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追踪研究设计,探讨受欺负与初中生主动性和反应性攻击之间的关系,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以及性别的调节作用。研究对2533名八年级学生(初测年龄为13.95±0.60,51.32%男生)开展了间隔半年的两次测查。结果表明:(1)T1受欺负显著正向预测T2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2)T2道德推脱在T1受欺负和T2主动性、反应性攻击之间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主动性攻击的中介模型还受性别的调节,在女生中T1受欺负对T2道德推脱的预测作用更强,在男生中T2道德推脱对T2主动性攻击的预测作用更强。本研究的结果提示,相关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受欺负青少年的道德推脱水平,对这些青少年的道德认知进行有效干预,从而阻断受欺负和攻击行为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2.
对小学3、4年级的285名儿童进行了3年追踪调查,分析了儿童分别与男、女生互选友谊数的变化趋势及其在个体间的差异,探讨了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分别对两类互选友谊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儿童的男、女生互选友谊数在3年时间内都有显著的增加趋势,并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儿童与同性互选友谊数显著多于他们与异性的互选友谊数,男生与女生互选友谊数的增加速度比女生与女生互选友谊数增加速度慢,儿童与男生的互选友谊数越多,他/她与女生的互选友谊数就越少,表明了性别隔离现象的存在。(2)在控制了关系攻击的影响后,儿童的外部攻击对他们在各时间点测得的与女生的互选友谊数有显著的消极影响,而对他们与男生的互选友谊数影响不显著;在控制了外部攻击的影响后,儿童的关系攻击对他们在各时间点测得的与女生的互选友谊数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而对他们与男生的互选友谊数影响不显著。这说明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对儿童互选友谊数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班级戏剧问卷"对中部一所小学3、4年级的285名儿童进行了3年追踪调查,研究了3年来儿童的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发展趋势及其在个体间的差异,并探讨了两类攻击行为发展趋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童年中后期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的变化趋势不显著。并且初始测量的外部攻击水平高的儿童,其关系攻击水平也较高;外部攻击行为变化较快的儿童,其关系攻击变化也比较快。(2)男生的外部攻击水平显著高于女生,而关系攻击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四年级关系攻击的上升速度快于三年级;初始为关系攻击较高组相对于较低组,他们的关系攻击随时间的上升速度也比较快。  相似文献   

4.
在金华市和杭州市两所市区普通小学, 选取366名3~6年级儿童为被试, 采用同伴互评、同伴提名法和班级戏剧问卷, 考察了社会行为在小学儿童同伴信任和同伴接纳间的中介效应及其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 亲社会行为、退缩行为在儿童同伴信任和同伴接纳间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 而攻击行为的中介效应不显著;(2)社会行为的中介效应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同伴信任对亲社会行为的预测、亲社会行为对同伴接纳的预测作用都显著高于男生, 使得女生亲社会行为的中介效应大于男生。男女生的同伴信任对退缩行为的预测作用没有性别差异, 但是男生的退缩行为对同伴接纳的预测作用显著高于女生, 使得男生退缩行为的中介效应大于女生。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受欺负对于个体抑郁情绪的影响,以及反刍这一认知因素在其中的作用与性别差异,采用受欺负问卷、儿童应对方式问卷中的悲伤反刍分量表、愤怒反刍问卷、儿童抑郁量表对2582名初中二年级学生(男生1328人,女生1254人;平均年龄13.95岁,SD=0.60)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受欺负与悲伤反刍、愤怒反刍、抑郁情绪均呈显著正相关;(2)受欺负、悲伤反刍、愤怒反刍均可显著正向预测个体的抑郁情绪,且悲伤反刍和愤怒反刍在受欺负和抑郁情绪的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3)该模型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悲伤反刍对抑郁情绪的预测作用显著大于男生。研究从悲伤反刍和愤怒反刍的角度揭示了受欺负对青少年抑郁情绪的作用机制,为从认知水平上干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研究采用同伴提名法、友谊质量问卷和班级戏剧量表,对430名小学3至5年级的儿童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追踪调查,在此基础上考察了攻击行为的不同发展轨迹与同伴关系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不同的攻击行为发展轨迹在社会喜好上的主效应显著,但是在友谊质量上的差异不显著,具体来说:(1)不同外部攻击亚组之间在社会喜好变化趋势上存在显著差异,相对于先低后高组、持续高组和持续低组,先高后低组的社会喜好存在显著的上升趋势;相对于持续低组和持续高组,先低后高组存在显著的下降趋势.(2)不同关系攻击亚组之间在社会喜好变化趋势上存在显著差异,相对于先高后低组、持续低组和持续高组,先低后高组的社会喜好得分存在显著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刘爱书  年晶 《心理科学》2012,35(4):911-915
运用问卷调查法和同伴提名法,考察小学4、5年级共503名儿童的消极社会行为(攻击行为、退缩行为、受欺负行为)、同伴接受和儿童忽视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儿童忽视与退缩行为、受欺负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攻击行为之间相关不显著;儿童忽视与同伴接受有显著负相关。忽视通过消极社会行为的两组中介变量作用于儿童的同伴接受。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探讨青少年受欺负与抑郁之间的关系,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和Olweus儿童欺负问卷(初中版)调查了城市初中生1485人(男生783人,女生702人)。结果表明:(1)受言语欺负的被试抑郁得分显著高于未受言语欺负的被试,受关系欺负的被试抑郁得分显著高于未受关系欺负的被试,受身体欺负的被试抑郁得分显著高于未受身体欺负的被试;(2)是否受关系欺负与是否受身体欺负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具体来讲,对于未受关系欺负的被试组,受身体欺负和未受身体欺负的被试在抑郁得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对于受关系欺负的被试组,受身体欺负的被试在抑郁得分上显著高于未受身体欺负的被试;(3)受欺负线性模型得到验证,即随着累积受欺负数量的增多,抑郁程度会呈现出线性函数的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生欺负问题中的性别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研究运用修订的Olweus欺负/受欺负问卷对我国城乡4726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欺负与受欺负的性别差异问题,结果表明1.小学生和初中生受欺负的发生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而男孩中欺负他人的比率却极显著地高于女孩;2.中小学生对欺负问题的态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初中生对欺负的态度受性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的影响;3.中小学生不同欺负方式的发生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直接的身体欺负和间接欺负显著地高于女生,而言语欺负的性别差异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儿童欺负行为的类型及其相关因素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采用Olweus欺负问卷中文修订版对我国6471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探讨了中小学生欺负行为的类型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结果发现:(1)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直接言语欺负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直接身体欺负,间接欺负的发生率最低。(2)小学和初中男生受直接身体欺负的比例显著高于女生,直接言语欺负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3)小学阶段三类欺负行为的发生率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三年级儿童受直接身体欺负的比例极显著地高于四、五年级,受直接言语欺负的比例总体上随儿童年级升高而上升,受间接欺负的比例在2-4年级之间相对稳定,5年级出现极显著的下降;在初中阶段三类欺负行为的发生率相对稳定。(4)欺负者大多与受欺负者同龄或年长于受欺负者,初中学生的欺负呈现出明显的“团体化”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不同攻击/受欺负类别儿童的同伴交往自我知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474名小学三、四、五、六年级的儿童为被试,考察了不同攻击-受欺负类型儿童自我知觉的社会能力以及自我提名的朋友与双向互选朋友数量、同伴积极提名、消极提名的关系。结果表明,各攻击/受欺负组别在自我提名的朋友数量上无显著差异,但在自我知觉的社会能力、双向互选朋友数及同伴积极提名、消极提名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在自我知觉的社会能力方面,单纯攻击组最高,攻击-受欺负组最低。在双向互选朋友以及同伴积极提名方面,未参与组最高,其余依次为单纯攻击组、单纯受欺负组和攻击-受欺负组。  相似文献   

12.
童年中期身体侵害、关系侵害与儿童的情绪适应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2603名小学儿童(平均年龄9.05 ± 0.53岁)作为被试,考察童年中期同伴侵害现象的基本特点,以及同伴侵害与情绪适应(孤独感、社交焦虑和抑郁)的关系。结果发现:(1)在性别差异方面,男生的身体侵害与关系侵害水平均显著高于女生,与身体侵害相比,关系侵害的性别差异程度较小。在同伴侵害的类型特点方面,儿童遭受身体侵害的水平显著高于关系侵害。(2)身体侵害、关系侵害与儿童的各情绪适应指标显著正相关,身体侵害和关系侵害能同时预测儿童的情绪适应不良;并且与身体侵害相比,关系侵害对情绪适应的影响更大。(3)身体侵害与社交焦虑的关系表现出性别差异,即身体侵害能预测女生的社交焦虑,而对男生的社交焦虑不存在预测作用;但同伴侵害与孤独感、抑郁的关系不受性别的调节。总体而言,有同伴侵害经历的男生和女生具有相似的情绪适应问题。  相似文献   

13.
采用同伴提名法,对2470名初二学生进行为期半年的追踪研究,考察两种同伴地位(社会喜好和社会支配)对三种攻击类型(身体、言语和关系攻击)发展的预测,以及性别与班级规范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多层线性分析发现:(1)社会喜好负向、社会支配正向预测个体半年后的三类攻击行为,且男生的社会喜好对关系攻击的预测作用强于女生;(2)对于男生而言,身体和言语攻击的班级规范强化个体后续的攻击行为,但关系攻击的班级规范则无显著影响;对于女生而言,身体攻击的班级规范强化个体后续的攻击行为,言语和关系攻击的班级规范强化初始攻击水平低的个体相应的攻击行为、而对于初始攻击水平高的个体表现出弱化效应;(3)班级规范还能调节社会支配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在言语攻击规范高的班级中,社会支配对个体言语攻击的正向预测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4.
广西中小学儿童受欺负现象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自编问卷在广西5所中小学选取792名中小学儿童进行调查,考察中小学儿童在学校和家庭中受同学、老师和家长欺负的比率及受欺负方式的特点。结果发现:1、中小学中存在普遍的受欺负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受欺负的比率呈下降趋势;但受教师和家长欺负到初中后反而呈上升趋势。2、儿童易受同伴的直接言语欺负;男生比女生易受同学直接身体欺负。3、儿童易受家长的直接言语欺负;小学阶段男生比女生易受家长的间接欺负;初中阶段女生比男生易受家长的直接身体欺负。4、教师对儿童较多使用间接欺负和直接身体欺负。小学阶段男生比女生易受教师的直接言语欺负;初中阶段男生比女生易受教师的直接身体欺负。  相似文献   

15.
小学儿童问题行为、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特点及其关系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池丽萍  辛自强 《心理科学》2003,26(5):790-794
本研究以246名小学三至五年级儿童为被试,考察了儿童问题行为、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特点及其关系。结果发现:(1)儿童的外部问题行为、社会喜好、社会影响及孤独感均存在性别差异,内、外部问题行为和孤独感均存在年级差异;(2)儿童内、外部问题行为对其孤独感的影响方式不同:外部问题行为通过社会喜好和社会影响两个中介变量实现对孤独感的间接影响,其直接作用不显著,内部问题行为则直接影响儿童孤独感;(3)不同社会地位儿童的问题行为和孤独感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童年中期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中介变量检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571名小学三、四、五、六年级的儿童为被试,考察了儿童社会喜好、友谊质量、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检验了社交自我知觉在同伴关系变量与孤独感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社会喜好、友谊质量、社交自我知觉和孤独感间相关显著,并且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社交自我知觉在同伴关系变量与孤独感间存在中介的作用;独立的中介效应检验中,社会喜好、友谊质量均通过社交自我知觉的中介作用与孤独感发生联系,同时,也存在直接的联系;综合模型中,社会喜好只通过社交自我知觉的中介作用与孤独感产生联系,不存在直接效应,而友谊质量与孤独感既存在中介的联系,同时也存在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大学生特质移情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网络社会支持在其中所起的中介效应,本研究采用特质移情量表、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量表和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对56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整体特质移情能力较高,且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其所获得的网络社会支持总体状况良好,且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网络利他行为处于中等水平,也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2)大学生特质移情和网络社会支持均显著正向预测网络利他行为。(3)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在特质移情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其中,网络社会支持的两个分维度情感支持和友伴支持在特质移情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采用问卷法,选取755名初中生(其中流动儿童562名)作为被试,对未来取向及其与学业卷入的关系进行考察。结果表明:(1)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未来取向与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城市儿童差异较大,具体表现为,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受教育领域未来目标显著较少,未来职业目标较多;未来计划得分显著较低;未来评价方面,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具有较少的内部归因,乐观性也较弱;(2)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未来取向主要表现出了年级差异,初一年级受教育目标显著高于初二年级,而未来职业内部归因显著低于初二年级;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则表现出了性别差异,男生在各领域上的外部归因和乐观性均显著高于女生;(3)教育计划和乐观性对流动儿童的行为卷入得分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教育的外部归因和未来的职业计划有着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流动儿童的未来受教育计划、教育目标和乐观性以及职业的内部归因对其心理卷入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9.
声旁部分信息在儿童学习和记忆汉字中的作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谷传华  张文新 《心理学报》2003,35(1):101-105
运用匿名问卷法对811名4—6年级小学儿童施测,考察了小学儿童欺负问题与人格倾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小学儿童欺负他人、受欺负的发生频率与神经质水平、外向和自尊水平均存在显著相关,同时欺负他人的发生频率和精神质水平相关显著;(2)精神质、性别可以显著预测儿童欺负他人的概率,而年级、神经质、自尊和精神质可以显著预测儿童受欺负的概率。  相似文献   

20.
为考察初中生的核心自我评价在班级环境和学业压力之间的中介作用及此作用在不同性别群体中的差异性,对北京市四所初中697名初一到初三的学生进行了班级地图量表、中学生学习压力问卷、核心自我评价量表的测查。结果表明:(1)总体班级环境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但女生在学业自我决定上具有小效应量的显著优势,男生的学业压力显著高于女生,核心自我评价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2)班级环境中的师生关系和班级行为自控可以显著预测学业压力,两者共同解释学业压力12%的变异;(3)男生和女生的核心自我评价在班级环境和学业压力间均起完全中介作用;(4)女生群体中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显著高于男生群体,说明性别对此中介效应存在调节作用。最后对核心自我评价在班级环境和学业压力之间的中介机制及其对女生群体的重要意义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