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婷 《学海》2007,(3):57-61
作为社群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麦金太尔的哲学运思是以解决当代西方社会个人主义危机为出发点的。在历史主义的理念关照下,他追溯了西方社会发展过程中社群、自我与美德关系演变的历史,这种对于社群与美德传统关系演变的分析为麦氏的社群主义理论奠定了牢固的历史基础——社群是实现自我的前提,美德正是在社群生活中获得存在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麦金太尔的美德概念是在他对西方美德传统重述的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现代西方社会道德问题的深层原因是启蒙运动以来拒斥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的美德传统,这导致了现代道德哲学研究只重视规范的单边主义倾向.因此,他希望通过重构美德概念,并通过建立教会共同体弘扬他所倡导的美德以拯救现代西方社会.虽然,他的愿望在现代西方社会或许只是一个梦想,但他对美德概念的建构及解释却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个人主义与市民社会——关于个人主义的一种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个人主义是西方化发展的一条主线。个人主义可分为极端个人主义与合理个人主义两种。过去人们认为个人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道德原则,与资本主义制度相适应。实际上个人主义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市民社会的产物,资本主义有市民社会,社会主义有市民社会,个人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存在。只是社会主义国家以建立“真正的”集体主义为道德目标,所以它极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只允许合理个人主义存在和发展,并且限制于市场社会领域,反对泛滥于国家生活领域。  相似文献   

4.
个人主义在中国人眼里是贬义词,即自私自利,对他人漠不关心。西方人认为“个人主义”是另一个含义,是好事。并不妨碍集体主义。每人身上都有某种潜能,社会应创造条件,使他们的能力和才华得以充分发挥,个人利益和兴趣得到发展,同时也促使了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5.
克里斯托弗·哈尔贝希系统阐释了美德的概念意涵,并第一次从本体论层面回答了“什么是美德”这一基础性问题,构建了内容丰富的美德本体论。不同于以往美德伦理学家对美德概念的解读,他认为美德不是“有用的性格特征”,而是“具有内在价值的性格特征”。哈尔贝希将托马斯·霍尔卡的递归理论发展为一种更突出美德概念之基础地位的“美德递归论”,认为内在价值是理解美德概念的关键。根据“美德递归论”,美德是对其他内在价值的态度,且其本身也具有内在价值。从某种程度上说,当代美德伦理学的理论发展已陷入瓶颈期,哈尔贝希对美德概念的重新阐释有效解决了当代美德伦理学对美德概念和美德本体论关注不足的问题,他的伦理学说为“美德伦理学”之后的“美德理论”贡献了崭新且极富启示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一 个人主义与个体意识不是一回事 前几年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的喧嚣声中,“个人主义”曾堂而皇之地被一些人抬出来加以粉饰。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也被介绍来让国人效仿。一时间是非颠倒,自私自利的丑恶行径变得名正言顺,助人为乐的行为遭到嘲笑。西方国家的社会经济基础、社会制度毕竟与我们不同,况且历史背景、文化传统也不同,因此个人主义观念及其价值判断的不同是必然的。但是,西方国家的一些文人学士面对严重的社  相似文献   

7.
徐志国 《学海》2012,(1):131-136
古典共和主义认为,“共和”的必要前提是积极的公民美德,而商业是腐化公民美德的重要力量,从而使公民自由变得不可能.因此,摆在近代政治思想家面前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在商业社会背景下,共和政治是如何可能的?从某种角度来说,休谟的政治思想可以被看成是对这一问题的解答.他对商业社会的道德辩护以及对“派系”与“联邦大共和国”思想等理念的阐发,使他成为共和主义思想传统中不可忽视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8.
三、生命伦理学的范式 1、美德伦理学 美国以及其他西方国家的主要伦理学是规范伦理学,根据设定的伦理学理论和原则来论证和制定应该做、允许做和禁止做的规则,准则。但是伦理学家发现,这种规范伦理学虽属必要,但是不够的。所以有些著名学者倡导美德伦理学。例如乔治城大学高级伦理学研究所所长彼莱格里诺教授指出,今日的自由职业(专业),患有致命的道德病。这种病的出现并不是由于商业化、竞争、政府管制、广告、公众和新闻媒介的敌视或其他社会经济力量把专业变成手艺、商业或技术而引起的。他认为问题出在专业伦理学一开始赖以建立的哲学基础。他论证说,专业道德的缺陷在于品格和美德方面的缺陷,而专业伦理学中的利他主义和忠于信任存在着牢固的哲学基础,专业(如医学、法律等)是拥有巨大道德力量的道德共同  相似文献   

9.
从某种形式上来说,个人主义几乎一直是所有西方国家思想的核心。然而,它的实质却未得到充分分析和明确认识。“个人主义”这一术语在不同意义上适用于现代社会的许多不同方面。美国意识形态所论及的“粗犷的个人主义”(rugged in-dividualism)是对那种具有单独竞争能力的创业者的赞美,然而这种创业者至多只是过去所谓善于处理经济事务的人物而已。更广泛地说,个人主义具有肯定的含义,即强调个别人的独特性和利益。有时,它具有否定的含义,但这种含义在当代英语社会中并不十分普遍。有时个人主义适用于那些排斥社会利益特别是那些自私自利、只关心他们个人利益的人。  相似文献   

10.
“亚洲价值”是指:1、我们亚洲人有自己的价值观或价值标准;2、亚洲人的价值标准要比近几百年来主导世界、也主导了亚洲的西方价值标准优越;3、今后人类的价值观应当以亚洲人的标准为标准。它的主要倡导者有马哈蒂尔、石原慎太郎和李光耀。后者对亚洲价值最概括的话是:“社会第一,个人第二”。亚洲价值的提出是针对当代西方的社会思潮——“个人第一,社会第二”的极端个人主义。因此这个概念一出现就受到西方  相似文献   

11.
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之争卢风在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中,有方法论个人主义(methodologicalindividualism)与方法论整体主义(methodologicalholism)之争,但这种争论未为我国学术界所重视。现就这两种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及其相互争论的主要内容概述如下。方法论个人主义认为,大规模的社会事件应被仅仅看作是事件参与者个人的行动、态度、关系的集合或结构,而方法论整体主义(或集体主义)却认为,应按照社会现象本身的独立性去对其进行整体性研究,社会“整体”并不仅是构成整体的诸个人的集合,而是真正的历史性的整体。这个问题涉及心理学与社会学之间的关系,也涉及这两个学科与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之间的关系;且与形而上学、伦理学以及政治学密切相关。伯林(I·Berlin)在其《历史必然性》中将整体主义表述为这样的观点:存在不可见的、超人的力量、实体或类型,而人和社会制度均在其制约之下。这一表述便使方法论问题与形而上学发生了联系。布劳德贝克(M·Brodbeck)在其《方法论个人主义:定义和还原》中说:从文化角度看,整体主义敌视西方传统中自由的政治上的个人主义。方法论个人主义所受的指责则  相似文献   

12.
西方学者对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总汇的个人主义的内在矛盾及与生俱来的弊端,往往比非西方社会背景的人们拥有更为深切的认识。本文评述了西方学者关于个人主义的弊端以及个人主义的发展前途等问题的一系列观点,力求为人们加深对个人主义危害性的认识,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材料。  相似文献   

13.
美德伦理学在当代西方获得了令人瞩目的复兴。与此同时,从事比较哲学研究的学者也往往从各自熟悉的非西方传统中寻找美德伦理学的资源。其中,有学者根据“庖丁解牛”等寓言故事所推崇的轻松自在的生活而认为,《庄子》中蕴含美德伦理学思想,特别是其良好生活观,但这种观点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因为,要确定一个人的生活是否是良好生活、具有美德的生活,我们就不能只看其形式(how),还要看其内容(what),而后者就一定牵涉某种特定的人性论,因为人类的良好生活之“好”一定与动物(如狼)的良好生活之“好”不同。《庄子》里确实有一种确定的人性观,而这种人性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不同的生活方式的尊重。因此,这种尊重也成为《庄子》美德伦理学中最重要的美德,而且也是《庄子》对我们今天的美德伦理学发展所能做出的最重要贡献,因为这是一种为我们熟悉的几乎所有美德伦理学所忽略的美德,同时又正是生活在这个多元时代的我们所最需要的美德。  相似文献   

14.
麦金太尔是和当代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哈贝马斯、罗尔斯等齐名的哲学家和伦理学家,是当代西方美德伦理学派的中心人物,也是我国学术界熟知的学者.麦金太尔在20世纪的重要影响是从1981年出版名著<追寻美德>开始的.自此至1990年,他又连续发表了<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和<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形成了他对现代西方伦理困境反思的三部曲.1999年,他在70岁高龄又推出了重要新作<依赖性的理性动物--人为什么需要美德>(Dependent Rational Animals--Why Human Beings Need Virtue).在这本书中,他从人类生物学形而上学意义上将美德立足于人天生的脆弱性与依赖性存在状态,并赋予美德以新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不少人认为,似乎只有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寸反对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其实这是一个绝大的误会。台湾出版的《爱的哲学》一书,清楚地表明了该书作者反对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立场。抄录几段,以资证明: 在谈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该书指出:“个人与社会不应该是两个对立的现实”,它们“相辅相成而不对立。……人既然生来就具有社会性,那么不只应  相似文献   

16.
超越嫉妒     
何谓嫉妒?中外历史上对其含义的解释颇多。在我国的辞典中,“嫉”的意思是憎恨比自己好的人,“妒”则是埋没贤良的人。英国思想家培根曾说过:嫉妒就是“当一个人自身缺乏某种美德的时候,他就要贬低别人的这种美德以求实现两者的平衡。”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嫉妒就是因别人在某些方面优越于自己  相似文献   

17.
程汉 《现代哲学》2023,(2):106-113
亚当·斯密的生活哲学是当前斯密思想研究的新话题,而对“美好生活”内涵的阐释,构成了斯密生活哲学的主要内容。斯密从“财富”“道德”“美德”三重维度阐释了“美好生活”的具体内涵。斯密认为,商业社会中的商品交换和劳动分工所带来的财富的增长和普及构成了“美好生活”的基本物质前提。在此基础上,人们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不能偏废“德性”。“德性”具有关于普通品德的“道德”和关于高尚品德的“美德”的双重内涵。鉴于此,“美好生活”既可以是“财富”与“道德”的统一,也可以是“财富”与“美德”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自曼德维尔提出“私人的恶德,公共的利益”的悖论后,美德因妨碍经济发展而被驱除。亚当·斯密尝试给自利自爱正名,但仍未给仁爱的经济意义正名。陈焕章认为缺乏道德根基的放任主义只给强者带来利益,必致社会分裂和崩溃。为了阻止经济的去道德化,陈焕章认为社会经济秩序应该建立在道德和经济双重动机之上,并建构了以美德为中心的儒家经济学。向善的人性预设、美德主导分配、政府调节、适度竞争是其经济学的主要特征,这一新形态的经济学可以称作美德经济学。陈焕章美德经济学虽显粗略,但在理论上重启了经济的道德化进程,并与数十年后兴盛的经济伦理学和社群主义遥相呼应,可以说潜在地具有引发一场“哥白尼革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群主义之于个人主义的批评是其批评自由主义的重点指向。对于这一批评的理解是把握社群主义基本立场的关键环节。本文以社群主义的代表性人物查尔斯·泰勒关于本体论题与辩护论题的界分为切入点,一方面揭示社群主义对于原子个人主义及其促成的西方社会现代性隐忧的批判,另一方面分析社群主义对于作为道德理想的个人主义以及追求个人权利的伦理正当性的态度,并进而指出,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生成和立足于西方社会,唯有在西方社会的具体背景下来考究这一论争,它的历史出场价值及其限度才能被很好地揭示。  相似文献   

20.
在学术著作中对“西方派”一词没有统一的解释。在我们看来,波兰社会思想史家A.瓦利茨基的观点最符合真实情况,第一,他认为西方派一词属于1840年那股十分确定的思想潮流,从而反对扩展对该词的解释;第二,他认为不仅必须把T.H.格拉诺夫斯基、K.д.卡维林、B.п.包特金和其他“不大不小的”人物列入西方派,而且也应算上别林斯基和赫尔岑,即必须包括从黑格尔哲学和乌托邦信仰中找到共同语言的各种见解不同的人。而且这位研究家还强调指出,离西方派理想模式最切近的是别林斯基,尽管在他和他的战友的世界观中,不仅仅只有西方主义一个方面。与斯拉夫派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西方派队伍的团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