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夫之是明清之际重要的哲学思想家,也是对中国古代哲学做出创造性贡献的最重要的哲学思想家之一.王夫之对中国古代哲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尤突出的是他将其气本论及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运用于人道观,创立了极具特色的人学理论.这一理论包含着极为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它既继承了儒家思想传统,又从新的思想高度对传统儒家特别是宋明理学人性理论进行了批判总结,从而对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人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与影响.因此,认真地探讨王夫之的人学理论,对于更加全面地把握其实质及其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关系,都将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思想家不是从古代发掘出有用的东西武装自己,而是企图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嫁接在中国古代思想家身上。这种“古为今用”对无产阶级是不适用的。无产阶级的“古为今用”是批判地总结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过程,用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其基本要求是:总结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批判哲学遗产,作出哲学的结论;发扬我们民族的理论思维的优势,克服劣势。对哲学遗产作出批判的总结,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原理,特别是对历史上哲学体系作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而加强哲学文献的校诂,加强中国社会史的研究,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批判地总结中国哲学史遗产的两个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3.
理学是把儒家仁义礼智观念本体化、神圣化的学说。这种学说虽然以哲学形式出现,但还只是儒家伦理教条的论证工具。船山哲学的理论意义在于,它把仁义礼智等观念缩小在道德领域来讨论,而把一般的哲学本体论、认识论范畴从伦理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揭示和表述客观真理的理论工具。在哲学领域中,王夫之对理学的范畴、命题进行了改造与翻新,使理学的理论系统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而在道德领域中,他对理学的一些基本观念作了形式上的留存。从形式看,他的哲学表现为对张载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而从其所体现的时代精神看,他的哲学已越出了理学思想的樊篱。王夫之出入理学、游于百家、顺应着“新故密移”的文化发展法则对中国古代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总结。没有这样高度的批判总结精神,历史是不会放下因袭的重担的。  相似文献   

4.
王夫之(1619—1692年)是我国明清之际的大哲学家。他在经过一段艰苦的抗清斗争以后,即退隐山村,潜心著书立说。通过对历史思想资料系统的冷静的钻研,在对以往各派哲学思想总结性地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使我国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别开生面。他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他的哲学体系的结构是十分宏大的,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本文只就王夫之哲学体系中的认识论思想作一简略的探讨。认识论是考察人类认识一般发展过程的哲学学说,它涉及人是否有认识的能力?认识的  相似文献   

5.
(一)王夫之是我国明末清初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对我国以往学术思想遗产有深刻的研究。我国“易学”和“老学”系统中的思想资料,是王夫之进行批判改造的一个重要方面。《老子衍》是王夫之三十七岁(公元1655年)时写成的,在这同时,王夫之也开始写作《周易外传》哲学巨著,系统地阐述他的哲学观点,建立起完整的哲学体系,可以说,王夫之的哲学工作就是以批判老子哲学思想开始的,这自然是一个艰巨的摸索和清算的过程,王夫之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就是在和各种唯心主义流派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6.
"神"与"理"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传统范畴,也是王夫之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王夫之将两者结合提出"神理"论,认为创作和审美要以"神理相取","神理凑合"时就会自然怡得,创作应该"穷物理""尽思理"且超于象外。这与古代画学思想具有共通性与共识性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移风易俗思想史上,荀子是最主要的发轫者。他不仅在历史上最早提出了"移风易俗"的思想命题,而且对移风易俗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赋予移风易俗较为丰富和系统的内涵,为移风易俗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荀子移风易俗思想的产生在理论上是对诸子百家民俗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创新发展,在实践上则来自于对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尤其是秦国移风易俗活动的观察、思考、批判和总结。荀子移风易俗思想虽然是他考察法家变法和集百家大成的产物,但是却具有显著的儒家特色。荀子移风易俗思想的形成,对后世特别是秦汉移风易俗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哲学史上,朴素辩证法大师人才辈出,朴素辩证法思想相当丰富。总结、探索古代哲学中关于对立统一的思想,对于我们科学评价和批判继承古代哲学遗产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周易》和中国古代阴阳矛盾学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从易学史角度考察中国古代哲学中阴阳矛盾学说的演进历程.认为《易传》构建了阴阳矛盾学说的基本框架,是阴阳矛盾学说之源。从玄学易到理学易.阴阳矛盾学说得以进一步展开,而王夫之易学,则对中国古代阴阳矛盾学说作了全面总结。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关于认识真理性检验标准的思想可以大致归纳为四种主要观点。先秦及汉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已经有了把感觉经验和行为效果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思想;古代唯心主义思想家则坚持无客观标准论,他们要么直接坚持主观标准论,要么认为根本无是非标准可言;宋、明、清时期的一些唯物主义哲学家提出并坚持以客观事物或事实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与此不同,王廷相、王夫之、颜元等人则提出“行”标准说,这种颇具光辉的哲学思想,使中国古代关于认识真理性检验标准思想的探讨大大前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11.
王夫之(1619—1692),我国古代伟大哲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末清初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尖锐而激烈的时代。他以峥嵘巨笔,从事著述,为人类思想宝库增添一笔财富。人们可以从他博大的思想体系中,看到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发展的最高成果,看到我国古代理论思维发展的可贵经验及教训。本文仅就王夫之历史哲学的内在逻辑谈点管见。  相似文献   

12.
<正> 王廷相是我国明代一位重要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唯物主义思想上承张载,下启吴廷翰、王夫之等,他对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在各个方面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并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王廷相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王廷相及其思想,先贤和时贤们虽不时有所论及,中国哲学史的教科书中亦有一定篇幅予以论述,但却没有专著来集中分析论述王廷相及其思想,因而一直留着空白。葛荣晋  相似文献   

13.
贺鳞是以西方哲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哲学史家,但他懂得,研究西方哲学是手段,并不是目的。研究西方哲学的目的,在于促进中国哲学的发展。基于这种认识,贺麟在研究西方哲学的同时,花费相当大气力研究中国哲学。在中国古代众多的哲学家当中,贺麟比较重视明清之际著名哲学家王夫之的思想,专门写出长篇论文《王船山的历史哲学》,发表在《哲学评论》1946年第10卷第1期。贺麟对王夫之哲学的基本特征和历史哲学作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一系列独  相似文献   

14.
杨飞 《美与时代》2005,(5):22-23
贺麟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他的道德思想是对中国古代道德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发扬。贺麟认为:道德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进化的;五四以来的新道德有不同于以往旧道德的几个方面;道德决定经济;对几千年来支配中国人道德生活的五伦观念作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的王夫之与戴震的哲学终结了宋明理学,开辟了中国哲学发展的新方向。王夫之、戴震哲学的巨大价值在中国近现代的学术发展中没有得到合理的绍述与发扬。吴根友等著《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一书第一次从哲学的角度对戴震和乾嘉学术做总结研究,其价值有四:一是系统总结分析了20世纪以来明清学术与思想研究的大体上的四种范式或曰四种路径;二是肯定以戴震为代表的乾嘉时代的哲学是以"道论"为其形上学;三是从古典人文知识增长的新视角重新认识、评价乾嘉时代历史考据学、语言哲学的思想史意义;四是阐明"实事求是"是乾嘉学术方法的"活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 1 7世纪中日思想家王夫之和伊藤仁斋的著作《读四书大全说》、《论孟古义》作了比较 ,认为 1 7世纪中叶 ,王夫之和伊藤仁斋诠释《论语》、《孟子》在批判程朱、复归孔孟的同时 ,所提出的“实学化”、“人情化”、“合理化”的人生主张有相通之处 ,符合时代潮流。二者在解决相近的课题方面仍有较大的差异。王夫之重视历史文化传统 ,具有深沉的文化信念 ,试图在全面总结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使中国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而伊藤则简明直截 ,不作高深玄远的哲学论证。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明清之际伟大思想家王夫之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研究王夫之的思想,对于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衷尔矩先生所著《王夫之》一书对船山学的研究作出了新的努力,在船山学研究方法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和深化。对于王夫之思想的研究,前人已作过许多努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之后,一些学者应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方法研究王夫之的哲学思想,将其学说纳入社会大系统中进行研究,探索王夫之的学术思想与他所处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特别是明末清初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在应用中也…  相似文献   

18.
张积家 《心理学报》1996,29(1):97-103
康有为的人性论思想包含三个部分:(1)自然人性论,它是康有为人性论思想的核心;(2)情欲合理论,它是康有为人性论思想中重要的和颇具特色的组0成部分;(3)变化气质论,它是康有为人性论思想中具有实践意义的内容,也是康有为的自然人性论与中国古代的自然人性论的区别所在。康有为的人性论思想汲取了我国古代人性论思想的精华,并有新的发展,批判地继承康有为的人性论思想,对于我国心理学思想的发展和当前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夫之作为明清之际的一位思想大家,对于宋以来理学发展中提出的理、气、性、心等本体性范畴和相关的哲学命题进行了系统的清理和总结。从历史的角度说,这表明王夫之对自己所处的学术环境及可能承担的使命已有清醒的认识,即重心已不在提出新的范畴和命题,而在对既有学说及其思想体系作重新诠释。一、“性即理”及“合虚与气”王夫之认同“性即理”的命题,但他的“性即理”不同于程朱:他认为性、理是植根于气之中的,构成气的本质属性。所谓“夫性即理也,理者理乎气而为气之理也,是岂于气之外别有一理以游行于气中者乎?”(王夫之,1996年,第6册…  相似文献   

20.
王夫之的尊"我"思想既有一个形成的历史过程,也有一个隐然成形的内在逻辑结构。在存在论层面,王夫之论证了肉身性之"我"在尽孝、尽忠的道德实践中的主体性地位。在道德领域中他激烈地批判历史上诸种"无我"论,要求挺立个体之"我"作为道德承担者与实践者的主体性地位,殷切呼唤豪杰精神,号召个体具有承担"大公至理"的道德担当意识。在认识论及社会历史领域,其尊"我"思想表现为重视"我"的认识能力与认识主体的地位,在"变化日新"的历史过程中对"明日之吾"(即未来之我)充满着期待。王夫之的尊"我"思想是对阳明心学重视道德主体性思想的正面继承与发展,初步体现了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重视个体精神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