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薛富兴 《哲学动态》2023,(1):117-125
国内博物学提倡者为博物学描绘了三副面孔:自然科学原型、现代科学反思之参照物与生态文明教育之科普途径。立足于环境美学,我们发现了博物学与自然审美之交会点:两者共享对自然之好奇心、非功利地对待自然之自由精神,以及对自然之真和自然之美的赞赏。博物学对自然之测量、命名与分类工作实为深度欣赏自然所需的必要的前期功课。在环境美学视野下,我们可将博物学理解为恰当自然审美的必要基础和理想范式,因而我们提倡一种以博物学为基础的自然审美。博物学与自然审美的融合拓展了博物学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2.
智慧与知识     
应当把智慧和知识严格区分开来。智慧不是一种能力,而是精神的一种状态,一种关联,是精神同精神,精神同自然,人与神的关系状态。它是一种圆满和谐状态。但这种状态不是努力的结果,而是原初本然状态。我们由于种种知识、暴行和制度,失去了原初公义状态,我们可以揭示、重新寻回或回归这种状态,但无法靠自力创造和拥有智慧。对哲学家而言,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是对于可见事物与事实的描述与解释,智慧则是对价值与意义的洞见与直观。从事实不能合乎逻辑地推导出价值。价值与意义不是推导出来的,不是观察到的,而是感悟到的。价值是思…  相似文献   

3.
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距今已有三十多年了。虽然教会的精神锐意改革,可是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的很慢。当然这与我们对梵二精神了解的较晚有关,现今我们应该更深入地了解教会的新精神。避免出现历史上同样问题。在“礼仪之争”中,对中华文化缺乏了解的传教士,凭着自己的...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哲学的一条重要原则是精神与自然的统一。按照他的理解,自然与精神、人与自然具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尽管精神高于自然,尽管人对自然是自由的,但自然却不能被精神取代、更不能由人来取代。黑格尔十分形象地说明了自然和精神的关系。他说:自然是新娘,精神同她配成双。这种  相似文献   

5.
论"伦理世界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伦理道德作为实践理性,当以“意识—意志”的复合为研究对象,因而现象学意义上的意识和法哲学意义上的意志,就是合理的伦理体系和伦理精神的两个理想要素,由此伦理学的研究必须实现现象学与法哲学的璧合。“伦理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伦理与自然(包括客观自然与主观自然)的关系问题。伦理与自然、义务与现实在伦理精神中原初的对峙与对立——绝对义务意识对伦理与自然关系的抽象统一——透过伦理行为达致的伦理与自然的现实统一,是伦理世界观的辩证结构,及其生长的具体—抽象—具体的辩证过程。  相似文献   

6.
老子之人文自然论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文自然是一个新概念。提出这个新概念不是为了标新立异, 而是为了从本质上揭示和强调老子之自然的基本精神, 避免各种误解, 同时为老子哲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发展开辟一条可能的途径。人文自然的提法似乎有点怪。通常我们所说的人文和自然往往是相对而言的, 有时二者甚至是相反的: 自然界与人文界完全不同, 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的领域、方法也很不同。现在把人文和自然合成一个概念, 如何可能? 有什么必要呢?人文自然的概念是现在提出的, 却已经经过了十几年的曲折探索和思考。单讲自然二字, 内涵、意义太复杂。古代老子之自然、庄子所讲…  相似文献   

7.
哲学的历史命运萧焘近年来从事哲学教学与研究的同志,深深地感到哲学受到领导与社会的冷落,想到昔日人人学哲学,事事有哲学的热闹场面,不禁感慨系之,。我认为哲学受到世俗的冷落是正常现象。只要我们耐得寂寞、自甘清芳,具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自然乐在其中...  相似文献   

8.
我们应该学习古人创造技法的精神,面对自然、面向社会生活,创造出新的技巧.新的程式、新的精神来.这精神意味着思想精神、视觉精神和笔墨精神.  相似文献   

9.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研究综述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方兴未艾,而与之同为现代社会文化基础的“科学精神”也随之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现将讨论中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什么是科学精神一种观点认为:科学精神是人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以及变更自然活动的理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的集中表征,是人类认识自然活动及其成果的升华,是人类对这一特殊的社会存在在观念上的反映。另一种观点认为:所谓科学精神,就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所具备的意识和态度,是科学工作者所应有的信念、意志、气质、品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总和。科学精神包括六个方…  相似文献   

10.
我们经常谈到的所谓体验的东西是在回忆中建立起来的,某种不可忘却、不可替代的东西;生命本身也是一种体验过程。审美体验是指主体与作为审美对象的客体构成一种已经形成的融入和超越的内在状态,是与观察相对的一种精神活动。艺术审美体验是有一个意义上或观念上的统一体,是一种带有界限的审美对象。在自然的艺术体验中观察者没有使用操纵或设计如何操纵自然,他有审美性,但不同于艺术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1.
从两极到中介——现代哲学的革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传统的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分别从对立的两极去思考自然界与精神的关系问题,因而始终僵持于“本原”问题的自然本体与精神本体的抽象对立,并以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去说明二者的统一。旧唯物论以自然界为精神的本原,力图把精神还原为自然,用自然来解释人类的精神活动,从而把物的尺度当作人类全部行为的根据,这就是旧唯物论的自然本体论;旧唯心论则以精神为自然界的本原,试图把自然还原为精神,用人类的精神活动来解释自然,从而把精神的尺度当作人的全部行为的根据,这就是旧唯心论的精神本体论。  相似文献   

12.
与诸子普遍强调天人的统一性不同,荀子更注意天与人不一致的侧面。“明于天人之分”意味着人与自然的静态分界,更意味着人不同于自然的实践使命。与天之不再具有道德人伦意义相应,和自然之天相连的自然生命,也丧失了天赋善端的可能,成了某种价值论意义上的一无所有者,由此而有对后天之“为”与“学”的强调。礼义和人道的内涵,都只有在这种后天的动态追求过程中,才能得到透视。孟子理解的性命之道,具有内倾的,往往局限于精神领域的特点,荀子理解的人道,则突出了人的外在实践性努力,突出了作为社会结构现实的礼乐制度,呈显出相对外倾的性格。荀子这种不同于孟子的展开向度,大大提高了儒学之道对文化结构的涵摄与生成功能。  相似文献   

13.
居住源自于个体的生存和安全需求,是生命活动的必须。在这之上,诗人以其诗意化的精神体验,自觉体合宇宙自然的生命节律,在与自然万物的情感交流中不断地实现自我,这是诗人的精神"栖居"方式。在自我实现的基础上,诗人不断建构着与自然融合为一的亲和关系。这种由内而外的生命活动正是我们提升"居"的美学意蕴的基点:在艺术和审美中感悟宇宙自然的无限宽广,体认我们与世界的和谐关系,进而反观自我,实现人"居"于大地之上的自由存在。中国古典诗歌对"居"的这一意蕴有着丰富而具体的体现,古代文人或隐于超然世外,或恋于田园牧歌,或耽于静谧空灵,或安于乡野自适,不断构建着精神和心灵的诗意栖居之地。  相似文献   

14.
精神生产力新探王秀阁至今,学术界对精神生产力的探讨,都是从社会角度即宏观上进行的,而很少从个人生产力即微观上来探讨。本文试就个人精种生产力问题作些探索。什么是个人精神生产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劳动过程的精辟论述,为我们提供了思路。他说:“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除了从事劳动的那些器官紧张之外,在整个劳动时间还需要有作为注意力表现出来的有目的的意志”。以上论述表明,劳动主体自身的“自然力”包括两个方面,即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物质力量指劳动者的体力(臂、腿、手),精神力量指劳动者的智力和目的意志(头)。这两方面都是劳动者进行劳动的必要要素。据此,我们可以把劳动者个人的精神生产力定义为:影响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发挥其生产能力的精神力量。个人精神生产力中的智力因素,是指运用到生产过程中的劳动经验和技巧,劳动的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以及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反映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等。劳动者的智力因素有的是在生产实践中直接形成的,有的是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转化而来的,还有的是在长期社会实践中训练而成的。个人精神生产力中的目的意志因素,主要是指劳动者表现在  相似文献   

15.
我们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提法是不科学的,它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原理。哲学上所讲的世界包括自然、社会、思维三大领域,或者说包括两大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说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实际上就是说世界上两大现象的本原是物质的。讲精神现象的本原是物质的,这不难理解。因为精神现象是物质派生的。但如果说物质现象的本原是物质的,就说不过去了。因为物质现象本身就是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种种表现。如果说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弗洛伊德在后期对人格结构进行了调整,提出了精神的动力结构,但他在其精神结构中过分强调个体的生物性本能,忽略了矛盾既相互对立又相成相济。事实上,处于“自然-道德”中间状态的人的精神结构,可以用中国哲学中的“阴阳”来理解,即在结构上注重阴阳的对立与平等,在发展上强调阴阳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变化。阴阳太极图与弗洛伊德后期的人格理论的中西互补,能够加深对徘徊在自然-道德之间的人的认识,从而为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思想之于现代和当代精神结构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哲学史上的学派论争张岱年西方哲字史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以外,还存在着二元论、不可知论、多元论。我们可以把此观象称为两极与多边。以此来看中国哲学史上的学派论争,也呈现出多种学派林立的现象。我们先来看老子的哲学。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开创者,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本体论学说。道是天地的来源,是天地万物的本体。老子的“道”既非原始物质,也非绝对观念或绝对精神。他宣扬“道法自然“的观念,为以后的唯物主义开拓了道路,而他强调“道”的无形无象,也为以后的唯心论提供了启迪。再来看来明哲学。我认为,宋明哲学中有三个学派,即以张载、王夫之为代表的气本论;以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理本论;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本论。其中气本论是唯物主义,理本论是理性主义,心本论是唯心主义。在西方,理性主义与唯心主义合流了,于是形成西方近代哲学中的两大陈营。在中国宋明时代,朱陆始终没有会合起来。我们也不能只承认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的对立和斗争,而不承认以气为本的唯物主义传统。第三,在中哲史上,唯物主义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前后采取了不同的形式。老子提出“自然”观念,实是唯物主义的滥觞,接着,从《庄子·外篇》的“通天下为一气  相似文献   

18.
塞尚在他的绘画作品中,所表现的是真正的自然,是一种广大而深厚的精神自由,他以一种感召般的自由挥洒,追求永恒的自然。通过解析塞尚对其艺术语言的探索、画面中的结构要素、画面中表达的"绝对精神",深入理解塞尚在艺术上的主张与内涵。  相似文献   

19.
回族医学承袭了阿拉伯伊斯兰医学大师拉齐(al-Razi,865-925年)的“真一流溢说”和伊本·西那(Avicenna,980-1037年)的“任何自然物质皆是(现实)形式因和(潜在)质料因所构成”的形成与转化学说,且与伊斯兰宇宙学和哲学密切相关。认为医学的对象是人,而人是自然宇宙存在的象征,是个微观宇宙,把人看作是灵魂的外延,它与精神和灵魂紧密相关。人被视为“真一———元气”创造的宇宙万物中最完美的生灵。人,不只是血肉之躯的物质的人,也是有精神和灵魂的高尚的人,因而对人体的认识也包括对精神及…  相似文献   

20.
自然崇拜和感觉主义构成了希腊宗教的最基本的文化特点,这种特点对人的自然形体的崇拜、对美的的事物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生活的热爱而表现出来。希腊宗教是一种“童年时代”的宗教,在那里肉体与精神、感性与理性处于尚未分裂的原始同一状态,因此希腊宗教乃至整个希腊文化呈现出一种纯净而优雅的意境,即和谐之美的文化个性。希腊文化正是藉此而成为近代西方人心中魅力永存的精神故园和灵感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