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在当代西方政治伦理论域中,尽管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正义论辩激烈且影响广泛,但在差异政治的主将艾里斯·杨看来,仍不足以应对现代社会多样性的支配与压迫的非正义境况,无论是自由主义的中立性理想还是社群主义的共同体理想都不同程度地培育了对差异的否认,并进而造成了对某些群体和个体的非正义,因而,为削弱"自我发展和自我决定的制度化限制",杨以结构性社群和间接关系为根基尝试性发展了一种差异政治的正义构想.在明同别异的前提下开展差异政治、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多边互动,既为彼此取益,更为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理解.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政治伦理学术史上,有许多学派认为权利与美德是不相容的。有些社群主义者认为权利主张会导致分散的、原子化的个人,而陷入自私自利,国家越倾向于保护个人权利,人们就越少可能成为有美德的;而有些自由主义者则认为国家鼓励和促进个人的美德的塑造培养,就会造成权利的侵犯。实际上,权利与美德有着基本的同构性,它们都致力于服务于我们对好生活的追求;权利的实践使我们能批判性地反思社群的健全价值,从而为我们自觉参与社群生活实践,进而塑造自己的美德提供价值前提和广阔的空间,所以二者从根本上说是相容的。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中国政治语境中,西方公民美德传统被日益挖掘出来,作为分析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缓慢的重要参照点。考虑到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将公民美德从语义学角度拆分为公民与美德两个维度加以理解,会巧合地发现西方的公民本位传统与中国的德性传统的分殊。在中西方不同历史镜像中触摸公民与美德的原初旨意,便成为在中国语境下考察公民美德概念适用性的逻辑前提。在现代化反拨境遇下,中国的美德传统日益让位于公民实践的吁求,但由于公民理念的内在价值缺乏在社会之中的深度嵌入,致使当前中国准公民、伪公民、拟公民大量存在。公民的美德化与美德的公民化则为公民美德力量在当代中国真正发挥效用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沈毅 《学海》2006,(3):31-35
在“团体格局”文化背景的西方社会中,现代社区整合是以社群性社会资本及其自发性社群组织为内在基础的。良好的职业伦理实践及以其为基础自发产生的职业团体分别构成了社群性社会资本与社群组织的核心,进而成为现代社区整合的根本核心。然而在中国社会,以“五伦”为核心的差序伦理导致了以职业伦理为核心的社群性社会资本的匮乏,由此“团体格局”之现代社区整合也就难以形成。相反,儒家“五伦”实践造成了个体关系性资本的相对发达,从而使社会联结趋向于“差序格局”的人情化关系主义模式。  相似文献   

5.
关于自我与共同体的关系问题,麦金太尔将其置于美德理论建构的视阈中讨论。他提出了一种叙事性的自我观,从可理解性、可持续性、可解释性、角色统一性等方面提出了自我与共同体联结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同时,他也指出传统为这样一种联结提供了社会背景,实践的内在善则为其提供了规定性内容。而且,自我与美德之间的统一,要基于对共同体的善的认可来实现。正是社会目的论集中体现了自我与共同体联结的内在结构。此外,他进一步刻画了自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并讨论了爱国主义被视为一种核心的美德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6.
西方社群主义的正义观及其对和谐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西方的各种政治学说可以为我们批判地借鉴,当代西方的社群主义正义观就可以在尊重个人合法权利、培养公民美德、弘扬集体价值观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7.
社群主义之于个人主义的批评是其批评自由主义的重点指向。对于这一批评的理解是把握社群主义基本立场的关键环节。本文以社群主义的代表性人物查尔斯·泰勒关于本体论题与辩护论题的界分为切入点,一方面揭示社群主义对于原子个人主义及其促成的西方社会现代性隐忧的批判,另一方面分析社群主义对于作为道德理想的个人主义以及追求个人权利的伦理正当性的态度,并进而指出,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生成和立足于西方社会,唯有在西方社会的具体背景下来考究这一论争,它的历史出场价值及其限度才能被很好地揭示。  相似文献   

8.
麦金太尔的美德概念是在他对西方美德传统重述的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现代西方社会道德问题的深层原因是启蒙运动以来拒斥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的美德传统,这导致了现代道德哲学研究只重视规范的单边主义倾向.因此,他希望通过重构美德概念,并通过建立教会共同体弘扬他所倡导的美德以拯救现代西方社会.虽然,他的愿望在现代西方社会或许只是一个梦想,但他对美德概念的建构及解释却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区别于西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概念,狄百瑞提出儒家"人格主义"一说,来阐发儒家之于个人、社群和国家的自由主义精神。狄氏认为,儒家自由主义精神昭显于孔子仁学一期,经宋明新儒家发展为由本心而发的道德实践,形成了一套关于个人自我养成(为己之学)、社群自治(修己治人)的理论表达范式和实践经验,与西方"个人主义""社群主义"相比具有一定优异性。再者,中国古代虽没能发展出现代意义上的公民国家,但儒家思想中并不缺乏公民意识,东亚社会现代化的成功转型,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儒家政治文明构想及其现代价值。因此,在狄百瑞看来,儒家自由主义精神贯穿于为己之学、修己治人与政治文明之中,具有一整套异于西方自由主义的自洽方案。  相似文献   

10.
李泉 《现代哲学》2012,(6):81-89,97
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市民社会虽然发展出一种以市场交换关系为主导的完整的社会关系体系,但却在促进社会团结以及良性运转的功能方面存在着缺陷。本文在梳理马克斯·韦伯对清教伦理所作分析的基础上,试图超越韦伯的视角去理解近代以来西方市民社会发展的意识形态渊源及其制度基础,即一套建立在清教徒市民美德基础上的盟约社会的组织方案。研究发现,历史上受盟约神学教义影响的清教徒不仅成功塑造出一种自主和能动的个人意识,同时也形成了对于生活共同体及其内部伦理关系的独特理解。这两方面的共同意识构成了清教社会市民美德的核心,并主导了社区的治理实践。基于此,文章认为基于盟约的市民社会理想类型可以成为市场交换关系主导的市民社会的一种修正模式。  相似文献   

11.
西方音乐伦理思想主要包括净化论音乐思想、美德论音乐思想、情理协调论音乐思想。其特点是:它是特定地理环境、社会历史环境和民族性格的产物,有着特殊的社会背景;强调从美与善的关系角度审视音乐与道德之间的关系;突出强调音乐的伦理功效,并主张严格规范音乐。西方音乐伦理思想启示我们:要重视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在音乐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要重视音乐的伦理性与艺术性的问题研究;要重视音乐的美与善的关系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12.
论建筑美德     
建筑美德是一种物化形态的美德,它是一种通过建造活动展现出来的人为自己造福的重要实现方式,也是人利用人造物来满足生命需求、追求更好生活的外在表征.维特鲁威提出的三个基本建筑美德——坚固、实用和美观,蕴含普适隽永的价值.维特鲁威之后,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们对其建筑价值观的认识、评价与发展,折射出西方建筑美德观的流变.追寻当代建筑美德,除了遵守建筑的传统美德外,尤其应强调能够协调建筑与环境关系的美德要求.  相似文献   

13.
美德伦理学过于重视美德,而规范伦理学过于重视规则。实际上,美德和规则都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所必需。社会生活在历史性地发展着,人们对规则和美德的要求也会发生变化,而且在不同的社会领域中,人们对规则和美德的要求是不同的。适应于当今社会生活的特点,我们既要强调规则的重要性,又要重视美德的必要性,并融贯地理解规则与美德的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14.
自曼德维尔提出“私人的恶德,公共的利益”的悖论后,美德因妨碍经济发展而被驱除。亚当·斯密尝试给自利自爱正名,但仍未给仁爱的经济意义正名。陈焕章认为缺乏道德根基的放任主义只给强者带来利益,必致社会分裂和崩溃。为了阻止经济的去道德化,陈焕章认为社会经济秩序应该建立在道德和经济双重动机之上,并建构了以美德为中心的儒家经济学。向善的人性预设、美德主导分配、政府调节、适度竞争是其经济学的主要特征,这一新形态的经济学可以称作美德经济学。陈焕章美德经济学虽显粗略,但在理论上重启了经济的道德化进程,并与数十年后兴盛的经济伦理学和社群主义遥相呼应,可以说潜在地具有引发一场“哥白尼革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当与善的关系在西方伦理学发展史上表现出十分复杂的情形.古代伦理思想基本上是以善来规导正当,而伦理学的近代转型则表现在确立正当对善的优先性.在近代,正当的标准是通过理智抽象来赋予个人以自由和平等权利,这使得正当获得了一个从善中分离出来的独立标准.其直接后果是:社会正义成为政治伦理的首要价值,作为心灵品质之好(善)的美德则只有依附于正义原则的地位.现代美德伦理学的复兴,就是试图恢复对美德自身的整体思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以及西方文化的流入,对我国传统的中国画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西方的美术史也经历了演变,这是由于西方社会内部交流和外部主动吸纳所致。那么我国近现代中国画发展转型与文化情境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以近代中国画的转型与文化情境的关系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7.
黄相怀 《学海》2014,(3):109-115
西方从古典时代到中世纪一直存在着贵族政治传统。就其演变历程来说,在古典时代体现为过上得体生活的希腊精神,和公民自觉投身于公共领域的罗马美德,在中世纪表现为贵族等级意识,在转型时期,贵族在衰落的同时开始了文明化的进程,为了跻身于社会上层,新兴资产阶级接受了贵族等级的等级意识,从而在现代社会形成了社会上层独特的政治文化。本文认为,等级意识和荣誉观念构成了西方政治中的贵族传统核心要素,贵族政治传统在现代政治中的特殊意义在于,等级给政治以秩序,荣誉赋政治以魅力。  相似文献   

18.
解读作为美德的感恩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美德的感恩德性蕴含了三重维度伦理关系.感恩美德德性的生成不是一个自发过程,而是在三重维度的感恩伦理关系交互作用下,经过主体一系列的伦理心理环节而生成.如何增强人们对于感恩美德的认知,自觉地履行感恩美德?如何让青少年学会感恩?一是须区分作为美德的感恩与建立在利益计较、物物往来关系之上的人与人交往中的感恩;二是引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于感恩美德的认知,激励人们作为美德的感恩情感;三是对于社会组织而言,须增强感恩美德的制度供给机制.  相似文献   

19.
功利与道义、责任与义务、规范与自由、必须与应该、他律与自律等等,一直是伦理学难以达成共识的根本性问题,追溯其根源,却缘于道德与美德相混淆。因而,辨析道德与美德而使之各归本位,这是推进伦理学前进的认知前提。客观论之,道德属于他律,是人人必须遵守的社会规范,所以,道德是功利的,它以自我利益持守为出发点,以权利与责任对等为基本原则,以实现个人利益为直接目的。道德是美德的基础,因而,美德属于自律,是对道德的卓越,是人人应该响应的社会倡导,所以,美德是道义的,它以自我利益放弃或超越为起步,以无私利他为基本准则,以履行责任之外的义务来增进他者利益为展开方式,以实现个性张扬和精神自由为直接目的。  相似文献   

20.
文化影响自我解释的神经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我解释是指个体如何思考自我及其与他人的关系。在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维度下, 东西方人分属于典型的相依性-独立性自我解释:自我参照任务中, 东亚人的自我和重要他人(如母亲)均表征于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 西方人的自我和重要他人分表征于不同脑区; 偶发任务和词-音不一致任务中, 相依性自我解释程度分别调节P3和N400的活动; 文化启动任务中, 双文化被试可通达相应的自我解释。社会脑假设、文化-基因协同进化论和神经-文化交互作用模型对此进行了阐释。未来应研究中国人的关系自我, 尤其是探索本土化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