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论亲属法的伦理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亲属法的伦理精神以婚姻家庭伦理在人性假设上的逻辑推演为基石,型塑于自由、平等、人道之原理,贯注于婚姻家庭伦理实体和伦理关系之理性精神,体现为亲属法上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的伦理观念,以实现个体幸福和家庭和谐的最终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2.
“伦理”话语及其传统是“活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社会的“文化传统”,其深刻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伦理”话语及其传统的核心范式在于“伦理地思考”,在考察“伦理”话语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中,必然走向“伦理地看待”中国式现代化,其要义包含了三维结构:从“实体性”出发的“伦”意识,“在一起”的“理”智慧,以及居“伦”由“理”的伦理情怀。值此之故,中国式现代化完成了从“伦”出发而辩证复归于“伦理实体”的精神之旅,成为弥合“分裂的世界”的重要精神力量,以“伦理”为标识区别于其他现代化形态。  相似文献   

3.
《学海》2019,(5)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迁,传统社会的伦理体系及伦理逻辑遭遇解构,国家作为最基本的伦理实体也面临诸多挑战。社会变迁对中国大众国家伦理认同的影响及其精神形态,关系国家伦理安全和文明精神命脉。调查表明,中国大众对国家的伦理认同呈现为新的精神形态:以"从实体性出发"的高度伦理觉悟,对涣散国家精神的"贪污腐败"和"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等现象保持严峻的伦理关切,并以"社会公正"的伦理诉求守望国家实体性。个体以匹夫之责、之忧、之力捍卫遭遇多重变迁力量裹挟中的国家实体,这是社会急剧变迁中所迸发的推动社会进步、文明发展和国家昌盛的深刻伦理力量。  相似文献   

4.
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养老人力资源的短缺和"4-2-1"式家庭结构导致子女养老能力不足,护理机器人进入家庭代替或帮助(补位)子女为父母养老成为解决未来社会养老问题的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案。然而,护理机器人补位子女养老会导致孝养关系疏离化、孝道降阶化等伦理风险。如果人们能够正确认识机器人在居家养老系统中处于帮助者与合作者的地位,树立护理机器人不是子女养老的替代者,而是子女养老的帮助者与合作者的共识;在护理机器人的设计中设置可以实现孝伦理的程序;在机器人养老产业发展中制定蕴含孝伦理要求的产业规范,那么,护理机器人补位子女养老所可能导致的伦理风险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防范。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在精神哲学视域下深刻剖析了婚姻伦理关系,婚姻伦理本质在于夫妻双方个别性的人与婚姻伦理实体之间“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婚姻持存的精神基础是“具有法的意义的伦理性的爱” 婚礼和一夫一妻制确证婚姻伦理的崇高与神圣.黑格尔对于婚姻伦理的精神哲学分析对解决当前我国婚姻伦理的理论与实践难题,缔造“有精神”的婚姻,具有重要的资源意义.  相似文献   

6.
许敏 《道德与文明》2014,(1):150-153
"协作培养"是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儿童教育的主流模式,它从个体出发,培养子女张扬的个性,以实现特殊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这从根本上背离了教育从实体性出发,实现单一物与普遍物统一为目的的伦理解放的使命,使个体囿于主观形式的自由中无法自拔,完全消解了家庭培育个体伦理实体感的义务,过早地将个体引入了以"市民社会"为原则的"原子式"存在的不归路。  相似文献   

7.
家庭伦理三题散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家庭是一个社会的细胞 ,也是一个伦理的实体。家庭作为“社会的胎盘”,其伦理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加强对家庭暴力的伦理矫治 ,正确地认识和理性地对待“第三者”问题 ,是社会主义家庭伦理文明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社会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8.
道德哲学体系中的个体、集体与实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哲学体系与伦理精神体系,应当完成两次辩证转换。一是由个体到集体再到实体的辩证转换;二是由实体到主体的辩证转换。与此相联系,个人主义便具有两种道德哲学形态,即个体个人主义与实体个人主义。集体的形成,必须扬弃个体个人主义,伦理性是集体中的否定因素,只有将集体发展为实体,才能真正解决个体与整体的矛盾。集体上升为实体的必要条件是精神,准确地说是“单一物与普遍物统一”的伦理精神。由实体上升为主体的真义,是实体作为“整个的个体”行动,从而不仅具有实体的伦理性,而且具有作为“整个的个体”的道德性。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社会正在发生重大变迁,全球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等多重力量以磅礴之势,瓦解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实体与伦理逻辑,家庭作为"整个的个体"遭遇了最为严峻的伦理挑战,家庭实体性地位的消解将对中国文明的现在和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现代中国家庭正在遭遇两股解构力量:外部传统的伦理支持系统趋于崩解,家庭遭遇种种裂变风险;家庭成员在公民认同中潜在的精神蜕变风险:"贫民—贱民—暴民",则从内部瓦解家庭的精神同一性。恪守权力与公共财富作为伦理普遍物的精神本性,构建新的伦理实体是现代中国家庭发展的伦理精神战略。  相似文献   

10.
樊浩教授通过对中国传统道德哲学和黑格尔伦理思想的分析,在细致辨析伦理和道德之异同的基础上,建构了内容丰富且具有创新意义的"伦理精神"学术体系。"伦理精神"的本质是"单一物和普遍物的统一","伦理精神"现实地存在于家庭和民族这两个基本的伦理实体以及个人与共同体的普遍伦理关系之中。"伦理精神"是对原子主义权利观的超越,它所内蕴的"从实体性出发"的意涵,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处理好复杂的人群共同体伦理关系,培育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道德品性,以克服原子主义迷恋个人权利的道德弊端。  相似文献   

11.
樊浩 《哲学动态》2023,(2):13-22+127
当今世界,“文明的冲突”根本上是文明观的冲突。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宣示人类世界从诸文化实体的关系、人类与宇宙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与自身的关系全景式地进入“非常时代”,遭遇“非常风险”,期待“非常伦理”。“非常伦理”有“非常伦理智慧”“非常伦理形态”“非常伦理觉悟”三个层次。人类社会发展史和个体生命发育史表明,伦理是人类文明的原色和理想,但在现代性文明中已然迷失。面对“非常时代”关乎“种族的绵亘”的“非常”挑战,亟待推进“非常伦理觉悟”,进行文明观的伦理革命,其要义是使人类和人类文明学会“为伦理思考所支配”,实现伦理文明观的回归与重建。伦理文明观是文明内部诸要素关系的价值生态的文明观,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国家与国家关系以及诸文化实体关系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观。伦理文明观的“非常伦理觉悟”,具有“最后觉悟”的文明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伦理精神”是本人伦理学研究中最基本、最有个性特点的核心概念,对它的涵义的理解应在世界道德哲学的语境中,结合“伦理”和“精神”各自的本质及其统一关系来进存。“价值生态”是“自然生态”概念的哲学提升和意义抽象,“伦理精神”和“价值生态”的结合是道德哲学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方法论。消解价值霸权,在“生态觉悟”中追求和达到“伦理学方法的超越”是“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命题和理论所试图探讨和解决的两个现实和学术课题。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中国型“超载”老龄社会中,原有的孝道、敬老等个人及家庭的道德行为正逐步缺场.关怀是人的一种需求,也是一种价值判断.老龄关怀在实质上,其公共本质是对人的实体的尊重,是对类生命的尊重.老龄关怀的内涵指向对于老龄者的实体性承认,生命个体追求向实体的回归,其根源就是对于人的本源性的一种敬畏,是对人类生命源头的敬畏.“超载”社会老龄关怀的解决,首先应阐明老龄关怀的道德哲学基础,从而可能寻求文化上的互融以实现老龄关怀难题的伦理性突破.  相似文献   

14.
父慈子孝即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父慈子孝是维系家庭关系的主要伦理模式。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念对现代家庭道德建设具有深刻影响。其中包括父慈子孝、长尊幼卑、谨身节用、齐家兴国等积淀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诸多方面,良莠并存。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传统家庭伦理失去了权威性、统一性。“慈”与“孝”的实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5.
正义和善是政治和伦理最基本的概念,伦理与政治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在黑格尔看来,政治本质上是伦理性的,政府是自身反思的、现实的精神,是普遍性的人格化,体现了善的本质;国家即为伦理实体,是伦理理念的现实.此外,黑格尔从当时现实政治问题出发,还对公共权力和财富的"精神"性本质作了规定.黑格尔的政治理论不仅为理解伦理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而且为我们走出现代政治困境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6.
中西方文明都建构了以家庭和国家为基本结构的伦理世界,西方“country”文明中伦理世界的命运是“悲怆情愫”,中华“国家”文明的文化条件和伦理精神是“家国情怀”。家国情怀不只是家庭精神,也不只是爱国主义,而是身家国天下一体贯通的伦理情怀。“国家”文明创生的家国公正的伦理智慧有日常智慧和“非常”智慧。日常智慧贯穿于人的生活与生命的全程,并通过各种民族节日呈现;“非常”智慧是调节家庭与国家矛盾冲突的伦理智慧,逻辑与历史地展开为两种传统形态,即以“国”为重心的“精忠报国”,以“家”为重心的“亲亲相隐”。家国伦理公正的课题与中华现代文明的百年进程相伴随,从中国革命到改革开放,呈现“伦理建构—伦理革命—伦理解放”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进程。现代中华文明依然是“国家”文明,但已经具有新形态,也面临新挑战,必须以伦理公正实现“国家”文明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做出新的“中华”贡献。  相似文献   

17.
论和谐伦理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伦理精神是和谐伦理的高度凝练,它对伦理关系、伦理行为和制度伦理的和谐程度和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和谐伦理关系是和谐伦理精神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伦理关系中的具体体现.和谐伦理行为是和谐伦理精神的"内化于心、外践于行",是和谐伦理精神在人们行为方式上的体现.和谐的制度伦理不仅对和谐伦理精神的实现起着保障和促进作用,而且是和谐伦理精神转化为现实行为的价值导向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早期政治哲学呈现出从《莱茵报》时期对彰显特殊自由的市民社会与昭示普遍自由的政治国家间的对立所产生的“苦恼疑问”,到《德法年鉴》时期对资产阶级政治解放所造成的手段与目的的颠倒而感到的“困惑不解”,再到《巴黎手稿》时期对因资产阶级私有制而造成的异化劳动所导致的人的个体生活与类生活之间的斗争而提出共产主义是“历史之谜的解答”发展的清晰的逻辑路线图。精神现象学揭示了自我意识的伦理性对苦恼性的超越历程,即从自我意识环节的苦恼意识,发展到理性环节的自我意识的颠倒(自由的普遍性与个体性的意识错乱),再到精神环节的自我意识的绝对自由的否定性(自由的普遍性被个体性僭越),最后到绝对精神环节经绝对宗教概念的发展实现了实体与自我意识的和解,最终以绝对知识所理解的意识与自我意识统一中的纯粹的绝对自由而终结。它嵌入在马克思早期对政治哲学的逻辑把握中。马克思早期政治哲学在对个体利益与普遍利益关系的追问中彰显出鲜明的伦理向度。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的伦理危机是由现代性伦理需求的供给不足所导致的.传统道德哲学不能满足有机团结的、远距离的现代社会及其行动结构所提出的伦理需求.伦理视阈中的组织,是实体性的道德责任主体和创生性的伦理实体.组织所具备的这两大伦理特征,能较好地承担现代社会的伦理需求.组织伦理的研究可以帮助解决现代社会的伦理危机,实现伦理和谐.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现代家庭的特点为背景 ,认为《颜氏家训》所提出的家庭伦理可在四个方面对现代家庭有借鉴意义 :一 ,家庭教育方面 ,提倡胎教 ,认为父母应威严而不失慈爱 ,对子女不能偏宠。二 ,兄弟关系方面 ,强调兄弟关系是子侄、妯娌、主仆关系的基础 ,对整个家庭尤其重要。三 ,前后妻及其子女的关系方面 ,主张以孝悌处理复杂的家庭关系。如果不得已后娶 ,要以礼让和宽容的态度对待家庭纠纷。四 ,治家方面 ,主张持家勤俭 ,反对在嫁娶上看重门户 ,反对妇女结交权门 ,及在家中进行迷信活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