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采用班级整群抽样法选取1847名3~6年级小学生(男生987名;平均年龄10.73±1.16岁)及其家长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父母心理控制与小学生欺负行为的关系,同时探讨敌意归因和冷酷无情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父母心理控制显著正向预测小学生的欺负行为;(2)冷酷无情在父母心理控制与小学生欺负行为间的关系中存在中介作用,敌意归因不发挥中介作用;(3)父母心理控制对小学生欺负行为影响的中介机制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学段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冷酷无情是父母心理控制影响小学生欺负行为的重要机制,但敌意归因不是。研究者和实践者应注重对欺负者情感加工能力的关注和干预。  相似文献   
2.
“健康环境悖论”是指在总体受欺负水平较低的环境中, 受欺负的个体会表现出更多适应问题。本研究以来自47个班级的1764名5年级到8年级学生为被试(男生956人, 平均年龄14.46岁), 考察了班级平均受欺负水平在个体受欺负经历与外化问题间的调节作用及敌意性归因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受欺负与外化问题的关系存在“健康环境悖论”现象, 即班级平均受欺负水平能调节个体受欺负经历与外化问题的关系, 在班级平均受欺负水平较低的班级中受欺负经历与外化问题的关联更强; (2)班级平均受欺负水平对受欺负与外化问题的调节作用通过敌意性归因的中介作用实现。本研究证实了受欺负与外化问题的健康环境悖论现象, 并首次揭示了敌意性归因的中介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1967名青少年被试(平均年龄13.22±0.36岁,男生1018人)进行三年追踪,运用个体定向方法考察青少年早期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的异质性共发模式及其稳定性、与同伴关系间联系。结果发现三时间点均存在5个身体—关系攻击共发模式组:高身体—关系攻击组、中等身体—关系攻击组、中下身体且低关系攻击组、低身体且中下关系攻击组、低身体—关系攻击组,表明两类攻击总体上表现出水平一致或类似的共发模式,且具跨年龄一致性。各共发模式身份表现出有差异的跨时间稳定性,低攻击组稳定性最高,其次是高攻击组、中等攻击组,低身体且中下关系攻击组转变概率最高。高攻击组同伴拒绝水平最高、同伴接纳最低,低攻击组反之,其他组同伴拒绝水平均显著高于低攻击组,为两类攻击亚组共发模式提供了效度证据。  相似文献   
4.
抑郁的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G×E)机制已成为富有挑战性的前沿课题之一。然而,既有G×E研究大多关注遗传基因与不利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对忽视了积极环境的影响。本研究以1025名青少年为被试,运用问卷法与 DNA分型技术,采用间隔3年的追踪设计(T1小学六年级—T2初中三年级),考察 MAOA基因rs6323多态性与母亲支持性教养对青少年抑郁的交互作用以及性别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并同时采用新兴的探索性与验证性方法检验G×E交互作用的素质–压力假说与不同易感性假说。结果显示, MAOA基因rs6323多态性与母亲支持性教养行为交互作用于女青少年的抑郁,母亲支持性教养显著负向预测 GG 基因型女青少年的抑郁,但对 TT基因型女青少年抑郁的预测作用并不显著,该交互作用符合不同易感性假说。MAOA基因 rs6323多态性与母亲支持性教养对男青少年的抑郁无显著交互作用。本研究发现推进了抑郁遗传机制的研究,并为不同易感性假说提供新的研究证据。  相似文献   
5.
选取1589名青少年(平均年龄15.22±0.36岁)为被试,考察身体攻击、关系攻击在抑制控制与同伴拒绝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抑制控制与身体攻击、关系攻击、同伴拒绝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身体攻击、关系攻击与同伴拒绝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身体、关系攻击在抑制控制与同伴拒绝之间发挥中介作用;相比关系攻击,身体攻击的中介效应更强。该结果表明抑制控制对于同伴拒绝的作用既存在直接效应,又可通过身体攻击、关系攻击的中介效应实现,身体攻击、关系攻击的中介效应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对1708名八年级青少年(平均年龄14.30±0.48岁,男生852名)及其母亲(平均年龄39.17±2.47岁)的抑郁症状、母子关系和青少年消极情绪性进行测量,考察了母亲抑郁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1)母亲抑郁能够正向预测青少年的抑郁;(2)母子关系在母亲抑郁与青少年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母亲抑郁既能增加母子冲突的强度,也能降低母子亲合水平,进而导致青少年的抑郁;(3)青少年消极情绪性在母亲抑郁影响青少年抑郁的中介机制中起调节作用,仅在高消极情绪性的青少年中,母子冲突能够显著预测青少年的抑郁;但消极情绪性不能调节母子亲合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4)母亲抑郁影响青少年抑郁的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7.
对2097名六年级儿童(平均年龄12.27岁, 男生1093名)的亲社会行为以及多种心理社会适应指标进行测量, 主要运用个体定向的方法考察童年晚期亲社会行为与儿童心理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亲社会行为与孤独感、攻击等不良适应呈中等程度负相关, 与同伴接纳、社交自我概念等积极适应呈中等程度正相关;(2)童年晚期儿童的心理社会适应表现为内化问题、外化问题、同伴拒绝与正常发展4种模式;(3)个体亲社会行为水平越高, 越可能属于正常发展组, 越不可能属于不良适应组;在各种不良适应组中, 个体亲社会行为水平越高, 更可能属于内化问题组, 而非外化问题和同伴拒绝组;(4)高亲社会组的儿童有6.8%存在内化问题;低亲社会组的儿童有50.2%适应良好;与普通儿童相比, 低亲社会组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适应不良。  相似文献   
8.
童年中期身体侵害、关系侵害与儿童的情绪适应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2603名小学儿童(平均年龄9.05 ± 0.53岁)作为被试,考察童年中期同伴侵害现象的基本特点,以及同伴侵害与情绪适应(孤独感、社交焦虑和抑郁)的关系。结果发现:(1)在性别差异方面,男生的身体侵害与关系侵害水平均显著高于女生,与身体侵害相比,关系侵害的性别差异程度较小。在同伴侵害的类型特点方面,儿童遭受身体侵害的水平显著高于关系侵害。(2)身体侵害、关系侵害与儿童的各情绪适应指标显著正相关,身体侵害和关系侵害能同时预测儿童的情绪适应不良;并且与身体侵害相比,关系侵害对情绪适应的影响更大。(3)身体侵害与社交焦虑的关系表现出性别差异,即身体侵害能预测女生的社交焦虑,而对男生的社交焦虑不存在预测作用;但同伴侵害与孤独感、抑郁的关系不受性别的调节。总体而言,有同伴侵害经历的男生和女生具有相似的情绪适应问题。  相似文献   
9.
采用间隔1年的追踪设计,使用结构方程建模对1068名青少年早期个体的同伴拒绝、同伴侵害与抑郁间的关系进行交叉滞后分析。结果发现,(1)在不同时间点上,同伴拒绝、同伴侵害和青少年抑郁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先前的抑郁水平对随后个体遭受的身体侵害和关系侵害均有显著预测作用,而先前的同伴侵害不能显著预测随后青少年的抑郁水平。抑郁对同伴拒绝、以及同伴拒绝对抑郁的预测作用均不显著。(3)同伴拒绝、同伴侵害与抑郁间的关系具有跨性别的一致性。这表明,青少年早期同伴侵害和抑郁间存在单向预测关系,抑郁导致同伴侵害。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中文版的测量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芬兰著名心理学家J.-E.Nurmi等人编制的未来取向问卷,并考察了其在中国文化背景中的适用性。未来取向问卷中文版的测量学分析表明,该问卷题目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考察了计划过程分问卷的结构效度、以自尊和抑郁作为该问卷各指标的效标考察了问卷的效标效度,结果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适合在中国青少年中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