》2009,(3):110-114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伦理精神一直贯穿在中国的各种文化形式当中,所以,以家庭的悲欢离合来寄寓国家和民族的盛衰兴亡与历史变迁的家庭伦理影视剧,其道德伦理、宗法伦理与政治功利相糅合的叙事主题,与文艺创作者潜意识中接受儒家文化伦理精神的影响密不可分。新时期以来,家庭伦理题材影视剧受到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共同青睐,呈现出日益繁盛的景象。编导们通过展现普通平民的生活形态,揭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道德冲突和文化冲突,挖掘普通人身上所蕴涵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和生活观念,既展现了他们身上所闪现的人性光辉,也表达了对传统伦理道德观及传统文化的维护,是对失落了传统文化精神家园现实危机的想象性救赎,是对现实文化怀旧心理的“视野融合”。  相似文献   

20.
伴随文化学、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宗教社会学、宗教历史学等新兴交叉学科的诞生,对宗教的研究和把握已经走出原有的神学和宗教哲学视域,人们开始自觉地把宗教现象置于人的文化世界和现实生活世界之中加以把握,并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宗教问题的研究成果,这些理论成果为我们揭开许多历史之谜和破解各种关于宗教的神话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是,宗教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文化形式在人类生活的自觉文化模式中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还不甚清晰,需要从理论上加以探讨.本文力求从人的生存活动和人的本性等维度探讨宗教的地位和价值,进而探讨宗教在文化模式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